一种扬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678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1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扬声器,其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后端盖,后壳体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后端盖扣装在前壳体的后部并形成封闭的后腔,后端盖的内端壁上设置密闭的集音腔,集音腔的两端分别设置开口且其中一开口为腔体进音口、另一开口为腔体出音口,腔体出音口上连接出音管,前壳体上开设辅音孔,出音管的另一端与辅音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能提高声波利用率并能提升音质效果。

A loudspeake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loudspeaker,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shell, a rear shell and a rear cover. An electro-acoustic conversion component is installed in the rear shell. The back cover is fastened at the back of the front shell and forms a closed back cavity. A closed sound collecting cavity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end wall of the back cover. The two ends of the sound collecting cavity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openings, one opening is a cavity intake port, the other opening is a cavity outlet, and the cavity body outlet. A consonant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shell,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consonant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sonant hole. The invention ha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implementation, ca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sound wave and improve the sound quality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扬声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扬声器。
技术介绍
扬声器是一种电声转换产品,对于动圈式的扬声器,其工作原理是:扬声器的线圈(音圈)中接通交流音频电流,在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的磁场,由于线圈位于扬声器自带永磁体的磁场中,因此,两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力,使得线圈随着音频电流幅值振动,在扬声器中,线圈与振膜为一体结构,振膜跟随线圈振动发声,从而完成电信号向机械振动的转换。现有扬声器的结构以耳机为例,如图1所示,其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2扣装的前壳体1的后部,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的后部并将后壳体2罩入其内。前壳体1的中心位置开设多个前音孔4,前壳体4的前部安装海绵耳套或入耳式耳塞;后壳体2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包括永磁体6、轭铁框架、线圈7、振膜5和折环等,永磁体6的中心位置、后壳体2的中心位置和周圈位置以及后端盖3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泄音孔8。振膜5振动时在其前方和后方分别产生相位相反的声波,前方的正相声波从前音孔4穿过并进入人耳,泄音孔8则用于将反相声波泄出,避免对正相声波产生干扰。传统观点认为,反相声波和正相声波混在一起会相互抵消,从而会影响音质,造成干扰,因此,需要在结构上设置泄音孔。显然,该种处理方式显然会造成能量的浪费,且会在扬声器后部产生因反相声波泄露而带来的噪音。本案申请人于2018年6月26日申请的专利号为“201820983778.2”、名称为“扬声器”的专利技术专利中,通过在后腔增加振动部件,将反相声波延迟处理后,经由前壳体上的前副音孔传入人耳,从而与原正相声波形成一前一后的声音混响效果,进而产生更优质的音效和听觉效果。前述方案仅仅是对传入后腔的反相声波的简单利用,同时,传入后腔的不仅是反相声波还有高频的干扰声波,因此,泄音孔不仅用于泄出反相声波还用于泄出高频声波,显然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基于上述问题和前述方案,本案申请人对扬声器的后腔结构做进一步改进,研发出一种新结构的扬声器,该扬声器对传入后腔的声波进行优化再利用,能得到更有质感且更具震撼力的音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施方便,声波利用率高、音质效果好的扬声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扬声器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后端盖,后壳体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后端盖扣装在前壳体的后部并形成封闭的后腔,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后端盖的内端壁上设置密闭的集音腔,集音腔的两端分别设置开口且其中一开口为腔体进音口、另一开口为腔体出音口,腔体出音口上连接出音管,前壳体上开设辅音孔,出音管的另一端与辅音孔连通。所述腔体进音口的内径和腔体出音口的内径均小于集音腔的内径。所述腔体进音口上连接进音管。所述集音腔的形状为弧形或半环形。所述出音管包括横管和竖管,横管前端与腔体出音口连通且横管紧贴后端盖的内端壁,竖管穿过后腔且将横管的后端与辅音孔连通。所述竖管的末端为螺旋管段,螺旋管段的管径自其起始部位至其结束部位逐渐增大,螺旋管段的出口连接在辅音孔上。所述出音管包括横管和竖管,横管前端与腔体出音口连通且横管紧贴后端盖的内端壁,竖管紧贴后端盖的内侧壁且将横管的后端与辅音孔连通。所述前壳体上开设有多个与后腔连通的前副音孔。所述前壳体的前面板上连接有前筒体,前筒体的前端连接有环形挡片。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优点效果进行具体分析。声音在山洞中传播的悠远且回响延绵,基于声波传输的该种特质,在扬声器的后腔设置集音腔,集音腔相当于山洞,声波由腔体进音口进入集音腔,腔体内多次反射回响后,再依次经由腔体出音口、出音管和辅音孔后进入人耳,后腔的高频声波的频率降低,同时,声波也获得了更具震撼力且空洞的音质效果。集音腔的腔体形状采用弧形或半环形,更有助声波产生回响效果。集音腔的进口和出口均小于腔体内径,更有助于声波产生空洞效果。设置螺旋管段,形成喇叭口式结构,具有放大效果,可对经集音腔处理的声波进行放大之后再混入前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音效。前筒体和环形挡片可以集中从后腔传来的声波,将从后腔传来的声音汇集到前壳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前、后腔的声波混合,产生更优质的音效和听觉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能提高声波利用率并能提升音质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现有耳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沿图4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沿图6中C-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现有的耳机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2扣装的前壳体1的后部,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的后部并将后壳体2罩入其内。前壳体1的中心位置开设多个前音孔4,前壳体4的前部安装海绵耳套5;后壳体2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包括永磁体6、轭铁框架、线圈7、振膜5和折环等,永磁体6的中心位置、后壳体2的中心位置和后端盖3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泄音孔8。振膜18振动时在其前方和后方分别产生相位相反的声波,前方的正相声波从前音孔4穿过并进入人耳,泄音孔8则用于将反相声波以及高频声波泄出,避免对前相声波产生干扰。传统观点认为,反相声波和正相声波混在一起会相互抵消,从而会影响音质,造成干扰,因此,需要在结构上设置泄音孔8。参照图2,本专利技术的扬声器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1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的后部并形成封闭的后腔9,其特征是所述后端盖3的内端壁上设置密闭的集音腔10,集音腔10的两端分别设置开口且其中一开口为腔体进音口、另一开口为腔体出音口,腔体进音口上连接进音管13,腔体出音口上连接出音管11,前壳体1上开设辅音孔12,出音管11的另一端与辅音孔12连通。声音在山洞中传播的悠远且回响延绵,基于声波传输的该种特质,在扬声器的后腔设置集音腔10,集音腔10相当于山洞,声波由腔体进音口进入集音腔10,腔体内多次反射回响后,再依次经由腔体出音口、出音管11和辅音孔12后进入人耳,后腔的高频声波的频率降低,同时,声波也获得了更具震撼力且空洞的音质效果。参照附图,腔体进音口的内径和腔体出音口的内径均小于集音腔10的内径。集音腔10的形状为弧形或半环形。集音腔10的腔体形状采用弧形或半环形,更有助声波产生回响效果。集音腔10的进口和出口均小于腔体内径,更有助于声波产生空洞效果。参照图2和图3,出音管11包括横管1101和竖管1102,横管1101前端与腔体出音口连通且横管1101紧贴后端盖3的内端壁,竖管1102穿过后腔9且将横管1101的后端与辅音孔12连通。参照图6,竖管1102的末端为螺旋管段,螺旋管段的管径自其起始部位至其结束部位逐渐增大,螺旋管段的出口连接在辅音孔12上。设置螺旋管段,形成喇叭口式结构,具有放大效果,可对经集音腔处理的声波进行放大之后再混入前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音效。参照图4和图5,出音管11包括横管1101和竖管1102,横管1101前端与腔体出音口连通且横管1101紧贴后端盖3的内端壁,竖管1102紧贴后端盖3的内侧壁且将横管1101的后端与辅音孔12连通。参照附图,前壳体1上开设有多个与后腔9连通的前副音孔14。前壳体1的前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1)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的后部并形成封闭的后腔(9),其特征是所述后端盖(3)的内端壁上设置密闭的集音腔(10),集音腔(10)的两端分别设置开口且其中一开口为腔体进音口、另一开口为腔体出音口,腔体出音口上连接出音管(11),前壳体(1)上开设辅音孔(12),出音管(11)的另一端与辅音孔(1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1)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的后部并形成封闭的后腔(9),其特征是所述后端盖(3)的内端壁上设置密闭的集音腔(10),集音腔(10)的两端分别设置开口且其中一开口为腔体进音口、另一开口为腔体出音口,腔体出音口上连接出音管(11),前壳体(1)上开设辅音孔(12),出音管(11)的另一端与辅音孔(12)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是所述腔体进音口的内径和腔体出音口的内径均小于集音腔(10)的内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是所述腔体进音口上连接进音管(1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是所述集音腔(10)的形状为弧形或半环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是所述出音管(11)包括横管(1101)和竖管(1102),横管(1101)前端与腔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翰林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帕萨蒂经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