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南暖专利>正文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2937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19:02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包括弧形片,弧形片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固定杆,每根固定杆顶边均开设第一透槽,每条第一透槽内配合设有滑块,每块滑块的顶端均固定安装固定块。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弧形片放置到病人的额头上,然后将两块滑块向弧形片方向滑动,使弧形板与头部的后端接触,然后翻折钩体,使钩体钩住固定杆上的一个插槽,将弧形板固定,然后将滑动万向轴承使空心杆位于耳朵后端,通过万向轴承调整空心杆的角度,使针头穿过空心杆时有更佳的给药角度,方便控制进针角度,有效降低医生治疗难度,减轻患者痛苦。空心杆与圆环螺纹配合,圆环与万向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进而可以调整空心杆一端距耳朵的距离,便于医生控制进针深度。

A Clinical Assistant Therapeutic Device for Neurolog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linical auxiliary treatment device for neurology, which comprises an arc plate, two ends of which are fixed with horizontal fixing rods respectively, and a first penetrating groove is arranged at the top edge of each fixing rod. A slider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penetrating groove of each article, and a fixing block is fixed at the top of each slider. The arc plate in the utility model is placed on the forehead of the patient, and then two sliders are sli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rc plate, so that the arc plate contacts the back end of the head, and then the hook body is folded so that the hook body hooks a slot on the fixed rod, and the arc plate is fixed. Then the sliding universal bearing makes the hollow rod located at the back end of the ear, and the angle of the hollow rod is adjusted through the universal bearing to make the needle. When the head passes through the hollow rod, it has a better angle of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convenient to control the angle of needle insertion,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doctor's treatment and alleviates the pain of patients. The hollow rod is matched with the ring thread, and the ring is fixed with the inner ring of the universal bea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one end of the hollow rod and the ear can be adjusted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doctor to control the needle insertion dep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在神经内科中面部痉挛疾病也称面部肌肉抽搐、半面的痉挛,是面部不由自主的发生不规则的抽搐,常因患者下眼睑的轻微抽搐,导致了面部的肌肉抽搐。抽搐情况、程度各不相同,或因环境、情绪变化,比如,在紧张、激动、疲劳时会导致抽搐症状加重,但在休息、睡眠等安静的环境下会消失,面部肌肉抽搐一般以口角肌肉较为明显,一般都是单侧抽搐,两侧面部抽搐少见。目前,神经内科在对面部痉挛的患者进行治疗时,一般都是采用耳后进针给药的方法,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医生在患者耳后乳突的位置进行30度进针给药,进针深度2厘米,给药后针筒拔除,针头留置10分钟,待患者面部瘫痪后,再将针筒注入治疗药物通过留置针头进行给药治疗;从而需要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包括弧形片,弧形片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固定杆,每根固定杆顶边均开设第一透槽,每条第一透槽内配合设有滑块,每块滑块的顶端均固定安装固定块,固定块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槽的直径,两块固定块对侧的顶端均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两块连接块的对侧端均分别铰接安装钩体,两根固定杆的对侧边均分别开设插槽,钩体的另一端能插入至插槽内,两块滑块底端通过一块弧形板铰接连接,弧形板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连接杆,两根连接杆相互平行,每根连接杆的一侧均开设第二透槽,每条第二透槽的前后两端内壁均开设长条槽,每条第二透槽内配合设有万向轴承,每个万向轴承外圈的前后两端均固定安装凸块,每块凸块能插入至对应的一条长条槽内,每个万向轴承的内圈内壁均固定安装圆环,圆环的内壁为内螺纹结构,每个圆环内配合设有空心杆,每根空心杆的外壁为外螺纹结构,空心杆能与圆环螺纹配合,每个万向轴承外圈的两侧通过一条束缚带固定连接,束缚带能与连接杆的一端接触配合。如上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所述的弧形片的弧面固定安装保护垫。如上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所述的两根固定杆的相对边均分别固定安装海绵层。如上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所述的弧形板的弧面固定安装软垫。本技术的优点是:将本技术中的弧形片放置到病人的额头上,然后将两块滑块向弧形片方向滑动,使弧形板与头部的后端接触,然后翻折钩体,使钩体钩住固定杆上的一个插槽,将弧形板固定,然后将滑动万向轴承使空心杆位于耳朵后端,通过万向轴承调整空心杆的角度,使针头穿过空心杆时有更佳的给药角度,方便控制进针角度,有效降低医生治疗难度,减轻患者痛苦。空心杆与圆环螺纹配合,圆环与万向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进而可以调整空心杆一端距耳朵的距离,便于医生控制进针深度,在操作中更为便利。固定块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槽的直径,可以防止滑块从第一透槽掉落,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A的向视图;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的放大图;图5是图3的I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弧形片2固定杆3第一透槽4滑块5固定块6连接块7钩体8插槽9弧形板10连接杆11第二透槽12长条槽13万向轴承14圆环15空心杆16保护垫17凸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包括弧形片1,弧形片1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固定杆2,每根固定杆2顶边均开设第一透槽3,每条第一透槽3内配合设有滑块4,每块滑块4的顶端均固定安装固定块5,固定块5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槽3的直径,两块固定块5对侧的顶端均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6,两块连接块6的对侧端均分别铰接安装钩体7,两根固定杆2的对侧边均分别开设插槽8,钩体7的另一端能插入至插槽8内,两块滑块4底端通过一块弧形板9铰接连接,弧形板9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连接杆10,两根连接杆10相互平行,每根连接杆10的一侧均开设第二透槽11,每条第二透槽11的前后两端内壁均开设长条槽12,每条第二透槽11内配合设有万向轴承13,每个万向轴承13外圈的前后两端均固定安装凸块17,每块凸块17能插入至对应的一条长条槽12内,每个万向轴承13的内圈内壁均固定安装圆环14,圆环14的内壁为内螺纹结构,每个圆环14内配合设有空心杆15,每根空心杆15的外壁为外螺纹结构,空心杆15能与圆环14螺纹配合,每个万向轴承13外圈的两侧通过一条束缚带固定连接,束缚带能与连接杆10的一端接触配合。弧形片1的弧面能与人体的额头接触配合。将本技术中的弧形片1放置到病人的额头上,然后将两块滑块4向弧形片1方向滑动,使弧形板9与头部的后端接触,然后翻折钩体7,使钩体7钩住固定杆2上的一个插槽8,将弧形板9固定,然后将滑动万向轴承13使空心杆15位于耳朵后端,通过万向轴承13调整空心杆15的角度,使针头穿过空心杆15时有更佳的给药角度,方便控制进针角度,有效降低医生治疗难度,减轻患者痛苦。空心杆15与圆环14螺纹配合,圆环14与万向轴承13的内圈固定连接,进而可以调整空心杆15一端距耳朵的距离,便于医生控制进针深度,在操作中更为便利。固定块5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槽3的直径,可以防止滑块4从第一透槽3掉落,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定。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的弧形片1的弧面固定安装保护垫16。弧形片1的弧面固定安装保护垫16,弧形片1在与人的额头接触,通过保护垫16的保护,避免弧形片1与额头产生硬性接触,进而对额头进行保护,从而防止人受到损伤。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的两根固定杆2的相对边均分别固定安装海绵层。两根固定杆2的相对边安装海绵层,两根固定杆2在与头的两侧接触时,通过海绵层使固定杆2与头的接触更为柔和,进而对头部进行保护。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弧形板9的弧面固定安装软垫。弧形板9的弧面安装软垫,弧形板9在与头的后部接触时,通过软垫使头与弧形板9的接触更为柔和,从而对头部进行保护,并使患者更为舒适。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片,弧形片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固定杆,每根固定杆顶边均开设第一透槽,每条第一透槽内配合设有滑块,每块滑块的顶端均固定安装固定块,固定块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槽的直径,两块固定块对侧的顶端均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两块连接块的对侧端均分别铰接安装钩体,两根固定杆的对侧边均分别开设插槽,钩体的另一端能插入至插槽内,两块滑块底端通过一块弧形板铰接连接,弧形板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连接杆,两根连接杆相互平行,每根连接杆的一侧均开设第二透槽,每条第二透槽的前后两端内壁均开设长条槽,每条第二透槽内配合设有万向轴承,每个万向轴承外圈的前后两端均固定安装凸块,每块凸块能插入至对应的一条长条槽内,每个万向轴承的内圈内壁均固定安装圆环,圆环的内壁为内螺纹结构,每个圆环内配合设有空心杆,每根空心杆的外壁为外螺纹结构,空心杆能与圆环螺纹配合,每个万向轴承外圈的两侧通过一条束缚带固定连接,束缚带能与连接杆的一端接触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科临床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片,弧形片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固定杆,每根固定杆顶边均开设第一透槽,每条第一透槽内配合设有滑块,每块滑块的顶端均固定安装固定块,固定块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槽的直径,两块固定块对侧的顶端均分别固定安装连接块,两块连接块的对侧端均分别铰接安装钩体,两根固定杆的对侧边均分别开设插槽,钩体的另一端能插入至插槽内,两块滑块底端通过一块弧形板铰接连接,弧形板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连接杆,两根连接杆相互平行,每根连接杆的一侧均开设第二透槽,每条第二透槽的前后两端内壁均开设长条槽,每条第二透槽内配合设有万向轴承,每个万向轴承外圈的前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南暖
申请(专利权)人:刘南暖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