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20648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5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土壤修复系统,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包括采样装置、注射器、污染检测模块和预警模块,采样装置的气体出口与污染检测模块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污染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预警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预警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注射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注射器的药剂出口与采样装置的药剂入口流体连通,可以实现采样监测与注射修复同时进行,不仅可以提供日常监测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而且解决了传统通过挖掘和回填治理土壤污染的低效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土壤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环境保护
,尤其是涉及一种土壤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在市区的冶炼、化工等企业需要搬迁或划入园区,针对搬迁后遗留场地的开发利用,土壤的治理和修复成为了疑难课题。目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从原理上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从操作空间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目前使用的土壤采样方法是为满足场地质量评估需要设计的,大多为一次性采样,不要求在同一监测点定期重复监测,只适用于修复前的评价阶段和修复后的验收阶段,在修复过程中现有的方法由于需要反复进行挖孔和回填,在技术上严重扰乱了监测孔内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浓度分布,使得前后两次的监测结果在深度方向上无法逐点对比,不能为修复过程的调控提供必要的准确信息。经济上由于反复的开挖和回填,导致费用高昂,且耗时较长。对于运行中的企业,如何去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只能通过临时性采样,并不能做到日常的取样监测和风险控制。企业遗留场地前期的风险评估,修复过程中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清除时,都需要定期对监测孔内分布于不同深度的点位进行动态监测,揭示污染物在整个场地三维空间内随修复时间的变化情况,对各点污染物的修复效率进行动态监控,以便判定哪些地方已达到修复目标值而哪些地方需要继续修复。并且需要对现有企业场地以及修复后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日常的监控,做到风险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修复系统,用以实现采样监测与注射修复同时进行,不仅可以提供日常监测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而且解决了传统通过挖掘和回填治理土壤污染的低效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包括:采样装置、注射器、污染检测模块和预警模块,采样装置的气体出口与污染检测模块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污染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预警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预警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注射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注射器的药剂出口与采样装置的药剂入口流体连通。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采样装置包括钻头和保护管,钻头固定连接在保护管的一端,钻头上设置有注射孔,注射孔与注射器的药剂出口流体连通,保护管上设置有气孔,气孔内固定连接有半透膜,气孔与污染检测模块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污染检测模块包括干燥器、过滤器和气体分析仪,干燥器的进气端与气孔流体连通,干燥器的出气端与过滤器流体连通,过滤器与气体分析仪流体连通,气体分析仪的信号端与预警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采样装置还包括内管、端盖、螺套、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保护管套设于内管,保护管和内管之间形成导气腔,气孔与导气腔连通,内管与钻头内部连通,注射孔与钻头内部连通,端盖和螺套均套设于保护管,螺套远离钻头的一端固定连接端盖,螺套靠近钻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凸环,保护管上固定连接有卡环,内凸环抵接于卡环背离端盖的一端,第一弹簧插接于钻头,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钻头和内管,第二弹簧插接于端盖,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端盖和内管。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钻头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注射孔与凹槽连通;内管靠近钻头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插条,插条远离端盖的一端向靠近内管轴线方向弯曲,插条插接在凹槽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内管上固定连接有密封环,密封环与保护管的内侧壁贴合;当插条封堵于注射孔时,密封环封堵于气孔;或者,当插条封堵于注射孔时,密封环位于气孔的下端。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保护管上固定连接外齿圈,螺套上固定连接电动机,电动机的传动轴上固定连接齿轮,齿轮与外齿圈啮合。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端盖包括端盖壳体、第一内衬环、第二内衬环和气管,第一内衬环和第二内衬环均固定连接在端盖壳体的内侧壁上,第一内衬环套设于内管,第二内衬环套设于保护管,端盖壳体上的药剂入口与内管连通,端盖壳体、第一内衬环、第二内衬环和内管之间围成储气腔,气管固定连接于端盖壳体,端盖壳体、储气腔和导气腔依次连通。优选地,预警模块通过无线通信单元与手持终端连接。第二方面,土壤修复方法,应用第一方面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并将采样装置插入已知污染场地或待监测场地的土壤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沿油罐区域和输油管道将采样装置间隔设置在土壤内;相邻的两个采样装置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3m,钻头位于地表下方3m-6m处。结合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气孔位于地表下方3m处。本技术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采用采样装置的气体出口与污染检测模块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污染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预警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预警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注射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注射器的药剂出口与采样装置的药剂入口流体连通的方式,通过采样装置采集土壤中的气体,并通过污染检测模块进行污染物检测,预警模块根据污染检测模块的信号产生声光信号,用以提示土壤污染状态,并产生控制注射器的信号,可以使注射器根据污染状况定量注射土壤原位修复药剂,从而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污染状态,并根据土壤污染状态定量注射土壤原位修复药剂。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采样装置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钻头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内管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保护管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端盖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采样装置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修复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标:1-采样装置;11-钻头;111-注射孔;112-凹槽;12-保护管;121-气孔;122-卡环;123-外齿圈;13-内管;131-插条;132-密封环;14-端盖;141-端盖壳体;142-第一内衬环;143-第二内衬环;144-气管;15-螺套;16-第一弹簧;17-第二弹簧;18-电动机;19-齿轮;2-注射器;3-污染检测模块;31-干燥器;32-过滤器;33-气体分析仪;4-预警模块;5-油罐区域;6-输油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样装置(1)、注射器(2)、污染检测模块(3)和预警模块(4),所述采样装置(1)的气体出口与所述污染检测模块(3)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所述污染检测模块(3)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预警模块(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预警模块(4)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注射器(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注射器(2)的药剂出口与所述采样装置(1)的药剂入口流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样装置(1)、注射器(2)、污染检测模块(3)和预警模块(4),所述采样装置(1)的气体出口与所述污染检测模块(3)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所述污染检测模块(3)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预警模块(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预警模块(4)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注射器(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注射器(2)的药剂出口与所述采样装置(1)的药剂入口流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装置(1)包括钻头(11)和保护管(12),所述钻头(11)固定连接在所述保护管(12)的一端,所述钻头(11)上设置有注射孔(111),所述注射孔(111)与所述注射器(2)的药剂出口流体连通,所述保护管(12)上设置有气孔(121),所述气孔(121)内固定连接有半透膜,所述气孔(121)与所述污染检测模块(3)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检测模块(3)包括干燥器(31)、过滤器(32)和气体分析仪(33),所述干燥器(31)的进气端与所述气孔(121)流体连通,所述干燥器(31)的出气端与所述过滤器(32)流体连通,所述过滤器(32)与所述气体分析仪(33)流体连通,所述气体分析仪(33)的信号端与所述预警模块(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装置(1)还包括内管(13)、端盖(14)、螺套(15)、第一弹簧(16)和第二弹簧(17),所述保护管(12)套设于所述内管(13),所述保护管(12)和所述内管(13)之间形成导气腔,所述气孔(121)与所述导气腔连通,所述内管(13)与所述钻头(11)内部连通,所述注射孔(111)与所述钻头(11)内部连通,所述端盖(14)和所述螺套(15)均套设于所述保护管(12),所述螺套(15)远离所述钻头(1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端盖(14),所述螺套(15)靠近所述钻头(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凸环,所述保护管(12)上固定连接有卡环(122),所述内凸环抵接于所述卡环(122)背离所述端盖(14)的一端,所述第一弹簧(16)插接于所述钻头(11),所述第一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保田图宫玉艳漆静娴张丽刘永兵王鹤立王宏鹏王嘉良
申请(专利权)人:美丽国土北京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