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响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988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音响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音响底座,包括由底板和侧板组成的无盖箱体,还包括可相对滑动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底板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隔板滑槽,第一隔板滑槽的底壁设置有限位盲孔;第一隔板滑槽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下支撑杆的下端伸入限位盲孔,上支撑杆的上端焊接设置有中空的横杆,横杆可拆卸卡设在第一隔板的固定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底板上增设可滑动和调节高度的支撑杆,使得音响可根据需要被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为四个不同大小的区域,满足放置不同音响的需求。

A Sound Bas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ound fittings, and discloses a sound base, which comprises a cover-free box body composed of a bottom plate and a side plate, as well as a first and a second partition plates which can slide relatively; a first partition chut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and a finite blind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wall of the first partition chute; and a first slide block is arranged in the sliding chute of the first partition; The first through hole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 rod; the support rod includes an upper support rod and a lower support rod which can slide up and down,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lower support rod extends into the limit blind hole; the upper end of the upper support rod is welded with a hollow cross rod, and the cross rod is detachably clamped in the fixed groove of the first diaphrag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 that a sliding and adjustable height support rod is added on the bottom plate, so that the sou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size areas by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itions according to the need to meet the needs of placing different soun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音响底座
本技术属于音响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音响底座。
技术介绍
音响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家用设备,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人们一般选择将音响直接放置桌面或其他物件上来使用。对于组合音响,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底座进行放置,即便有,也只能放置一种组合音响,一般不同的组合音响的规格不一,因此,单一的音响底座较为受限。如果能开发一种根据组合音响的规格调整容量大小的音响底座,则可避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纳多种类型的音响的音响底座。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音响底座,包括由底板和侧板组成的无盖箱体,还包括第一隔板;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隔板滑槽,所述第一隔板滑槽的底壁设置有限位盲孔;所述第一隔板滑槽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所述下支撑杆的下端伸入所述限位盲孔,所述下支撑杆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包括沿所述下支撑杆的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凹槽,所述第一直线凹槽的一侧垂直设置有连通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末端连通设置有向下的第二直线凹槽,所述上支撑杆的底端设置有可在所述第一直线凹槽、弧形凹槽和第二直线凹槽内滑动的上支撑杆滑块,所述上支撑杆的上端焊接设置有中空的横杆;所述横杆的端部设置有端部凸起,所述端部凸起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隔板的底壁上设置有固定凹槽,所述横杆可拆卸卡设在所述固定凹槽内;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开设有隔板凹槽,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槽口向下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底壁上设置有可在所述隔板凹槽内滑动的第二滑块。具体的,上述音响底座,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上设置有上凸起,所述下支撑杆上设置有下凸起,所述下支撑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上凸起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下凸起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具体的,上述音响底座,所述下支撑杆上设置有以所述下支撑杆的竖直中线相对称的两个滑动槽。具体的,上述音响底座,所述底板的外表面设置有滚轮。具体的,上述音响底座,所述底板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支撑脚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底板上增设可滑动和调节高度的支撑杆,使得音响可根据需要被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为四个不同大小的区域,满足放置不同音响的需求。在下支撑杆上增设第二弹簧,使支撑杆在被拉出移动后可以迅速插入下一个限位盲孔。设置两个对称的滑动槽,使得上支撑杆在下支撑杆上有两个支撑点,可使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之间的连接稳固,滑动更加顺畅。在底板的外表面设置支撑脚杯和滚轮,可使音响底座易于移动,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支撑杆和底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横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下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音响底座的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11-第一隔板滑槽;111-限位盲孔;12-第一滑块;121-第一通孔;122-上凸起;13-支撑杆;131-下支撑杆;1311-第一直线凹槽;1312-弧形凹槽;1313-第二直线凹槽;1314-下凸起;1315-第二弹簧;132-上支撑杆;14-横杆;141-端部凸起;142-第一弹簧;2-侧板;3-第一隔板;31-固定凹槽;32-第二隔板滑槽;4-第二隔板;41-避让槽;42-第二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提供的音响底座,结构如下:如图1所示,包括由底板1和侧板2组成的无盖箱体,还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如图2-6所示,底板1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隔板滑槽11,第一隔板滑槽11的底壁设置有限位盲孔111;第一隔板滑槽11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12;第一滑块12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通孔121,第一通孔121内设置有支撑杆13;支撑杆13包括上支撑杆132和下支撑杆131,下支撑杆131的下端伸入限位盲孔111,下支撑杆131上设置有滑动槽,滑动槽包括沿下支撑杆131的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凹槽1311,第一直线凹槽1311的一侧垂直设置有连通的弧形凹槽1312,弧形凹槽1312的末端连通设置有向下的第二直线凹槽1313,上支撑杆132的底端设置有可在第一直线凹槽1311、弧形凹槽1312和第二直线凹槽1313内滑动的上支撑杆滑块,上支撑杆132的上端焊接设置有中空的横杆14;横杆14的端部设置有端部凸起141,端部凸起141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142,第一隔板3的底壁上设置有固定凹槽31,横杆14可拆卸卡设在固定凹槽31内。如图7和8所示,第一隔板3的上端开设有隔板凹槽32,第二隔板4上设置有槽口向下的避让槽41,避让槽41的底壁上设置有可在隔板凹槽32内滑动的第二滑块42。如图3和4所示,第一通孔121的侧壁上设置有上凸起122,下支撑杆131上置有下凸起1314,下支撑杆131上套设有第二弹簧1315,第二弹簧1315的上端与上凸起1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1315的下端与下凸起13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下支撑杆131上设置有以下支撑杆131的竖直中线相对称的两个滑动槽。为了方便移动和支撑,底板1的外表面设置有滚轮和支撑脚杯。本技术提供的音响底座的使用原理如下:使用时,先将横杆14的一端插入第一隔板3底部的固定凹槽31,向该侧用力,使该侧的端部凸起141向横杆14内回缩,再将横杆14的另一端卡入固定凹槽31,两端的端部凸起141在弹簧142的形变作用下,向横杆14的两端对端部凸起141形成一个推力,进而将横杆14卡在固定凹槽31内,此时,整个音响底座即组装完成,由于第二滑块42可在第二隔板滑槽32内滑动,可根据需要移动第二隔板4。若要移动第一隔板3,向上抬起第一隔板3,由于横杆14卡在固定凹槽31内,即可带动横杆14和上支撑杆132向上移动,进而带动下支撑杆131向上移动,使下支撑杆131的下端退出限位盲孔111,但由于第二弹簧1315、上凸起122和下凸起1314的限位作用,下支撑杆131不会完全退出第一通孔121,此时可根据需求横向移动进入下一个目标位置的限位盲孔111,松开第一隔板3,由于第二弹簧1315的形变回复力,下支撑杆131的下端进入目标位置的限位盲孔111,再次将下支撑杆131卡住,进而卡住第一隔板3;面对较高的音响,可将上支撑杆132上的上支撑杆滑块滑入第一直线凹槽1311,选择合适的高度,再将上支撑杆滑块沿下支撑杆131的表面滑动进而滑入弧形凹槽1312,最后向下滑动卡入第二直线凹槽1313,即达到调节高度的目的。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术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音响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底板(1)和侧板(2)组成的无盖箱体,还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所述底板(1)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隔板滑槽(11),所述第一隔板滑槽(11)的底壁设置有限位盲孔(111);所述第一隔板滑槽(11)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12);所述第一滑块(12)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一通孔(121)内设置有支撑杆(13);所述支撑杆(13)包括上支撑杆(132)和下支撑杆(131),所述下支撑杆(131)的下端伸入所述限位盲孔(111),所述下支撑杆(131)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包括沿所述下支撑杆(131)的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凹槽(1311),所述第一直线凹槽(1311)的一侧垂直设置有连通的弧形凹槽(1312),所述弧形凹槽(1312)的末端连通设置有向下的第二直线凹槽(1313),所述上支撑杆(132)的底端设置有可在所述第一直线凹槽(1311)、弧形凹槽(1312)和第二直线凹槽(1313)内滑动的上支撑杆滑块,所述上支撑杆(132)的上端焊接设置有中空的横杆(14);所述横杆(14)的端部设置有端部凸起(141),所述端部凸起(141)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142),所述第一隔板(3)的底壁上设置有固定凹槽(31),所述横杆(14)可拆卸卡设在所述固定凹槽(31)内;所述第一隔板(3)的上端开设有隔板凹槽(32),所述第二隔板(4)上设置有槽口向下的避让槽(41),所述避让槽(41)的底壁上设置有可在所述隔板凹槽(32)内滑动的第二滑块(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音响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底板(1)和侧板(2)组成的无盖箱体,还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所述底板(1)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隔板滑槽(11),所述第一隔板滑槽(11)的底壁设置有限位盲孔(111);所述第一隔板滑槽(11)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12);所述第一滑块(12)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一通孔(121)内设置有支撑杆(13);所述支撑杆(13)包括上支撑杆(132)和下支撑杆(131),所述下支撑杆(131)的下端伸入所述限位盲孔(111),所述下支撑杆(131)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包括沿所述下支撑杆(131)的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凹槽(1311),所述第一直线凹槽(1311)的一侧垂直设置有连通的弧形凹槽(1312),所述弧形凹槽(1312)的末端连通设置有向下的第二直线凹槽(1313),所述上支撑杆(132)的底端设置有可在所述第一直线凹槽(1311)、弧形凹槽(1312)和第二直线凹槽(1313)内滑动的上支撑杆滑块,所述上支撑杆(132)的上端焊接设置有中空的横杆(14);所述横杆(14)的端部设置有端部凸起(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惠威电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