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949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包括机架、支撑套筒、增压通孔、右盖体、左盖体、挤压套筒、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左固定板、驱动电机和右固定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驱动电机驱动主动齿轮转动,转动的主动齿轮带动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进行同向且同步的转动,能够带动右盖体和左盖体做相互靠近运动或者相互远离运动,当右盖体和左盖体做相互靠近运动时,挤压套筒套设在环形槽上,并对密封圈本体进行挤压,中密封圈的中部被挤压变形,使得中密封圈的内圈表面与待测电池的外圈表面紧密贴合,实现支撑套筒内腔内壁与待测电池外壳外圈之间的密封以及对待测电池的夹持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夹具,具体是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
技术介绍
电池尾部的密封件是柔性材料的盖体,行业内也将该密封件称为密封圈或密封垫,该密封件将装有电解质溶液的电池腔密封,当电池由于温度、撞击等因素导致电池腔内的压力超过密封件的极限压力值时,密封件就破裂,以便电池腔内溶液流出,从而降低电池腔压力,防止电池爆炸。由此可见,密封件的极限压力值必须精确并符合设计要求,才能保证安全,故需要检测装置来检测密封件的极限压力值。现有技术的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装置包括电池夹具和压力管路系统。现有技术的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存在以下缺陷:一,每次检测过程中,需要拧开四个螺钉,揭开上夹具,放入电池,再拧紧四个螺钉,检测结束后,同样需要拧开四个螺钉并揭开上夹具,才能将电池取出,故将电池安装定位在夹具上的过程和从夹具上拆卸的过程均比较复杂,费时费力;二,套筒内腔内壁与电池外壳外壁之间的密封性不好,当测试压力未达到密封件爆破时,会出现漏气的问题,影响极限压力测试的准确度,造成测试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包括机架、支撑套筒、增压通孔、右盖体、左盖体、挤压套筒、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左固定板、驱动电机和右固定板,所述机架的左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左固定板;所述机架的右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右固定板;所述左固定板与所述右固定板之间分别转动架设有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的结构相同,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两侧外圆周上的外螺纹旋向相反设置;所述右盖体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的右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的右侧外圆周上;所述左盖体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的左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的左侧外圆周上;所述右盖体和左盖体的结构相同,右盖体和左盖体上均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有挤压套筒;密封圈本体由中密封圈、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组成,中密封圈、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左密封圈位于中密封圈与右密封圈之间,密封圈本体滑动套设于环形槽上;所述支撑套筒的中部侧板上开设有增压通孔,方便增压气体通入支撑套筒内腔中。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套筒固定架设安装在机架的前侧,支撑套筒置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之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套筒的两端外圈外壁上均开设有与挤压套筒相配合的环形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槽的一侧开设有与左密封圈相配合的密封凹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挤压套筒的端部开设有与右密封圈相配合的限位卡槽,其中限位卡槽的开口端直径小于限位卡槽的内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丝杆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丝杆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右固定板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主动齿轮转动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采用正反转伺服电机;所述主动齿轮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固定板的中部开设有操作通孔,操作通孔的直径大于支撑套筒的内径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驱动电机驱动主动齿轮转动,转动的主动齿轮带动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进行同向且同步的转动,能够带动右盖体和左盖体做相互靠近运动或者相互远离运动,当右盖体和左盖体做相互靠近运动时,挤压套筒套设在环形槽上,并对密封圈本体进行挤压,中密封圈的中部被挤压变形,使得中密封圈的内圈表面与待测电池的外圈表面紧密贴合,实现支撑套筒内腔内壁与待测电池外壳外圈之间的密封以及对待测电池的夹持固定,方便对待测电池密封件进行极限压力测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密封环的剖视图。图中:1-机架,2-支撑套筒,3-增压通孔,4-右盖体,5-左盖体,6-挤压套筒,7-第一丝杆,8-第二丝杆,9-密封圈本体,10-左固定板,11-操作通孔,12-第一从动齿轮,13-第二从动齿轮,14-驱动电机,15-主动齿轮,16-待测电池,17-右固定板,21-环形槽,61-限位卡槽,62-密封凹槽,91-中密封圈,92-左密封圈,93-右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包括机架1、支撑套筒2、增压通孔3、右盖体4、左盖体5、挤压套筒6、第一丝杆7、第二丝杆8、左固定板10、驱动电机14和右固定板17,所述机架1的左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左固定板10;所述机架1的右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右固定板17;所述左固定板10与所述右固定板17之间分别转动架设有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所述支撑套筒2固定架设安装在机架1的前侧,支撑套筒2置于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之间;所述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的结构相同,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两侧外圆周上的外螺纹旋向相反设置;所述右盖体4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7的右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8的右侧外圆周上;所述左盖体5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7的左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8的左侧外圆周上;所述右盖体4和左盖体5的结构相同,右盖体4和左盖体5上均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有挤压套筒6;所述支撑套筒2的两端外圈外壁上均开设有与挤压套筒6相配合的环形槽21。密封圈本体9由中密封圈91、左密封圈92和右密封圈93组成,中密封圈91、左密封圈92和右密封圈93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左密封圈92位于中密封圈91与右密封圈93之间,密封圈本体9滑动套设于环形槽21上,所述环形槽21的一侧开设有与左密封圈92相配合的密封凹槽62;所述挤压套筒6的端部开设有与右密封圈93相配合的限位卡槽61,其中限位卡槽61的开口端直径小于限位卡槽61的内径,方便右密封圈93嵌设固定安装在限位卡槽61内,使得密封圈本体9能够随挤压套筒6一起运动,避免了密封圈本体9在使用时需要重新定位的麻烦,且密封圈本体9不易丢失;所述支撑套筒2的中部侧板上开设有增压通孔3,方便增压气体通入支撑套筒2内腔中。所述第一丝杆7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12;所述第二丝杆8的右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13;所述右固定板17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主动齿轮15转动的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采用正反转伺服电机;所述主动齿轮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12和第二从动齿轮13相啮合。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左固定板10的中部开设有操作通孔11,操作通孔11的直径大于支撑套筒2的内径设置,方便操作待测电池16并将待测电池16插入支撑套筒2内。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利用驱动电机14驱动主动齿轮15转动,转动的主动齿轮15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包括机架(1)、支撑套筒(2)、增压通孔(3)、右盖体(4)、左盖体(5)、挤压套筒(6)、第一丝杆(7)、第二丝杆(8)、左固定板(10)、驱动电机(14)和右固定板(17),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的左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左固定板(10);所述机架(1)的右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右固定板(17);所述左固定板(10)与所述右固定板(17)之间分别转动架设有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所述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的结构相同,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两侧外圆周上的外螺纹旋向相反设置;所述右盖体(4)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7)的右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8)的右侧外圆周上;所述左盖体(5)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7)的左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8)的左侧外圆周上;所述右盖体(4)和左盖体(5)的结构相同,右盖体(4)和左盖体(5)上均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有挤压套筒(6);密封圈本体(9)由中密封圈(91)、左密封圈(92)和右密封圈(93)组成,中密封圈(91)、左密封圈(92)和右密封圈(93)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左密封圈(92)位于中密封圈(91)与右密封圈(93)之间,密封圈本体(9)滑动套设于环形槽(21)上;所述支撑套筒(2)的中部侧板上开设有增压通孔(3),方便增压气体通入支撑套筒(2)内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包括机架(1)、支撑套筒(2)、增压通孔(3)、右盖体(4)、左盖体(5)、挤压套筒(6)、第一丝杆(7)、第二丝杆(8)、左固定板(10)、驱动电机(14)和右固定板(17),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的左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左固定板(10);所述机架(1)的右侧表面固定焊接设置有右固定板(17);所述左固定板(10)与所述右固定板(17)之间分别转动架设有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所述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的结构相同,第一丝杆(7)和第二丝杆(8)两侧外圆周上的外螺纹旋向相反设置;所述右盖体(4)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7)的右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8)的右侧外圆周上;所述左盖体(5)的两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一丝杆(7)的左侧外圆周和第二丝杆(8)的左侧外圆周上;所述右盖体(4)和左盖体(5)的结构相同,右盖体(4)和左盖体(5)上均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有挤压套筒(6);密封圈本体(9)由中密封圈(91)、左密封圈(92)和右密封圈(93)组成,中密封圈(91)、左密封圈(92)和右密封圈(93)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左密封圈(92)位于中密封圈(91)与右密封圈(93)之间,密封圈本体(9)滑动套设于环形槽(21)上;所述支撑套筒(2)的中部侧板上开设有增压通孔(3),方便增压气体通入支撑套筒(2)内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英业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