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8846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其解决了现有废水硬度处理装置的硬度处理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其设有循环澄清池、高效沉淀池,还设有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所述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循环澄清池和高效沉淀池依次连接,所述循环澄清池还与所述一级混凝池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
技术介绍
硬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水质指标在饮用水和工业用水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硬度过高会引起市政用水及工业用水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甚至人体的肾炎病也被认为与水中的硬度过高有关,所以高硬度水除硬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废水处理领域里当废水中的硬度超过1000mg/l(以碳酸钙计)时,此种高硬度废水很难通过单级处理达到所要的除硬效果,所以通常设置两级除硬,一般在第一级除硬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碳酸钙沉淀。高效沉淀池水力负荷高,池面积较小,如果采用高效沉淀池处理高硬度污水,将无法承受过高的碳酸钙固体沉淀量。所以一级除硬不适合采用高效沉淀池。例如,当单级污水去除的硬度超过1000mg/l(以碳酸钙计)时,此时高效沉淀池运行会存在以下问题:(1)硬度过大导致加药量大;(2)絮凝区污泥浓度过大,难以实现很好的内部循环;(3)容易在推流区形成污泥堆积、板结;(4)斜管上有结块。而采用传统机械加速沉淀池作为一级除硬,因为机加池的池面积大,能够承受很高的固体沉淀量,但是机加池本身存在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出水悬浮物浓度较高的问题。中国专利201520818026.7,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浊度污水处理的循环澄清池,该循环澄清池主要由原水进水管路、试剂注入管路、导流筒、循环孔、出水管路、刮渣机、刮泥机、集泥斗、剩余污泥排泥管路及浮渣收集斗组成。通过上部锥形、下部圆柱形、且底部设间距相等的循环孔的导流筒的水力循环作用,实现悬浮物的高效絮凝。该循环澄清池的优点为:占地面积少,上升流速高,对高浊度污水的处理效果好。但是,当处理的废水硬度过大时,循环澄清池、高效沉淀池的简单结合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除硬效果,还是会存在以下问题:(1)循环澄清池、高效沉淀池的加药量不好控制;(2)循环澄清池去除的硬度不够多时,会导致高效沉淀池运行存在问题;(3)当循环澄清池所处理的硬度负荷太大时,会影响上升流速,降低处理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废水硬度处理装置的硬度处理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硬度处理效果理想的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其设有循环澄清池、高效沉淀池,还设有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循环澄清池和高效沉淀池依次连接,循环澄清池还与一级混凝池连通。优选地,循环澄清池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水区、第一絮凝区、沉淀区和澄清区,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路,澄清区连接有出水管路,进水管路与二级混凝池的出水管路连通,进水管路设有药剂进入管路;澄清区顶部设刮渣机、浮渣收集斗,沉淀区底部设有刮泥机、集泥斗,浮渣收集斗、集泥斗分别通过管路连通有污泥池。优选地,高效沉淀池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凝区、第二混凝区、第二絮凝区和沉淀-浓缩区,第二混凝区通过管道与第二絮凝区连通,第二絮凝区通过推流墙与沉淀-浓缩区连通;沉淀-浓缩区通过污泥回流管道与第二絮凝区连通,第二絮凝区设有导流筒,沉淀-浓缩区上方有斜管沉淀区,沉淀-浓缩区底部设有浓缩刮泥机、集泥斗,集泥斗通过管道与第二絮凝区连通,斜管沉淀区连通有集水槽,集水槽连接有出水管。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污水依次通过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和循环澄清池,进行初沉处理,去除污水大部分的硬度,大部分的硬度指暂时硬度以及部分永久硬度;(2)然后,经初沉处理的污水经由混凝、絮凝和沉淀-浓缩为一体的高效沉淀池,进行二次澄清处理,去除污水的永久硬度。优选地,步骤(1)中,循环澄清池内部进行内循环;循环澄清池外部将部分污泥循环至一级混凝池,循环量为进水量的10~20%。优选地,步骤(2)中,絮凝区进行内循环,高效沉淀池的沉淀-浓缩区将部分污泥回流至高效沉淀池的絮凝区,回流进水量的为3~6%。优选地,混凝区有两个,分别是第一混凝区、第二混凝区。优选地,步骤(1)中,一级混凝池投加石灰,二级混凝池投加铝盐或者铁盐的混凝剂,循环澄清池投加聚丙烯酰胺的絮凝剂和碳酸钠。优选地,第一混凝区中投加铝盐或者铁盐的混凝剂,第二混凝区投加碳酸钠,絮凝区投加聚丙烯酰胺的絮凝剂。优选地,第二混凝区碳酸钠的投加量不超过1272mg/l。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首先通过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循环澄清池对污水进行初沉处理,去除污水大部分的硬度,主要是去除暂时硬度以及部分永久硬度;然后由混凝、絮凝、斜管分离为一体的高效沉淀池二次澄清处理,再次对污水里永久硬度进行去除。经初沉处理和二次澄清处理后,确保出水硬度达标。此组合方法对高硬、高浊、高悬浮物的污水处理效果好,尤其对高硬度废水里的硬度有非常好的去除效果,且该组合具有抗冲击负荷性能强、系统稳定性高,工艺调整灵活、运行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方法流程图;图2是循环澄清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高效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进水管路;2.药剂注入管路;3.第一导流筒;4.循环孔;5.搅拌器;6.刮渣机;7.浮渣收集斗;8.浮渣清除管路;9.刮泥机;10.集泥斗;11.剩余污泥排泥管;12.污泥池;13.出水管路;14.进水管;15.混凝剂投加管;16.混凝剂搅拌器;17.碳酸钠投加管;18.碳酸钠搅拌器;19.絮凝剂投加环;20.絮凝搅拌器;21.斜管沉淀区;22.底部管道;23.污泥回流管道;24.集泥斗;25.集水槽;26.浓缩刮泥机;27.出水管;28.第二导流筒;29.推流墙;A.进水区;B.絮凝区;C.澄清区;D.沉淀区;E.混凝剂投加区;F.碳酸钠投加区;G.絮凝区;H.沉淀-浓缩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组合池由依次连接的混凝池、循环澄清池和高效沉淀池组成。混凝池包括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循环澄清池的出水还与一级混凝池的进水相连,将部分污泥循环至一级混凝池,形成外循环,循环量为进水量的10-20%。如图2所示,循环澄清池由进水管路1、药剂注入管路2、第一导流筒3、循环孔4、出水管路13、刮渣机6、刮泥机9、集泥斗10、剩余污泥排泥管路11及浮渣收集斗7组成。循环澄清池中心设与进水管路1相连接的进水区A,进水管路1设药剂注入管路2。进水区A与能够形成内部循环的第一导流筒3连通,第一导流筒3内设搅拌器5,两侧设导流板,底部开间距相等的循环孔4。第一导流筒3的周边底部区域为沉淀区D,第一导流筒3的周边上部区域为澄清区C,澄清区C与出水管路13连通。沉淀区D底面斜坡设周边传动的刮泥机9,刮泥机9变频控制,沉淀区D底部为集泥斗10,集泥斗10通过剩余污泥排泥管路11连通污泥池12。循环澄清池顶部设刮渣机6、浮渣收集斗7,浮渣收集斗7通过浮渣清除管路8与污泥池12连通。如图3所示,高效沉淀池分为五个部分:混凝剂投加区E、碳酸钠投加区F、絮凝区G、沉淀-浓缩区H,五部分依次相互连通。碳酸钠投加区F通过底部管道22与絮凝区G的第二导流筒28连通,沉淀-浓缩区H通过污泥回流管道23与絮凝区G连通,形成循环。混凝剂投加区E与进水管14连通,进水管14与循环澄清池的出水管路13连通。混凝剂投加区E设有混凝剂投加管15、混凝剂搅拌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其设有循环澄清池、高效沉淀池,其特征是,还设有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所述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循环澄清池和高效沉淀池依次连接,所述循环澄清池还与所述一级混凝池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其设有循环澄清池、高效沉淀池,其特征是,还设有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所述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循环澄清池和高效沉淀池依次连接,所述循环澄清池还与所述一级混凝池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硬度废水除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澄清池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水区、第一絮凝区、沉淀区和澄清区,所述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路,所述澄清区连接有出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二级混凝池的出水管路连通,所述进水管路设有药剂进入管路;所述澄清区顶部设刮渣机、浮渣收集斗,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刮泥机、集泥斗,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阳盛雪芹谢晓朋黄士永刘灿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翰祺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