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持平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8421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夹持平推装置,应用于轴承,所述夹持平推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沿着所述轴承的周向相对设置,且形成相互的制约力以固定于所述轴承上;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操作部,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供抓握,以在所述轴承上产生与轴承轴向平行的平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夹持平推装置只需将夹持件相对设于轴承的周向并夹紧轴承,通过操作部产生一平推力,通过夹持件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力便可实现将轴承脱离传动轴。因此,在单人情况下即可完成轴承的拆卸工作,既节约了工时和人力又避免了轴承和传动轴应力受损。

A Clamping and Push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lamping and pushing device, which is applied to bearings. The clamping and pushing device includes: a first clamping device; a second clamping device, which is movab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lamping device; the first clamping device and the second clamping device are set relative to each other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bearing and form mutual restrictive force to be fixed on the bearing; and the first clamp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the first clamping device. The first opera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lamping part are provided with the second operating part, and the first opera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operating part are provided for grasping to generate parallel thrust on the bearing axis. The clamping and pushing devic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only needs to fix the clamping parts relative to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bearing and clamp the bearing, generate a flat thrust through the operation section, and realize that the bearing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transmission shaft by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clamping parts and the bearing. Therefore, the disassembly of bearings can be completed in the case of a single person, which not only saves man-time and manpower, but also avoids the stress damage of bearings and transmission shaf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夹持平推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夹持平推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航空
的繁荣发展,各种飞行装置应运而生。以直升飞机为例,因其飞行灵活,起飞和降落不受飞行跑道的限制,故广泛应用于救援、航拍、及医疗救助等领域。但是,现有直升飞机在维修或者更换部件时,其螺旋桨传动轴的轴承更换尤为困难。通常需要聚集多名工人一同协作并使用敲击工具才能拆卸螺旋桨传动轴的轴承,而螺旋桨传动轴以及轴承在拆卸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敲击应力而导致损坏。因此,现有的直升飞机螺旋桨传动轴轴承,在拆卸过程中造成费时费力且极易损坏传动轴和轴承正成为日益尖锐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夹持平推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直升飞机螺旋桨传动轴轴承,在拆卸过程中造成费时费力且极易损坏传动轴和轴承等技术难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夹持平推装置,应用于轴承,所述夹持平推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沿着所述轴承的周向相对设置,且形成相互的制约力以固定于所述轴承上;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操作部,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供抓握,以在所述轴承上产生与轴承轴向平行的平推力。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一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一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类型包括曲面,以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相贴合。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设有缓冲件,所第二曲面亦设有缓冲件;其中,所述缓冲件的材质包括橡胶。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实现所述相互的制约力,其包括: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夹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供带有外螺纹的安装件插入。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通过磁吸引力实现所述相互的制约力,其包括: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具有磁性的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具有磁性的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操作部与第一夹持件可拆卸连接、第二操作部与第二夹持件可拆卸连接。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操作部包括第一操作杆,所述第一操作杆垂直于所述轴承的轴向;所述第二操作部包括第二操作杆,所述第二操作杆垂直于所述轴承的轴向。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平行或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操作部包括第一把手,设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端面且该第一端面垂直于所述轴承的轴向;所述第二操作部包括第二把手,设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二端面且该第二端面垂直于所述轴承的轴向;其中,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位于所述夹持平推装置的同一端。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承包括直升飞机螺旋桨传动轴的轴承。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夹持平推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夹持平推装置只需将夹持件相对设于轴承的周向并夹紧轴承,通过操作部产生一平推力,通过夹持件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力便可实现将轴承脱离传动轴。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夹持平推装置在单人情况下即可完成轴承的拆卸工作,既节约了工时和人力又避免了轴承和传动轴应力受损。附图说明图1展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平推装置的主视图。图2a展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平推装置的侧视图。图2b展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平推装置的剖面图。元件标号说明11第一夹持件111第一表面112第一安装孔113第一定位孔114第一操作部的安装孔12第二夹持件121第二表面122第二安装孔123第二定位孔124第二操作部的安装孔125空心部13第一操作部14第二操作部A方向B方向C方向A-A剖面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提供一种夹持平推装置,其包括夹持件和操作部。所述夹持件用于夹持轴承,所述操作部用于供用户抓握以对所述轴承施加一平推力,所述轴承在该平推力的作用下脱离传动轴。本技术提供的夹持平推装置无需敲击轴承或传动轴,单人即可完成轴承拆卸。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提及的传动轴和轴承,可以是普通
的传动轴和轴承,也可以是航空领域供直升飞机专用的螺旋桨传动轴及其轴承。下文将以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技术提供的平推夹持装置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展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平推装置的主视图,朝着传动轴以及轴承的端面望去即可形成该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所述传动轴以及轴承并未图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所述轴承通常套于传动轴上,本技术提供的夹持平推装置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夹持平推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件12,用于夹紧未图示的轴承。所述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件12为两个独立的部件,相互之间既可接触亦可分离。用户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夹持平推装置时,可将所述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件12沿轴承的周向分设于所述轴承上。具体的,所述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件12设于所述轴承的周向上且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相互的制约力以固定于轴承上。所述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件12之间具体如何形成所述相互的制约力将于下文中予以解释说明。所谓相互的制约力是指:所述第一夹持件11对第二夹持件12产生朝着箭头A方向的制约力,第二夹持件12则对第一夹持件11产生朝着箭头B方向的制约力。所述第一夹持件11包括与所述轴承接触的第一表面111,第二夹持件12包括与所述轴承接触的第二表面121。所述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21优选为曲面,从而可与轴承的外表面完全贴合。所述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21可将所述轴承的外表面全部或者部分包裹,从而增加夹持件与轴承之间的摩擦面积,进而获得更大的摩擦力以更利于轴承的拆卸。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夹持平推装置装载于轴承时,所述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件12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以将所述轴承的外表面全部包裹,也可相互分离以部分包裹所述轴承的外表面,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优选的,所述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21分别设有缓冲件,用于缓冲轴承在平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以及来自所述夹持件的挤压力。所述缓冲件具体可采用橡胶、气垫薄膜、或者泡沫塑料等材质。值得注意的是,直升飞机螺旋桨的传动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持平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轴承,所述夹持平推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沿着所述轴承的周向相对设置,且形成相互的制约力以固定于所述轴承上;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操作部,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供抓握,以在所述轴承上产生与轴承轴向平行的平推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夹持平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轴承,所述夹持平推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沿着所述轴承的周向相对设置,且形成相互的制约力以固定于所述轴承上;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操作部,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供抓握,以在所述轴承上产生与轴承轴向平行的平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平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一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一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类型包括曲面,以与所述轴承的外表面相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平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缓冲件,所述第二表面亦设有缓冲件;其中,所述缓冲件的材质包括橡胶。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平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实现所述相互的制约力,其包括: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夹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供带有外螺纹的安装件插入。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保空王蓓沈健康童力窦本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瑞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