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7710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它包括引流管连接头、引流袋连接头、外壳、塞子、支架、空腔;引流管连接头、引流袋连接头、塞子、支架、空腔均位于外壳内,引流管连接头包括连接引流管连接口、密封圈,密封圈位于连接引流管连接口外侧;通孔设置于支架上,通孔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一通孔设置于第三支架上,第二通孔设置于第二支架上;塞子设置于支架内,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之间的距离与塞子的长度相等,第二支架的长度大于塞子的厚度;塞子的截面长度大于密封圈外径;连接引流袋接口设置引流袋连接头内,螺纹设置于连接引流袋接口内壁上。具有防止引流袋脱滑、防逆流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上对皮下引流管的使用较为频繁,目前的老式引流结构有较多弊端,使用皮下引流管的弊端包括:引流管调整时间较长、引流管堵塞、引流管脱落、拔出困难、引流管断裂、感染等,主要是由于现有技术采用引流管与引流袋引流管头平口紧密拼接的方式,更换引流袋时需用手锊接头或手指将接头抠开,因此引流管不易更换、操作耗时长、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难度和更换引流管时接口被细菌污染的几率;另外这种平口的拼接方式,易发生接口处脱管、引流袋内引流液倒流的现象,尤其是在患者带管活动时更易发生,从而导致感染等现象,给患者造成紧张情绪,严重影响了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亟待设计一种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有效缩短操作时间,防逆流,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防止引流袋脱滑、防逆流、易操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包括引流管连接头、引流袋连接头、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塞子、支架、空腔;引流管连接头、引流袋连接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包括引流管连接头(2.1)、引流袋连接头(2.2)、外壳(2.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塞子(2.3)、支架(2.4)、空腔(2.5);引流管连接头(2.1)、引流袋连接头(2.2)、塞子(2.3)、支架(2.4)、空腔(2.5)均位于外壳(2.6)内,引流管连接头(2.1)包括连接引流管连接口(2.1.1)、密封圈(2.1.2),密封圈(2.1.2)位于连接引流管连接口(2.1.1)外侧;通孔(2.4.4)设置于支架(2.4)上,通孔(2.4.4)包括第一通孔(2.4.4.1)、第二通孔(2.4.4.2);支架(2.4)包括第一支架(2.4.1)、第二支架(2....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皮下引流管的连接装置,包括引流管连接头(2.1)、引流袋连接头(2.2)、外壳(2.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塞子(2.3)、支架(2.4)、空腔(2.5);引流管连接头(2.1)、引流袋连接头(2.2)、塞子(2.3)、支架(2.4)、空腔(2.5)均位于外壳(2.6)内,引流管连接头(2.1)包括连接引流管连接口(2.1.1)、密封圈(2.1.2),密封圈(2.1.2)位于连接引流管连接口(2.1.1)外侧;通孔(2.4.4)设置于支架(2.4)上,通孔(2.4.4)包括第一通孔(2.4.4.1)、第二通孔(2.4.4.2);支架(2.4)包括第一支架(2.4.1)、第二支架(2.4.2)、第三支架(2.4.3),第一通孔(2.4.4.1)设置于第三支架(2.4.3)上,第二通孔(2.4.4.2)设置于第二支架(2.4.2)上;塞子(2.3)设置于支架(2.4)内,塞子(2.3)设置于第一支架(2.4.1)和第二支架(2.4.2)之间、且设置于引流管连接头(2.1)和第三支架(2.4.3)之间,第二支架(2.4.2)与第三支架(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婷婷褚婕胡德英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