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哲昭专利>正文

电子防盗密码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706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锁,它是由键盘的行和列输出端电接中央微处理器IC1的输入端构成编码电路1,从IC1的两输出端分别输出报警信号和开锁信号,输入至开锁控制电路2的三极管BG2的基极,控制接于其集电极上的继电器J2,用其接点控制电磁锁4接通电源;输入至报警控制电路3的三极管BG1的基极,控制其集电极上串接的继电器J1,用其接点控制报警电路5接通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功能齐全,保密性高,适用于作为各种门和柜的防盗锁。(*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磁锁,特别是一种电子防盗密码锁。目前,电子密码锁发展较快,由“拨档”式带机械操作的到电子式的,但他们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密码位数低,一般三至四位,而且不易修改密码,开锁时间要求严格,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推门,否则又会重新锁上,需要重新开锁,其可靠性和保密性均不理想,在市场上声誉欠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密码位数和组数多,具有防盗能力强的电子防盗密码锁。本技术是用如下方式完成的电子防盗密码锁包括电磁锁4,由键盘I的行和列输出端电接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的输入端构成编码电路1,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两输出端分别输出开锁和报警两路低电平信号至开锁控制电路2和报警控制电路3;开锁控制电路2是由偏置放大电路的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2,三极管BG2的基极收编码电路1中的IC1输出的开锁信号,用继电器J2的接点接通电磁锁4的电磁铁L的电源。报警控制电路3是由偏置放大电路的三极管BG1的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1,三极管BG1的基极接收编码电路1中的IC1输出的报警信号,用继电器J1的接点接通报警电路5的电源;报警电路5是由集成电路IC2电接外接电阻、电容组成由低频调制成高频的振荡电路,输出高频信号至射极跟随器的三极管BG3的基极推动扬声器Y构成。在编码电路1的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的输入端经开关K1与直流电源地线连接构成密码修改输入电路;在编码电路1的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是由CMOS集成电路TWH9103构成。本技术电子防盗密码锁采用的中央微处理器是用TWH9103型大规模CMOS器件,不仅体积小,静态耗电低,用3-6伏直流电压就能正常工作,而且功能齐全,保密程度高,密码有效位数可达12位,拥有1012即一万亿组密码,大大提高了其保密性。此外该锁具有密码存贮功能,修改功能以及报警功能。该电子锁的电磁锁体采用A1073电磁锁,其结构巧妙,防盗能力强。该锁是目前较理想的一种电子防盗锁。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路方框图;图2是编码电路1,开锁控制电路2,报警控制电路3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报警电路5的电路图;图4是电磁锁4的电磁铁L控制电路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由编码电路1,开锁控制电路2,报警控制电路3,电磁锁4以及报警电路5组成,直流工作电源采用在线稳压充电免维护蓄电池供电。如图2所示,编码电路1是由键盘I的行和列输出端分别电接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的输入端“5”“6”“7”“8”和“10”“11”构成,从IC1的输出端“17”或“15”端分别输出开锁控制信号和报警控制信号至开锁控制电路2和报警控制电路3。键盘I是由十个数字键和“*”“ON”二键共十二键组成,键盘I的第1列输出端接地,第一行输出端分别经二极管D1、D2、D3与第二、三、四行输出端连接。该键盘I采用新型薄膜开关键盘,美观、大方,使用寿命长(大于100万次)。修改密码时用使用“*”键,开锁时使用“ON”键,密码由数字键输入,中央微处理器IC1采用TWH9103型大规模CMOS器件,由电阻R1接IC1的“1”,“16”端构成IC1的振荡回路,R3并接蜂鸣器HD后接IC1的“9”,“14”端,R3为匹配电阻,用蜂鸣器HD指示输入至IC1的信号有效,电容C1为高频滤波电容并接在IC1的“1”,“2”端上,电容C2接IC1的“4”端与地,用作IC1的复位端与地线的隔离作用,C3为电源滤波电容;二极管D1-D3分别为由键盘I输出密码时,控制IC1行输入端“5”“6”“7”“8”与列输入端“10”“11”的电平构成十进制数码输入信号,静态没有信号输入时,IC1的四个行输入端“5”“6”“7”“8”和列输入端“10”均为高电平,列输入端“Ⅱ”为低电平,开关K1为贮存密码开关,用于修改IC1内存密码,可将K1安装在隐蔽处。用K1连接IC1的“13”端和接地,当合上开关K1,IC1内存贮器打开,处于密码预置状态,即可用键盘I输入十进制数码,经译码转换成二进制码,送存贮器存贮(由键盘″*″键控制)断开K1后关闭IC1内存贮器。开锁控制电路2是由偏置放大电路的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2构成,电阻R7为限流电阻,IC1的输出端“17”输出信号经R7输入至三极管BG2的基极,电阻R8为偏置电阻,用电阻R6为IC1的输出端“17”端提供足够高电平,以使BG2有效截止,当IC1的“17”端输出开锁信号低电平时,BG2导通,继电器J2吸合,其接点J2-1,J2-2闭合接通电磁锁4的电源,使电磁锁打开,报警控制电路3是由偏置放大电路的三极管BG1的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1构成,电阻R4为限流电阻,IC1的“15”端输出报警信号低电平经R4输入至三极管BG1的基极,使BG1导通,继电器J1吸合,其接点J1-1,J1-2接通报警电路5的电源产生报警信号。电阻R5为偏置电阻,二极管D4,D6分别作为继电器J1、J2的电磁能释放回路,电磁锁4的锁体采用现有的A1073系列电磁锁,开锁控制电路2的继电器J2的接点J2-1和J2-2串接在电磁锁4的电磁铁L与电源之间,如图4所示,当继电器J2吸合后,电磁线圈L通电,电磁部件处的活动铁棒产生磁力,拖动锁体机关发条,实现开锁的目的,二极管D10起释能作用,报警电路5由集成电路IC2与外围电路构成振荡电路,如图3所示,电阻R21、R22,电容C11与IC2组成低频率振荡器,R24、R25、C14与IC2组成高频振荡器,C10为电源滤波电容,C12、C13分别为IC2控制端“3”“11”的滤波电容,旁路来自电源的噪音干扰,二极管D10为C11的充电二极管。由IC2的“5”端输出的低频方波信号经电阻R23加到控制端“11”即由一个低频方波调制高频方波振荡器,使IC2的“9”端产生一个由低到高的振荡频率输出,经射极跟随器三极管BG3推动扬声器Y发出报警声。电子防盗密码锁的IC1中的“15”,“17”脚分别为输出报警信号和开锁信号,如图2所示,平时处于高电平,假若IC1内存已有密码,开锁时,在键盘Ⅰ上输入预定的密码即可,假若首次使用,则首先应给IC1内存贮密码,合上开关K1,IC1内存处于预置状态,将设想好的十二位以下的密码数,用键盘I输入IC1后,按一下″*″键,密码在IC1内就存贮起来,再断开开关K1,这样密码锁定在IC1内,开锁时,在键盘I上顺序输入预置的密码,然后按一下″ON″键,在IC1的“17”端输出2秒宽低电平使三极管BG2导通,继电器J2吸合,电源接通电磁锁体,实现开锁目的,如果三次输入密码错误,IC1的“15”端输出60秒宽低电平,三极管BG1导通,继电器J1吸合,电源接通报警电路5,产生由低频调制高频的报警信号,经三极管BG3推动扬声器Y发出报警声。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防盗密码锁,它包括电磁锁,其特征是由键盘Ⅰ的行和列输出端电接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的输入端构成编码电路,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两输出端分别输出开锁和报警两路低电平信号至开锁控制电路和报警控制电路;开锁控制电路是由偏置放大电路的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2,三极管BG2的基极接收编码电路中的IC1输出的开锁信号,用继电器J2的接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防盗密码锁,它包括电磁锁[4],其特征是:由键盘Ⅰ的行和列输出端电接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的输入端构成编码电路[1],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IC1两输出端分别输出开锁和报警两路低电平信号至开锁控制电路[2]和报警控制电路[3]; 开锁控制电路[2]是由偏置放大电路的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2,三极管BG2的基极接收编码电路[1]中的IC1输出的开锁信号,用继电器J2的接点接通电磁锁[4]的电磁铁L的电源;报警控制电路[3]是由偏置放大电路的三极管BG1 的集电极串接继电器J1,三极管BG1的基极接收编码电路[1]中的IC1输出的报警信号,用继电器J1的接点接通报警电路[5]的电源;报警电路[5]是由集成电路IC2电接外接电阻,电容组成由低频调制成高频的振荡电路,输出高频信号至射极跟随器 的三极管BG3的基极,推动扬声器Y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哲昭
申请(专利权)人:曾哲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