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湖水污染底泥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湖水污染底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湖水底泥的处理,一种传统的处理工艺是:将排出的湖水通过沉淀池、平流池、过滤装置、浓缩池、泥水分离装置等来完成污水处理的全过程,其中沉淀池是将湖水在池中自然沉淀,使湖水中的底泥沉淀在池中底部,从而便于收集,但这种设备处理效率低,底泥的沉淀速率慢,为提高底泥的沉淀速率需要加入添加剂以加快底泥的沉淀过程,在加入添加剂的过程中要求与湖水进行充分的接触,以使添加剂能均匀作用于湖水,这个过程需要用到搅拌设置,但是现有的搅拌设备混匀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添加剂与湖水的充分作用。另外,其沉淀滤清的效果也不够理想,不利于底泥的快速有效沉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湖水污染底泥处理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其搅拌混匀效果好,且利于添加剂湖水的充分接触,同时,其沉淀效果理想,便于底泥的快速有效沉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湖水污染底泥处理装置,包括混合罐、固定连接在混合罐下部外侧的多个支撑钢架、上连接曲臂、上伸缩油缸和沉淀处理池;所述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湖水污染底泥处理装置,包括混合罐(2)和固定连接在混合罐(2)下部外侧的多个支撑钢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连接曲臂(4)、上伸缩油缸(5)和沉淀处理池(7);所述支撑钢架(1)包括支座(1‑8)、相平行的固定连接在支座(1‑8)上的一对立梁(1‑9)、设置在一对立梁(1‑9)一侧的L型支架(1‑7)和设置在一对立梁(1‑9)一侧的支架驱动电机(1‑1);一对立梁(1‑9)在相同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纵向延伸的连续齿条(1‑5)和纵向延伸的滑轨(1‑4);L型支架(1‑7)的竖直段在对应连续齿条(1‑5)的位置上部和下部各设置有一个支架齿轮(1‑6),支架齿轮(1‑6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湖水污染底泥处理装置,包括混合罐(2)和固定连接在混合罐(2)下部外侧的多个支撑钢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连接曲臂(4)、上伸缩油缸(5)和沉淀处理池(7);所述支撑钢架(1)包括支座(1-8)、相平行的固定连接在支座(1-8)上的一对立梁(1-9)、设置在一对立梁(1-9)一侧的L型支架(1-7)和设置在一对立梁(1-9)一侧的支架驱动电机(1-1);一对立梁(1-9)在相同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纵向延伸的连续齿条(1-5)和纵向延伸的滑轨(1-4);L型支架(1-7)的竖直段在对应连续齿条(1-5)的位置上部和下部各设置有一个支架齿轮(1-6),支架齿轮(1-6)通过其中心的齿轮转轴可转动连接在L型支架(1-7)的竖直段上;L型支架(1-7)的竖直段对应滑轨(1-4)的位置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滑动套设在滑轨(1-4)的外部,L型支架(1-7)的水平段上的支架端头(1-3)与混合罐(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支架驱动电机(1-1)固定连接在L型支架(1-7)的背离支架齿轮(1-6)的一侧,且其输出轴与固定连接在L型支架(1-7)一侧的传动箱(1-2)的输入端连接,传动箱(1-2)的输出端与两个支架齿轮(1-6)的齿轮转轴连接;在混合罐(2)的上开口端设置有用于密封混合罐(2)的上部压力密封盖(3),在混合罐(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液管路(6);所述上连接曲臂(4)的一端与上部压力密封盖(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连接在混合罐(2)上端外侧的铰接座铰接;上伸缩油缸(5)的一端与上连接曲臂(4)的铰接端外侧铰接,另一端与混合罐(2)的罐身中部铰接,以通过伸缩动作控制上部压力密封盖(3)的盖合或打开;所述混合罐(2)包括夹套结构的均质混合仓体(2-1),均质混合仓体(2-1)的夹套中充满传热介质,均质混合仓体(2-1)的外部连接有与其夹套空间连通的热介质管路,热介质管路的另一端与热介质供应源连接;在均质混合仓体(2-1)内部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倾斜设置的加液管路(2-3)、水平放置且可相对均质混合仓体(2-1)转动的分液滤网漏斗(2-2)和均质系统(2-4),分液滤网漏斗(2-2)的侧壁上遍布地设置有若干个侧壁开孔(2-2-1),分液滤网漏斗(2-2)的底板遍布其表面地设置有多个小孔,且底板的旋转中心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轴承底托(2-2-6)连接有漏斗转轴(10),漏斗转轴(10)在分液滤网漏斗(2-2)内部的下端连接有一个与均质混合仓体(2-1)下端内部间隙配合的漏斗搅拌叶片(2-2-5);漏斗转轴(10)在分液滤网漏斗(2-2)外部上端套装有外齿圈(2-2-2),外齿圈(2-2-2)与漏斗转轴(10)之间通过径向连接梁(9)固定连接;在均质混合仓体(2-1)的内侧壁上对应外齿圈(2-2-2)地固定连接有防水电机(2-2-4),防水电机(2-2-4)的输出轴上装配有漏斗齿轮(2-2-3),漏斗齿轮(2-2-3)与外齿圈(2-2-2)啮合;加液管路(2-3)的出液端位于分液滤网漏斗(2-2)上方,其进液端穿出均质混合仓体(2-1)的侧壁后与加液源连接;轴承底托(2-2-6)的中心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轴承容纳槽(2-2-6-1),轴承底托(2-2-6)的内部环绕轴承容纳槽(2-2-6-1)地设置有环形空腔(2-2-6-2);在轴承容纳槽中固定装配有止退轴承(2-2-6-3),止退轴承(2-2-6-3)的内圈与漏斗转轴(10)固定连接;环形空腔(2-2-6-2)分别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冷却液进液管路(2-2-6-4)和冷却液出液管路(2-2-6-5),冷却液进液管路(2-2-6-4)和冷却液出液管路(2-2-6-5)在径向穿过分液滤网漏斗(2-2)、均质混合仓体(2-1)后分别与冷却源和冷却液回收箱连接;均质系统(2-4)包括一对并排设置在均质中轴(2-4-3)、一对均质中轴(2-4-3)在中部分别可转动地套装有相对应的一对均质波轮组,均质波轮组由多个高速均质波轮(2-4-5)组成,一对均质波轮组中的高速均质波轮(2-4-5)之间啮合;一对均质中轴(2-4-3)相对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穿出均质混合仓体(2-1)后分别与固定连接在均质混合仓体(2-1)外部两侧的均质驱动机构的输出部连接;均质中轴(2-4-3)远离驱动机构的另一端通过闭式推力轴承(2-4-4)与均质混合仓体(2-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沉淀处理池(7)包括上端开口的池体(7-3)、设置在池体(7-3)内部的网板(7-2)、固定支撑在池体(7-3)外部的池体支架(7-4)、固定连接在池体(7-3)上端的沉淀处理池进水管路(7-7)、与池体(7-3)内腔底部连通且固定连接于池体(7-3)底端的底泥排放管路(7-1)、与池体(7-3)内腔中部连通且固定连接于池体(7-3)一侧的沉淀处理池出水管路(7-8);所述池体(7-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峙,梁骁,马捷,徐旭,张明胜,肖扬,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