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10307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将雨水收集于蓄水井内,蓄水井内的水通过池底与地下土壤进行水交换,但是蓄水井内的水不方便取用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位于地面上的集水结构、位于地面下的与所述集水结构连通的蓄水模块、与所述蓄水模块连接的蓄水井,所述蓄水模块内蓄积的水可通过重力流动至所述蓄水井内;还包括与所述蓄水井连接的取水组件、与所述取水组件连接的分水组件,以及与所述分水组件连接的位于地面上的用水模块;所述蓄水井与所述蓄水模块之间设置有水阀,所述蓄水模块内的水可自然下渗,具有使水资源循环起来,方便取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上环保意识的逐渐升高,水资源的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绵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新概念,其主要思想是将降雨进行储存和再利用。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30877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告了一种海绵城市建设中用于道路两侧蓄水排水系统,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该海绵城市建设中用于道路两侧蓄水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用石子铺设而成的旱河、用于处理杂质的过滤井和设置在地下的蓄水井,所述旱河的最低部位连通设置有集水管道,所述集水管道连通至过滤井,所述过滤井与蓄水井之间连通设置有蓄水管道,所述过滤井的内壁上设置有连通至城市排水管道的分流管,所述过滤井的井底设置有与过滤井的井壁间隙配合的淤积桶。上述现有技术将雨水收集于蓄水井内,蓄水井内的水通过池底与地下土壤进行水交换,但是蓄水井内的水不方便取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具有使水资源循环起来,方便取用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面上的集水结构(100)、位于地面下的与所述集水结构(100)连通的蓄水模块(110)、与所述蓄水模块(110)连接的蓄水井(140),所述蓄水模块(110)内蓄积的水可通过重力流动至所述蓄水井(140)内;还包括与所述蓄水井(140)连接的取水组件(190)、与所述取水组件(190)连接的分水组件(200),以及与所述分水组件(200)连接的位于地面上的用水模块(210);所述蓄水井(140)与所述蓄水模块(110)之间设置有水阀(150),所述蓄水模块(110)内的水可自然下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面上的集水结构(100)、位于地面下的与所述集水结构(100)连通的蓄水模块(110)、与所述蓄水模块(110)连接的蓄水井(140),所述蓄水模块(110)内蓄积的水可通过重力流动至所述蓄水井(140)内;还包括与所述蓄水井(140)连接的取水组件(190)、与所述取水组件(190)连接的分水组件(200),以及与所述分水组件(200)连接的位于地面上的用水模块(210);所述蓄水井(140)与所述蓄水模块(110)之间设置有水阀(150),所述蓄水模块(110)内的水可自然下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模块(210)包括雨水调节池(220),所述雨水调节池(220)包括下渗孔,所述下渗孔与分水组件(200)连接,所述取水组件(190)包括双向水泵,所述蓄水井(140)内的水可溢流至所述蓄水模块(1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模块(110)内设置有液面指示装置(160),所述液面指示装置(160)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下开口的连通管(161)、转动连接于所述连通管(161)顶部的自动收线组件(163)、设置在所述连通管(161)内的浮动件(162)和连接所述浮动件(162)和所述自动收线组件(163)的指示刻度线(164);所述自动收线组件(163)包括用于提供收线扭力的弹性件(16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琰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新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