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灭弧系统及断路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7864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及断路器,其包括壳体,以及置于壳体内的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引弧片;静触头,包括触头杆、以及置于触头杆上且与所述动触头相对应的静触点,触头杆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部、弯折部和竖直部,水平部位于灭弧室的上方;壳体,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凸条位于所述触头杆的水平部上方,第一凸条与所述引弧片、灭弧室、壳体围成灭弧空间,且第一凸条与触头杆的水平部间形成第一引弧通道,第一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室所在的灭弧空间相通;引弧片,引弧片与壳体底部间具有第二引弧通道,第二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空间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静触杆和引弧片均延伸至灭弧室处,使其起到灭弧栅片的作用,另外在静触杆上方、引弧片下方的电弧也可通过上述第一引弧通道和第二引弧通道引导至上述灭弧室处进行灭弧,达到更好的灭弧效果。

Circuit Breaker Arc Extinguishing System and Circuit Break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rc extinguishing system and a circuit breaker of a circuit breaker, which comprises a housing, and a movable contact, a static contact, an arc extinguishing chamber and an arc initiating plate placed in the housing; a static contact, including a contact rod, and a static contact which is placed on the contact rod and corresponds to the movable contact, comprises a successively connected horizontal part, a bending part and a vertical part, and a horizontal part above the arc extinguishing chamber; The first convex bar is located above the horizontal part of the contact rod. The first convex bar is surrounded by the arc-extinguishing plate, the arc-extinguishing chamber and the shell, and a first arc-extinguishing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convex bar and the horizontal part of the contact rod. The first arc-extinguishing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arc-extinguishing space of the arc-extinguishing chamber. The second arc initiation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arc extinguishing space. The invention extends both the static contact rod and the arc initiating sheet to the arc extinguishing chamber so as to play the role of an arc extinguishing grid. In addition, the arc above the static contact rod and below the arc initiating sheet can also be guided to the arc extinguishing chamber through the first arc initiating channel and the second arc initiating channel to achieve better arc extinguish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断路器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断路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技术介绍
断路器是低压配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配电设备,随着电力工程队电源和输配电设备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用于电路保护开关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型化、高性能、模块化、高可靠性是现阶段空气断路器的主要发展方向。触头及灭弧系统是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触头系统中的触头形状及尺寸设计十分关键,直接关系到断路器的电气寿命及分断能力。在断路器分断过程中,触头区域具有极高的温度,热电流和电弧反射现象明显,因此需要设置灭弧系统来消除电弧。目前一般设置灭弧室以及隔弧板,在灭弧的同时,避免电弧击穿断路器外壳。隔弧板的安装耗时耗力,而现有的断路器灭弧能力弱。因此,需要一种易生成制造、且灭弧效果好的断路器灭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及断路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灭弧系统灭弧能力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其包括壳体,以及置于壳体内的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引弧片;静触头,包括触头杆、以及置于触头杆上且与所述动触头相对应的静触点,触头杆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部、弯折部和竖直部,水平部位于灭弧室的上方;壳体,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凸条位于所述触头杆的水平部上方,第一凸条与所述引弧片、灭弧室、壳体围成灭弧空间,且第一凸条与触头杆的水平部间形成第一引弧通道,第一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室所在的灭弧空间相通;引弧片,引弧片与壳体底部间具有第二引弧通道,第二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空间相通。优选的,在所述灭弧空间内的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第二凸条,第二凸条位于所述触头杆的弯折部与所述引弧片之间,且被设置为与引弧片间形成第三引弧通道、与触头杆间形成第四引弧通道。优选的,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静触头的触头杆之间,在靠近所述灭弧室处设有第三凸条。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具有支撑所述静触头的触头杆的支撑条,且支撑条上具有供所述第一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室相通的缺口。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具有多个离散设置的固定块,所述引弧片与所述固定块相连,相邻固定块间形成引弧口。优选的,所述固定块上具有卡设所述引弧片用的卡槽。优选的,所述引弧片具有依次相连的水平段、弧线段以及竖直段,弧线段和竖直段间通过弯折段相连。优选的,所述引弧片的水平段位于所述灭弧室的下方,且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引弧通道的间隙;所述引弧片的弯折段处于所述动触头的下方,所述引弧片的竖直段端部限位在壳体底部卡槽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具有如上所述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及断路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凸条,通过第一凸条、引弧片、灭弧室和壳体围成灭弧空间,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割时产生电弧,电弧通过通道进入灭弧室,且在静触杆上方、引弧片下方的电弧也可通过上述第一引弧通道和第二引弧通道引导至上述灭弧室处进行灭弧;另外,本专利技术将静触杆和引弧片均延伸至灭弧室处,使其起到灭弧栅片的作用,在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割时产生的能量波加速碰撞中性气体分子而使其游离,即可使长电弧碰撞到上述静触杆、引弧片分割成短电弧,达到更好的灭弧效果。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断路器灭弧系统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壳体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引弧片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壳体2静触头21静触点22触头杆221竖直部222弯折部223水平部3动触头4引弧片41水平段42弧线段43竖直段44弯折段5灭弧室51侧窗口52后窗口6灭弧栅片11第一凸条12支撑条13第二凸条14第三凸条15固定块151卡槽101缺口102引弧口103第一引弧通道104第三引弧通道105第四引弧通道106第二引弧通道200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其包括壳体1,以及置于壳体1内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2、灭弧室5和引弧片4;静触头2,见图3所示,包括触头杆22、以及置于触头杆22上且与所述动触头3相对应的静触点21,触头杆22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部223、弯折部222和竖直部221;壳体1,见图2所示,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条11,第一凸条11位于所述触头杆22的水平部223上方,第一凸条11与所述引弧片4、灭弧室、壳体1围成灭弧空间,且第一凸条11与触头杆的水平部223间形成第一引弧通道103,第一引弧通道103与所述灭弧室5所在的灭弧空间相通;引弧片4,引弧片4与壳体底部间具有第二引弧通道106,第二引弧通道106与所述灭弧空间相通。本专利技术采用在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第一凸条,通过第一凸条11、引弧片4、灭弧室5和壳体1围成灭弧空间,当动触头3与静触头2分割时产生电弧,电弧通过通道进入灭弧室5,且在静触杆上方、引弧片下方的电弧也可通过上述第一引弧通道103和第二引弧通道106引导至上述灭弧室5处进行灭弧;另外,本专利技术将静触杆22和引弧片4均延伸至灭弧室处,使其起到灭弧栅片的作用,在动触头3与静触头2分割时产生的能量波加速碰撞中性气体分子而使其游离,即可使长电弧碰撞到上述静触杆22、引弧片4分割成短电弧,同时给了电弧进行疏导的通道,降低电弧的燃烧。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设置上述灭弧室5的空间200,在该空间200内安装灭弧室5,灭弧室5内设有灭弧栅片6,灭弧室5的前方朝向上述动、静触头接触处,即电弧经灭弧室的前壁进入灭弧室,在灭弧室5的侧壁上具有侧窗口51,在灭弧室5的后壁上设有后窗口52,侧窗口51和后窗口52可将灭弧室5内的电弧导出,使电弧远离上述动触头、静触头,可从断路器内释放出来,提高断路器的灭弧效果。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静触头其静触杆22设置较长,其水平部223延伸至灭弧室的上方,竖直部221可与磁驱动件相连,可省去现有断路器中的磁轭,使静触杆作为磁轭使用,减少了断路器的内部零件数,提高组装效率和可靠性。另外,静触杆22其水平部和弯折部均处于上述灭弧空间内,其可作为一灭弧栅片使用,可分割长电弧,达到灭弧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灭弧效果,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灭弧空间内的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第二凸条13,第二凸条13位于所述触头杆22的弯折部222与所述引弧片4之间,且被设置为与引弧片4间形成第三引弧通道104、与触头杆22间形成第四引弧通道105。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凸条13,将动静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置于壳体内的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引弧片;静触头,包括触头杆、以及置于触头杆上且与所述动触头相对应的静触点,触头杆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部、弯折部和竖直部,水平部位于灭弧室的上方;壳体,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凸条位于所述触头杆的上方,第一凸条与所述引弧片、灭弧室、壳体围成灭弧空间,且第一凸条与触头杆的水平部间形成第一引弧通道,第一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室所在的灭弧空间相通;引弧片,引弧片与壳体底部间具有第二引弧通道,第二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空间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置于壳体内的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引弧片;静触头,包括触头杆、以及置于触头杆上且与所述动触头相对应的静触点,触头杆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部、弯折部和竖直部,水平部位于灭弧室的上方;壳体,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凸条位于所述触头杆的上方,第一凸条与所述引弧片、灭弧室、壳体围成灭弧空间,且第一凸条与触头杆的水平部间形成第一引弧通道,第一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室所在的灭弧空间相通;引弧片,引弧片与壳体底部间具有第二引弧通道,第二引弧通道与所述灭弧空间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灭弧空间内的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第二凸条,第二凸条位于所述触头杆的弯折部与所述引弧片之间,且被设置为与引弧片间形成第三引弧通道、与触头杆间形成第四引弧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静触头的触头杆之间,在靠近所述灭弧室处设有第三凸条。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金利潘昌辉刘向前邓应尝方晓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