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7603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参数配置模块、中央控制模块、图像数据处理模块、麻醉模块、定位模块、显示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图像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将识别为有异常信号的蛛网膜下腔位置显示出来,供医务人员参考,为医务人员的诊断提供精确的资料,以辅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准确判定,能够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误诊/漏诊率;同时通过麻醉模块采用红外热像测量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平面,改变以往用触觉和冷热陈旧测量方法,使测量手段更科学、更客观、更准确、更安全,使患者在麻醉后手术和麻醉过程更安全。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of needle insertion equipment in single subarachnoid block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discloses a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of needle insertion equipment in single subarachnoid block operation. The control system includes image acquisition module,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odule, central control module, image data processing module, anesthesia module, positioning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display the position of subarachnoid cavity identified as abnormal signal through image data processing module for medical staff's reference, provide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medical staff's diagnosis, assist in accurate judgment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duce the misdiagnosis/missed diagnosis rat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measure the arachnoid by infrared thermography through anesthesia module. The anesthesia level of inferior chamber nerve block changes the old measuring methods of touch and cold and heat, which makes the measuring methods more scientific, objective, accurate and safer, and makes the operation and anesthesia process safer after anesthesi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
,尤其涉及一种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蛛网膜,是由很薄的结缔组织构成人体组织,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膜下腔。腔内含有少量液体。蛛网膜跨越脑,被覆于脑的表面,与软脑膜之间有较大的间隙,称为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在一定部位,蛛网膜下腔扩展并加深,成为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大的是小脑延髓池,它通过正中孔和前侧孔与第四脑室相通:桥池位于脑桥腹侧:脚间池位于脚间凹;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然而,现有对于出血量较小且出血呈弥散分布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很难进行精确的出血区域分割及出血判定;同时,现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平面的测定,临床上常使用针刺法、触觉法、和冷热觉得方法;使病人本身由于耐受性不同和反应性不同存在差异不能准确判断痛觉阻滞平面,虽针刺法可以测知阻滞范围和效果,但所用针头可能刺破皮肤给患者带来创伤或感染。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对于出血量较小且出血呈弥散分布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很难进行精确的出血区域分割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采集CT图像数据信息;配置进针设备工作参数;用适合处理生物组织类图像信息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对CT图像进行检测;CT图像受到密度较小的脉冲噪声污染通过自适应加权滤波处理;CT图像受到密度较大的脉冲噪声污染采用保持边缘细节信息的引入双结构元素数学形态学进行二次滤波;适合处理生物组织类图像信息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Fij[n]=Sij;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采集CT图像数据信息;配置进针设备工作参数;用适合处理生物组织类图像信息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对CT图像进行检测;CT图像受到密度较小的脉冲噪声污染通过自适应加权滤波处理;CT图像受到密度较大的脉冲噪声污染采用保持边缘细节信息的引入双结构元素数学形态学进行二次滤波;适合处理生物组织类图像信息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Fij[n]=Sij;Uij[n]=Fij[n](1+βij[n]Lij[n]);θij[n]=θ0e-αθ(n-1);其中,βij[n]为自适应链接强度系数;Sij、Fij[n]、Lij[n]、Uij[n]、θij[n]分别为输入图像信号、反馈输入、链接输入、内部活动项及动态阈值,Nw为所选待处理窗口W中的像素总数,Δ为调节系数,选取1~3;CT图像自适应加权滤波器噪声滤波的方法;当脉冲输出Yij=1且NY=1~8,NY是当在3*3模板B中为1个数,选取滤波窗口M,对噪声污染图像fij的自适应滤波,滤波方程为:式中,xrs是滤波窗口中对应像素的系数,Srs为滤波窗口中对应像素的灰度值,fij为滤波后对应窗口中心位置的输出值:式中Dij为方形滤波窗口M中像素灰度中值,Ωij滤波窗口各像素与中心灰度差绝对均值,max为求最大值符号;对采集的CT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对获取到的原始CT信号进行预处理,以减少伪迹干扰;创建滤波器,将预处理后的CT信号滤波到所需的频段;利用相位同步分析方法,计算各频段的CT信号在各个时间点每两个通道之间的相位关系,获得动态功能连接矩阵;逐个计算两个通道之间相位关系值的时域熵,得到每条边的信息熵,以度量CT功能网络各边时间域的复杂度;利用各频段的动态功能连接熵分别作为CT功能网络的分类特征,训练自适应提高分类器,得到多个自适应提高分类器以及对应的分类正确率;利用训练好的多个自适应提高分类器以投票的方式对样本进行组合分类;滤波器的创建方法为:CT信号使用小波包分解为五个频段,即δ(1-10Hz)、θ(11-20Hz)、α(21-35Hz)、β(36-55Hz)γ(56-70Hz);采用相位锁定值PLV来计算各频段的CT信号在各个时间点上每两个通道之间的相位关系,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PLV=|<exp(j{Φi(t)-Φj(t)})>|;其中,Φi(t)和Φj(t)分别为电极i和j的瞬时相位;信号的相位值可以采用希尔伯特变换来计算,具体公式如下:xi(τ)是电极i的连续时间信号,τ是一个时间变量,t表示时间点,PV为柯西主值;瞬时相位按如下计算:同样地,计算瞬时相位Φj(t);设选定的CT通道数为M,CT时间点数为T,利用两两通道构建不同的通道对,计算所有通道对的PLV值,此时得到一个M×M×T的三维矩阵K,其中M×M是一个时间点的上三角矩阵:K的每个元素Kijt为在t时间点上第i个电极和第j个电极之间的PLV值,该矩阵为动态功能连接矩阵,它不仅包含了不同CT通道两两之间的相位关系,还包含了CT通道的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利用红外热成像检查仪器采集蛛网膜热图确定麻醉区域;根据采集的蛛网膜热图像对进针位置进行定位;显示采集的进针位置图像信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术中进针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取滤波窗口M选取大小为m*m的滤波窗口M,窗口大小的选取原则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次蛛网膜下腔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华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