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6636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为一种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安装于电脑内部以帮助电脑主机散热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一散热装置、一节流装置、一排冷器、一控制单元,以及一壳体;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藉由在管路单元内部填充制冷媒介的硬件设计,透过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与节流装置的循环,有效让制冷媒介流入排冷器而形成冷空气后传送至设备内部,进而使设备内部的热源可以由冷气循环换热装置排出设备外,确实达到有效的换热循环而加速达到散热的效果等主要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安装于电脑内部以帮助电脑主机散热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设备。
技术介绍
按,传统使用于个人电脑上的散热系统,例如:装设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或其他晶片上的散热系统,通常会在上方装设具有散热或导热功能的鳍片(或称为散热鳍片),CPU或晶片所产生的热能可以透过鳍片而被导引出来,以完成个人电脑的散热程序;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热源的接触面积持续缩小,而运算速度却增加,将进一步导致整个热源的温度提升,若仅使用散热鳍片的方式散热,除了效率不佳外,也会因为半密闭式的电脑机箱而散热不易,长时间使用后,内部的积尘更会降低散热效果。目前业界已发展出两种新颖的散热方式,第一种散热方式即如图1所示,为传统液体冷却系统示意图,其中一液体冷却系统40直接与一设置于一电脑主机50内部的中央处理器51连接,首先,一管路系统41将温度较低的液体由该液体冷却系统40输入至一与该中央处理器51接触的导热部42后,该液体会吸收该中央处理器51所产生的热量而使得该液体的温度上升;接着,该液体再经由管路系统41导出至一散热端43,并透过一散热风扇44对该散热端43内的该液体进行散热并使该液体温度下降;接续,透过该管路系统41再度将该液体输送至该液体冷却系统40,以及该导热部42,以产生一内循环并达到对该中央处理器51的散热效果;然而,以该液体冷却系统40进行冷却的机制,其流动的循环会受到该电脑主机(50)内部空间的限制,因而通常流动的距离很短且线路是固定的,除了安装的位置受限之外,过短的循环会使得该散热端43的液体无法将热有效的排除,因而在长时间的使用下,流入该导热部42的液体会逐渐升温,进而无法对该中央处理器51产生有效的散热作用。此外,第二种散热方式即为图2所示的传统风扇冷却系统示意图,其中一主机单元60于该中央处理器51及一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62上各设置有一散热风扇44,同时,在该主机单元60上设置有一排风扇64,该风扇冷却系统透过该散热风扇44可以将该中央处理器51及该图形处理器62所产生的热能导引出来,并透过该排风扇64将热空气排出该主机单元60以达到排热的作用。使用该散热风扇44进行散热机制者,该散热风扇44及该排风扇64为了要产生良好的散热功效,常需于该主机单元60开机过程中保持运转状态,然而运转时该散热风扇44与该排风扇64会消耗大量的电量,同时该散热风扇44与该排风扇64的运转也会产生噪音,而且经过长时间使用后,该中央处理器51及该图形处理器62的温度会升高;另外,该散热风扇44产生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装设在该中央处理器51及该图形处理器62上的散热风扇44无法直接对于周边运算晶片直接做一有效的排热,因此整体的散热效果有限;因此,如何藉由创新的硬件设计,以藉由热循环的作用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仍是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制作与贩卖等相关产业的开发业者与相关研究人员需持续努力克服与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缘是,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并藉由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多年的实务经验所辅佐,而加以改良创作一种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于提供一种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安装于电脑内部以帮助电脑主机散热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设备,主要藉由在管路单元内部填充制冷媒介的硬件设计,透过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与节流装置的循环,有效让制冷媒介流入排冷器而形成冷空气后传送至设备内部,进而使设备内部的热空气可以由冷气循环换热装置排出设备外,以降低设备内部系统的环境温度,确实达到有效的换热循环而加速达到散热的效果等主要优势。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提出一种冷气循环换热装置,至少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一散热装置、一节流装置、一排冷器、一控制单元,以及一壳体;蒸气或气体加压器对应与管路单元连接;散热装置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连接;节流装置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与散热装置连接;排冷器分别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连接节流装置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其中排冷器设置有一送风件;控制单元分别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以及排冷器讯号连接;壳体的内部装设有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排冷器,以及控制单元。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包括有一鳍片式散热排,以及一风扇。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为一水冷散热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节流装置为毛细管、感温式膨胀阀、电子式膨胀阀或流孔限流板等其中的一种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件为一风扇。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蒸气或气体加压器与排冷器之间可进一步设置有一隔板。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可进一步设置有一第一壳体侧板、一与第一壳体侧板对向设置的第二壳体侧板,以及一盖设于第一壳体侧板与第二壳体侧板上端部的第三壳体侧板。此外,根据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另提出一种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至少包括有一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以及一设备;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藉由该管路单元而对应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连接、节流装置藉由该管路单元而对应与散热装置连接、排冷器分别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连接节流装置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其中该排冷器设置有一送风件;控制单元分别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以及排冷器讯号连接、一壳体,其内部装设有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该散热装置、该节流装置、该排冷器,以及该控制单元;设备设置有一外壳,而外壳的一端部设置有一侧板,侧板上开设有一透孔,其中壳体设置于外壳的内上端部,以使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组设于透孔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可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供电单元。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供电单元电性连接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可进一步接设有一温度感应器,且温度感应器与排冷器接触。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可进一步设置有一与控制单元讯号连接的脉冲宽度调变调速装置。藉此,本技术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主要藉由在管路单元内部填充制冷媒介的硬件设计,透过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与节流装置的循环,有效让制冷媒介流入排冷器而形成冷空气后传送至设备内部,进而使设备内部的热源可以由冷气循环换热装置排出设备外,确实达到有效的换热循环而加速达到散热的效果等主要优势。附图说明图1:传统液体冷却系统示意图。图2:传统风扇冷却系统示意图。图3:本技术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分解示意图。图4:本技术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架设示意图。图5:本技术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一较佳实施例的元件连接示意图。图6:本技术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分解示意图(一)。图7:本技术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分解示意图(二)。图8:本技术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11);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对应与该等管路单元(11)连接;一散热装置(1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连接;一节流装置(14),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散热装置(13)连接;一排冷器(15),分别藉由该等管路单元(11)而对应连接该节流装置(14)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其中该排冷器(15)设置有一送风件(151);一控制单元(16),分别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排冷器(15)讯号连接;以及一壳体(20),其内部装设有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该排冷器(15),以及该控制单元(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11);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对应与该等管路单元(11)连接;一散热装置(1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连接;一节流装置(14),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散热装置(13)连接;一排冷器(15),分别藉由该等管路单元(11)而对应连接该节流装置(14)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其中该排冷器(15)设置有一送风件(151);一控制单元(16),分别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排冷器(15)讯号连接;以及一壳体(20),其内部装设有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该排冷器(15),以及该控制单元(1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13)包括有一鳍片式散热排(131),以及一风扇(13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13)为一水冷散热装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节流装置(14)为毛细管、感温式膨胀阀、电子式膨胀阀或流孔限流板其中之一。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风件(151)为一风扇。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与该排冷器(15)之间设置有一隔板(17)。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气循环换热装置,其中该壳体(20)设置有一第一壳体侧板(21)、一与该第一壳体侧板(21)对向设置的第二壳体侧板(22),以及一盖设于该第一壳体侧板(21)与该第二壳体侧板(2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奕彰
申请(专利权)人:旭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