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车辆、车轮总成及其免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971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3 2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呈圆环状的轮胎主体。轮胎主体包括胎面、与胎面相对的内表面及连接胎面与内表面的两个侧面。侧面沿轮胎主体的周向设置有贯穿轮胎主体的多个减震通孔。两个侧面沿轮胎主体的周向均设置有多个减震盲孔。多个减震盲孔位于多个减震通孔依次连接形成的圆周曲线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例如一种车轮总成及轮式车辆。减震通孔及减震盲孔的设置,使得免充气轮胎的支撑强度由外向内的方向是递增的,进而使得免充气轮胎实现快速变形及快速回弹的动作,从而使得免充气轮胎的减震缓冲效果更好。因此,上述轮式车辆、车轮支撑及其免充气轮胎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

Wheeled vehicles, wheel assemblies and pneumatic-free tire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flatable tire, which comprises a circular tire body. The main body of tire includes tread, inner surface opposite to tread and two sides connecting tread and inner surface. A plurality of shock absorption through holes through the tire body are arranged on the side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tire body. There are multiple shock absorption blind holes on both sides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tire body. Multiple blind holes are located in the circular curve formed by successive connection of multiple through holes.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for example, a wheel assembly and a wheeled vehicle. The setting of shock absorption through hole and blind hole makes the support strength of pneumatic-free tire increase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nd then makes pneumatic-free tire realize the action of rapid deformation and springback, so that the shock absorption and cushioning effect of pneumatic-free tire is better. Therefore, the above-mentioned wheeled vehicles, wheel supports and pneumatic-free tires have better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式车辆、车轮总成及其免充气轮胎
本技术涉及车用轮胎的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轮式车辆、车轮总成及其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传统的交通工具所使用的轮胎大多为充气轮胎。其中,自行车、电助力车、轮椅车、摩托车等轮式车辆所使用的充气轮胎包括外胎及设置于外胎内的内胎,通常对内胎进行充气。当使用者骑乘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时,由于骑乘的路况较为复杂,很容易发生被路上的尖锐物扎破内胎而发生漏气的情况。当充气轮胎发生漏气时,需要将充气轮胎卸下并取出内胎进行修补或更换,维修较为复杂。鉴于充气轮胎的种种不便,免充气轮胎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常见的免充气轮胎存在重量大、弹性不足等缺陷,故使用过程中轮胎无法快速的发生弹性形变以及恢复形变,从而导致实现轮胎无法提供较好的减震缓冲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免充气轮胎的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的轮式车辆、车轮总成及其免充气轮胎。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呈圆环状的轮胎主体,所述轮胎主体包括胎面、与所述胎面相对的内表面及连接所述胎面与所述内表面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设置有贯穿所述轮胎主体的多个减震通孔,所述两个侧面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均设置有多个减震盲孔;其中,所述多个减震盲孔位于所述多个减震通孔依次连接形成的圆周曲线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内减震孔,所述多个内减震孔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内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减震孔为盲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胎主体为热塑性弹性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通孔的数量与每个所述侧面上的所述减震盲孔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减震盲孔沿所述轮胎主体径向在所述圆周曲线上的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减震通孔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面沿轮胎主体的周向设置有波纹状的凸纹,所述凸纹包括多个折线,所述多个折线依次首位连接形成所述凸纹,且每个所述折线穿过相邻的所述减震通孔与所述减震盲孔之间的间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纹与所述轮胎主体一体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胎面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设置有防滑纹。一种车轮总成,包括:轮毂,包括轮辋;免充气轮胎,套设并固定于所述轮辋。一种轮式车辆,包括:车体,起支撑及固定作用;车轮总成,所述轮毂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底部。上述轮式车辆、车轮总成及其免充气轮胎,多个减震盲孔位于由多个减震通孔的中心依次连接形成的圆周曲线内。在轮胎主体的侧面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多个减震盲孔及多个减震通孔。所以,免充气轮胎的支撑强度由外向内的方向是递增的,使得免充气轮胎实现快速变形及快速回弹的动作,从而使得免充气轮胎的减震缓冲效果更好。而且,轮胎主体为圆环状结构,故轮胎主体具有外张力,使得免充气轮胎的减震效果更好。因此,上述轮式车辆、车轮支撑及其免充气轮胎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免充气轮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免充气轮胎的正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免充气轮胎的A-A剖面图;图4为图2所示的免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轮式车辆、车轮总成及其免充气轮胎100。轮式车辆包括车体及车轮总成。其中,车轮总成包括轮毂及免充气轮胎100。车体主要用于装载货物或者乘客以及安装连接轮式车辆的其他组成部分。因此,车体主要起支撑及固定作用。一般情况下,车体由铸铁、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等强度较大的金属材料制成,以使车体具有较大的承载力。车轮总成可转动地安装于车体的底部。车轮总成转动可带动车体运动。因此,车轮总成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传递至路面以驱使轮式车辆在路面上行驶。轮毂为固定轮胎内缘、支持轮胎并与轮胎共同承受负荷的刚性轮。轮毂包括轮辋。轮辋是用于安装轮胎的安装部件。另外,轮毂还包括轮辐,是用于连接轮辋与车轴的支撑部件。因此,轮毂一般由钢、铝合金、镁合金等强度较大的金属材料制成,以使轮毂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免充气轮胎100套设并固定于轮辋。免充气轮胎100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车辆的全部重量、承受车辆的负荷、传递其他方向的力和力矩、减震缓冲等。请一并参阅图2,免充气轮胎100包括轮胎主体110。轮胎主体110为圆环状结构。轮胎主体110主要起支撑作用。一般情况下,轮胎主体110由天然橡胶、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提高轮胎主体110的减震缓冲性。轮胎主体110包括胎面111、与胎面111相对的内表面112及连接胎面111与内表面112的两个侧面113。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轮胎主体110为热塑性弹性体结构。热塑性弹性体(简称TPE/TPR),又称人造橡胶或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及加工方便等特性。因此,轮胎主体110也具有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加工方便等优点。而轮胎主体110高弹性的优点,使得免充气轮胎100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侧面113沿轮胎主体110的周向间隔设置有贯穿轮胎主体110的多个减震通孔120。减震通孔120的设置,有效地增加了轮胎主体110沿其径向的弹性形变性能,使得免充气轮胎100具有较好的减震缓冲效果。减震通孔120可以为圆形、长条形、心形、多边形等形状的通孔。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减震通孔120为圆形通孔。圆形通孔的孔壁是圆形的,相对于其他形状的孔而言,圆形孔的孔壁的支撑作用最为稳定均匀,故减震通孔120的对轮胎主体110的支撑作用也更为稳定均匀。因此,免充气轮胎100的结构较为稳固。两个侧面113沿轮胎主体110的周向均设置有多个减震盲孔130。减震盲孔130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轮胎主体110沿其径向的弹性形变性能,使得免充气轮胎100具有很好的减震缓冲效果。减震盲孔130可以为圆形、长条形、心形、多边形等形状的盲孔。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减震盲孔130为圆形盲孔。因此,减震盲孔130的对轮胎主体110的支撑作用更为稳定均匀,故免充气轮胎100的结构较为稳固。其中,多个减震盲孔130位于多个减震通孔120依次连接形成的圆周曲线内。因而,轮胎主体110的侧面113由内向外依次开设有多个减震盲孔130及多个减震通孔120。所以,免充气轮胎100的支撑强度由胎面111向内表面112的方向递增,以保证免充气轮胎100可以实现快速变形及快速回弹的动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环状的轮胎主体,所述轮胎主体包括胎面、与所述胎面相对的内表面及连接所述胎面与所述内表面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设置有贯穿所述轮胎主体的多个减震通孔,所述两个侧面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均设置有多个减震盲孔;其中,所述多个减震盲孔位于所述多个减震通孔依次连接形成的圆周曲线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环状的轮胎主体,所述轮胎主体包括胎面、与所述胎面相对的内表面及连接所述胎面与所述内表面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设置有贯穿所述轮胎主体的多个减震通孔,所述两个侧面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均设置有多个减震盲孔;其中,所述多个减震盲孔位于所述多个减震通孔依次连接形成的圆周曲线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内减震孔,所述多个内减震孔沿所述轮胎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内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减震孔为盲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主体为热塑性弹性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通孔的数量与每个所述侧面上的所述减震盲孔的数量相同,且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如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