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道式助听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395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耳道式助听器,包括壳体和端盖腔,所述壳体和所述端盖腔粘接,所述端盖腔表面设置有第一通风孔、开关、充电接口、音孔和指示灯;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通风道连接;所述壳体底部还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与所述壳体通过软管口连接,所述软管上套设有螺旋状支架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耳道式助听器,易于放置到很靠近人体耳膜的深耳道处,其佩戴舒适稳定,佩戴时耳内空气流通,长时间佩戴也不易出汗,消除闭塞效应和反馈啸叫,传递的声音清晰,增益损失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道式助听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耳道式助听器。
技术介绍
助听器是一种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设备。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助听器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和耳道式,耳道助听器具有形状固定的刚性外壳,在放置到人体耳内时,由于使用者耳道的长度和大小以及形状不同,会导致外壳与耳道接触不均,部分位置受压力过高,使佩戴者感觉不适。在耳道内的固定主要依靠端部突出较大的耳塞,硬塑料机体与耳道硬接触并随耳道肌肉运动而容易滑动,由于不能弯曲,无法深入三维结构复杂的耳道、不能消除闭塞效应和反馈啸叫、佩戴稳定性和舒适度较差的效果。因此,这些副作用导致该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产生所预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耳道式助听器,易于放置到很靠近人体耳膜的深耳道处,其佩戴舒适稳定,佩戴时耳内空气流通,长时间佩戴也不易出汗,消除闭塞效应和反馈啸叫,传递的声音清晰,增益损失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道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端盖腔(2),所述壳体(1)和所述端盖腔(2)粘接,所述端盖腔(2)表面设置有第一通风孔(3)、开关(5)、充电接口(21)、音孔(6)和指示灯(7);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4),所述第一通风孔(3)和所述第二通风孔(4)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通风道(8)连接;所述壳体(1)内设置电子器件仓(9)和扬声器仓(22),所述扬声器仓(22)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孔(4)和所述电子器件仓(9)之间,所述电子器件仓(9)包括麦克风(10)、芯片(11)、电池(12)、第一机构件(13)、第二机构件(14)、第三机构件(15)和连接件(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道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端盖腔(2),所述壳体(1)和所述端盖腔(2)粘接,所述端盖腔(2)表面设置有第一通风孔(3)、开关(5)、充电接口(21)、音孔(6)和指示灯(7);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4),所述第一通风孔(3)和所述第二通风孔(4)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通风道(8)连接;所述壳体(1)内设置电子器件仓(9)和扬声器仓(22),所述扬声器仓(22)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孔(4)和所述电子器件仓(9)之间,所述电子器件仓(9)包括麦克风(10)、芯片(11)、电池(12)、第一机构件(13)、第二机构件(14)、第三机构件(15)和连接件(16),所述麦克风(10)粘接在所述第一机构件(13)一侧,所述芯片(11)粘接在所述第一机构件(13)另一侧,所述电池(12)卡接在所述第三机构件(15)内,所述第二机构件(14)套设在所述第三机构件(15)上,所述第一机构件(13)与所述第三机构件(15)通过所述连接件(16)螺纹连接;所述扬声器仓(22)内设置有扬声器(23);所述开关(5)、充电接口(21)、指示灯(7)、麦克风(10)、芯片(11)、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福鲁戴干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鑫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