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358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雾化片驱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三极管Q1、MOS管Q2、电阻R1、R2、R3、R4、R5、R6、电容C1、C2、电感L1和变容二极管D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变容二极管作为频率控制元件,利用变容二极管PN结电容随反向电压增加结电容减小的特性,通过改变电压来改变结电容,此结电容与电阻组成振荡电路作为单片机的工作频率,并在雾化片驱动电路中设置电流检测回路,由于当驱动雾化片的工作频率与雾化片固有频率相等时回路的电流最大,因此在系统上电时检测到的最大电流点即为此雾化片的谐振频率点,从而实现对雾化片谐振频率的跟踪,使雾化片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雾化片驱动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雾化片因其工作频率高带宽窄,目前市场上的产品通常对其采用开环控制,控制精度低,同时由于雾化片性能参数的离散性大,最终导致产品性能差异性大。并且雾化片的性能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在不同温度下其谐振频率也会有所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三极管Q1、MOS管Q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感L1和变容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的第一引脚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三引脚与电源的VCC端连接,第四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五引脚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六引脚与电源的GND端连接,第七引脚分别与电阻R6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八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源的GND端连接,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的一端、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的漏极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三极管Q1、MOS管Q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感L1和变容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采用EM78P372N芯片,所述单片机的第一引脚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三引脚与电源VCC端连接,第四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五引脚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六引脚与电源GND端连接,第七引脚分别与电阻R6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八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源的GND端连接,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的一端、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频率跟踪的雾化片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三极管Q1、MOS管Q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感L1和变容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采用EM78P372N芯片,所述单片机的第一引脚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三引脚与电源VCC端连接,第四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五引脚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六引脚与电源GND端连接,第七引脚分别与电阻R6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八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源的GND端连接,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的一端、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年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晶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