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263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它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开设有插孔;旋钮机构,所述旋钮机构包括穿设在所述插孔内且与所述面板相垂直的手柄轴、安装在所述手柄轴外端的旋钮、安装在所述手柄轴内端的齿轮、开设在所述手柄轴周面上的多道密封槽、安装在多道所述密封槽内且与所述插孔相密封的防水圈;底座;第一过流插孔组件;第二过流插孔组件;过流插针。这样能够利用旋钮带动手柄轴旋转,进而带动齿轮旋转而带动过流插针的移动,操作方便省力、连接可靠、空间体积小,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旋钮开关,具体涉及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
技术介绍
开关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使用于家庭装修以及设备和电子产品上。生活中的开关普遍以机械弹片式、电磁式为主,并且普遍应用于低压小电流的环境中。在高压和大功率的领域,开关基本都是通过复杂的电路控制快关管进行高速的导通与断开,基本都是做成复杂的设备;这导致开关成本非常高,体积很庞大,在新能源汽车或电力或工业的一些集成式的设备上或控制电路上已无法满足应用,因此需要设计适用于不同领域小型化、大功率、低成本、便携式操作、高防护性、高可靠性、低温升等的旋钮式开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它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开设有插孔;旋钮机构,所述旋钮机构包括穿设在所述插孔内且与所述面板相垂直的手柄轴、安装在所述手柄轴外端的旋钮、安装在所述手柄轴内端的齿轮、开设在所述手柄轴周面上的多道密封槽、安装在多道所述密封槽内且与所述插孔相密封的防水圈;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安装在所述面板表面上且一体连接的插接壳体和容置壳体,所述容置壳体开设有与所述齿轮相配合的容置孔以及与所述容置孔相连通的插孔;第一过流插孔组件,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卡设在所述插接壳体上;第二过流插孔组件,所述第二过流插孔组件卡设在所述插接壳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和所述齿轮之间;过流插针,所述过流插针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插孔、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和所述第二过流插孔组件中,其周面设置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锯齿部;盖板,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插接壳体上。优化地,所述手柄轴的侧面还开设有卡槽,所述旋钮机构还包括卡设在所述卡槽内且抵在所述面板表面的卡圈。优化地,所述面板表面还设置有多个连接套,所述底座通过穿设在其上的多根第一紧固螺钉与所述连接套相连接。优化地,所述容置壳体上安装有延伸至所述插孔内的检测开关,所述过流插针周面设置有与所述检测开关相配合的挤压块。优化地,所述盖板通过穿设于其上的多根第二紧固螺钉安装在所述插接壳体上。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通过特定结构的旋钮机构与过流插针进行配合,这样能够利用旋钮带动手柄轴旋转,进而带动齿轮旋转而带动过流插针的移动,操作方便省力、连接可靠、空间体积小,成本低,防护等级高,可以用于高压大电流的场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的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主要包括面板1、旋钮机构2、底座3、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过流插针6和盖板8等。其中,面板1上开设有插孔11(插孔11具有凸出于面板1表面的管套部)。旋钮机构2包括穿设在插孔11内且与面板1相垂直的手柄轴21、安装在手柄轴21外端的旋钮22、安装在手柄轴21内端的齿轮26、开设在手柄轴21周面上的多道密封槽24(密封槽24与手柄轴21的轴心线相垂直)、安装在多道密封槽24内且与插孔11相密封的防水圈27(即防水圈27与插孔11的管套部形成良好的密封,达到气密和IP68防护要求),这样通过旋转旋钮22可以带动手柄轴21的同步转动,进而带动齿轮26的同步转动。底座3包括安装在面板1表面上且一体连接的插接壳体31和容置壳体32,使得底座3与齿轮26位于面板1的同一侧;容置壳体32是空心的,并开设有与齿轮26相配合的容置孔321,当底座3安装在面板1表面上时,齿轮26经容置孔321而处于容置壳体32内;容置壳体32上还开设有插孔322,由于容置壳体32是空心的,可以方便地使得插孔322和容置孔321相连通。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卡设在插接壳体31上,它具有延伸至插接壳体31外的L形金属板;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也卡设在插接壳体31上,它位于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和齿轮26之间,它具有垂直于面板1的金属板。过流插针6可移动地插设在插孔322、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和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中;其表面具有过流导体,这样当过流插针6贯穿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和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时可以形成电接触;过流插针6的周面上设置有与齿轮26相啮合的锯齿部61;这样当齿轮26转动时,可以带动过流插针6在插孔322内直线移动。为了保证过流插针6与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和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之间的良好电连接,过流插针6与它们的连接部位处均采用簧片进行接触,在保持良好接触电阻的情况下,确保产品的优秀电性能和温升。盖板8安装在插接壳体31上,它也覆部分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上,从而实现对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的限位。在本实施例中,容置壳体32上安装有延伸至插孔322内的检测开关33,过流插针6周面设置有与检测开关33相配合的挤压块62,上述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在使用时,它处于常通状态,此时检测开关33被挤压块62压紧,控制系统检测到检测开关33处于常通状态,此时高压系统通电,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和过流插针6均通电;如图3所示,当齿轮26逆时针旋转时,过流插针6逐渐从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中脱离;当齿轮26转动一定角度后,挤压块62不再压紧检测开关33,检测开关33断开,控制系统检测到检测开关33处于断开状态,此时高压系统断电,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和过流插针6均不通电,但此时过流插针6和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仍然相连接接触。当齿轮26旋转到设置的断开位置时,过流插针6和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完全断开,并形成一定的电气间隙,但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与过流插针6始终处于接触状态。当齿轮26顺时针旋转返回时,各部件之间的接触顺序以及通电顺序与上述刚好相反。在本实施例中,手柄轴21的侧面还开设有卡槽23,旋钮机构2还包括卡设在卡槽23内且抵在面板1表面的卡圈25(卡圈25与齿轮26位于面板1的同一侧),这样利用卡圈25和卡槽23的配合实现手柄轴21的安装限位。面板1的表面还设置有多个连接套12,底座3通过穿设在其上的多根第一紧固螺钉7与连接套12相连接,从而将底座3固定在面板1的表面上。盖板8通过穿设于其上的多根第二紧固螺钉9安装在插接壳体31上。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面板(1),所述面板(1)上开设有插孔(11);旋钮机构(2),所述旋钮机构(2)包括穿设在所述插孔(11)内且与所述面板(1)相垂直的手柄轴(21)、安装在所述手柄轴(21)外端的旋钮(22)、安装在所述手柄轴(21)内端的齿轮(26)、开设在所述手柄轴(21)周面上的多道密封槽(24)、安装在多道所述密封槽(24)内且与所述插孔(11)相密封的防水圈(27);底座(3),所述底座(3)包括安装在所述面板(1)表面上且一体连接的插接壳体(31)和容置壳体(32),所述容置壳体(32)开设有与所述齿轮(26)相配合的容置孔(321)以及与所述容置孔(321)相连通的插孔(322);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卡设在所述插接壳体(31)上;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所述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卡设在所述插接壳体(3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和所述齿轮(26)之间;过流插针(6),所述过流插针(6)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插孔(322)、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和所述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中,其周面设置有与所述齿轮(26)相啮合的锯齿部(61);盖板(8),所述盖板(8)安装在所述插接壳体(3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大电流便携式旋钮开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面板(1),所述面板(1)上开设有插孔(11);旋钮机构(2),所述旋钮机构(2)包括穿设在所述插孔(11)内且与所述面板(1)相垂直的手柄轴(21)、安装在所述手柄轴(21)外端的旋钮(22)、安装在所述手柄轴(21)内端的齿轮(26)、开设在所述手柄轴(21)周面上的多道密封槽(24)、安装在多道所述密封槽(24)内且与所述插孔(11)相密封的防水圈(27);底座(3),所述底座(3)包括安装在所述面板(1)表面上且一体连接的插接壳体(31)和容置壳体(32),所述容置壳体(32)开设有与所述齿轮(26)相配合的容置孔(321)以及与所述容置孔(321)相连通的插孔(322);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卡设在所述插接壳体(31)上;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所述第二过流插孔组件(5)卡设在所述插接壳体(3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过流插孔组件(4)和所述齿轮(26)之间;过流插针(6),所述过流插针(6)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插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世均董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可达连接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