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泡产生装置以及具有该微泡产生装置的冷却水循环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1848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6 00:46
本微泡产生装置是一种使液体中产生微泡的微泡产生装置(40A),其中,所述微泡产生装置(40A)具有直管(41A),所述直管(41A)为多孔陶瓷制,一端侧与压缩机(42)连接,另一端侧被封闭,直管的平均气孔径为1.5μ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微泡产生装置以及具有该微泡产生装置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泡产生装置以及具有该微泡产生装置的冷却水循环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使液体中产生微泡的微泡产生装置以及具有该微泡产生装置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微泡产生装置,公知回转流式、文丘里式、喷射式以及加压溶解式的微泡产生装置,但这些装置存在若干问题,第一是无法使气泡或液滴的尺寸充分小。第二是即使能使尺寸充分小,产生量也少。第三是装置的构造复杂,制作耗费劳力和时间,非常昂贵。于是,作为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微泡产生装置,提出了各种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超微细气泡产生装置,该超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具备压缩机(compressor)和气泡产生介质,上述压缩机用于压送气体,上述气泡产生介质用于使压送的气体作为超微细气泡而向液体内放出,其中,气泡产生介质由高密度复合体形成,该超微细气泡产生装置设有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朝向与超微细气泡的放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喷射与供超微细气泡放出的液体同种的液体(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气泡产生介质形成为中空的圆柱状,被压送的气体经过气体供给通路而被压送到设于气泡产生介质的中央部的内部空间(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6的(a))。并且,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事项,即,通过上述这样地构成,能自作为圆柱的侧面部的表面部均等地放出气体,高效地产生超微细气泡(参照第[0036]段)。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气泡产生介质形成为圆锥状,被压送的气体经过气体供给通路而被压送到设于气泡产生介质的中央部的内部空间(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6的(b))。并且,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事项,即,通过上述这样地构成,能自作为圆锥的侧面部的表面部均等地放出气体,高效地产生超微细气泡(参照第[0038]段)。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超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泡产生介质由高密度复合体形成,具有许多个直径为数μm以下的细小的孔而形成为多孔(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6)。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事项,即,超微细气泡在产生的瞬间与气泡产生介质分开,从而能够防止超微细气泡合体而成为较大的气泡,因此不需要准备水流产生装置等,能够削减成本(参照第[0056]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740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72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由于在压缩机与气泡产生介质的中间不具有与0.3μm相当的油雾过滤器,因此微量的油分被包含在作为气体的空气中而被供给到气泡产生介质中。在该情况下,若油分在自气泡产生介质的内部空间通过介质气孔时附着于气孔,则发生堵塞,不再产生超微细气泡。另外,例如如图13的(a)所示,在将气泡产生介质141形成为圆柱状的情况下,根据气泡产生介质141的外径与内径之差的大小、气体压力的大小的不同,产生的气泡的大小有时出现不均。另外,例如如图13的(b)所示,在将气泡产生介质141形成为圆锥状的情况下,压送气体进入内部空间,通过气泡产生介质141的气孔而到达介质表面的距离在介质入口侧比较长,因此产生超微细气泡,越向内部空间的里侧去,上述距离越短,因此气泡逐渐增大。由此,无法自介质表面放出均等的气泡。另外,由于气体无法通过未设置内部空间的高密度复合体的气孔,因此不会产生超微细气泡。这是因为,虽然多孔陶瓷的制法、原材料的种类有好几种,但由于气孔的构造是呈竖直状形成气孔,因此气体只自存在内部空间的部分通过形成为复杂的形状的气孔,在自表面出去时放出气泡。此外,在所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中,气泡产生介质在水槽内沿铅垂方向配置,因此与气泡产生介质分开的气泡在配管内上升时会合体而成为较大的气泡的可能性较高。此外,例如如图13的(c)所示,由于将气泡产生介质141形成为圆锥状,因此还是无法自介质表面放出均等的气泡。这里,针对用在工厂设备等中的冷却塔循环水、冷机循环水而言,起因于冷却水的水质下降,在模具冷却孔、冷却配管以及换热器等处发生水垢(scale)的附着、堆积以及流路封闭/腐蚀、生锈、漏水/淀渣和藻类的产生等。结果,产生成形品的品质不稳定化(无法将模具维持为恒定的温度;易于产生因冷却不足导致的银线(silverstreak))、电力、能量的浪费(由换热器的换热率的下降导致的消耗电力的增加;CO2排出量的增加;换热器的高压异常故障的增加)以及设备管理成本的增加(设备耗费的电费的增加;药品清洗费用的增加;清扫维护费用的增加)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希望出现一种能使改善了水质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循环系统。特别是,在严酷的条件的冷机循环水(即,二次冷却循环(冷水或热水区域))系统中,当产生的气泡尺寸较大时,在冷却配管尺寸较小的冷却装置内部发生气蚀,这成为使冷却效率下降的原因,因此谋求气泡尺寸的精度。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现状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使液体中均等地产生超微细的高浓度微泡的简易且便宜的构造的微泡产生装置以及具有该微泡产生装置的冷却水循环系统。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微泡产生装置使液体中产生微泡,其中,所述微泡产生装置具有直管,所述直管为多孔陶瓷制,其一端侧与压缩机连接,另一端侧被封闭,所述直管的平均气孔径为1.5μm以下。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所述直管的外径与内径之差为8mm~17mm。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在连接所述直管的一端侧与所述压缩机的配管具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去除由所述压缩机压送的气体中的油分。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所述微泡产生装置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在上部具有液体的流入口,并且在下部具有液体的流出口,所述直管以轴心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外壳内。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所述直管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下部。技术方案6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或5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所述流出口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所述直管以该直管的轴心与所述流出口的轴心的上下间隔为200mm以下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外壳内。技术方案7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6中任一项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所述流出口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所述直管以在俯视时该直管的轴心与所述流出口的轴心交叉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外壳内。技术方案8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7中任一项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所述流入口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所述流出口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的与所述流入口相对的那一侧。技术方案9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8中任一项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主旨在于,在所述外壳的上部设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用于使蓄积于该外壳的上部内的气体排出。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技术方案10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冷却水循环系统使冷却水在循环路径内循环,其中,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具有技术方案1~9中任一项记载的微泡产生装置。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微泡产生装置,该微泡产生装置具有直管,该直管为多孔陶瓷制,其一端侧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泡产生装置,所述微泡产生装置使液体中产生微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泡产生装置具有直管,所述直管为多孔陶瓷制,其一端侧与压缩机连接,另一端侧被封闭,所述直管的平均气孔径为1.5μ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28 JP 2016-1489481.一种微泡产生装置,所述微泡产生装置使液体中产生微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泡产生装置具有直管,所述直管为多孔陶瓷制,其一端侧与压缩机连接,另一端侧被封闭,所述直管的平均气孔径为1.5μm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泡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直管的外径与内径之差为8mm~17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泡产生装置,其中,在连接所述直管的一端侧与所述压缩机的配管具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去除由所述压缩机压送的气体中的油分。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泡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微泡产生装置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在上部具有液体的流入口,并且在下部具有液体的流出口,所述直管以轴心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外壳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泡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田正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