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脂肪胺甜菜型驱油剂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898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次采油用高效驱油型表面活性剂——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成新方法,脂肪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丙烯酸、乙醇、乙酸乙酯等为原料,经过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系列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用脂肪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氯乙酸钠为原料,经过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系列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其特征在于:此类三次采油用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是由多个亲水基团和不同长链的亲油基团链接而成的。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合成步骤简单,原料价格便宜;二是反应产率较高,容易实现工业化;三是产品性能优越,适合三次采油用驱油剂。

Basic Research o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Sugarbeet Oil Displacement Agent Based on Aliphatic Amin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high-efficiency oil displacement surfactant for tertiary oil recovery, fatty amine betaine surfactant for oil displacement. Fatty amine (dodecyl dimethyl tertiary amine, tetradecyl dimethyl tertiary amine, hexadecyl dimethyl tertiary amine), acrylic acid, ethanol, ethyl acetate, etc. are used as raw materials to generate a series of fatty amine betaine flooding by 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 Oil surfactants; Aliphatic amines (dodecyl dimethyl tertiary amines, tetradecyl dimethyl tertiary amines, hexadecyl dimethyl tertiary amines), sodium chloroacetate as raw materials, through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to produce a series of aliphatic amines betaine surfactants for oil displac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photeric surfactant are as follows: the amphoteric surfactant for tertiary oil recovery is composed of several hydrophilic groups and different long chain lipophilic groups. This kind of surfactant has three advantages, one is simple synthesis steps and cheap raw materials; the other is high reaction yield and easy to industrialize; and the third is superior product performance, suitable for tertiary oil recovery oil displacement ag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脂肪胺甜菜型驱油剂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油剂一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是利用经典的化学反应将几种常见的化工原料合成脂肪胺甜菜碱型两性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技术背景石油,是埋藏在地底之下的“黑色金子”,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战略级资源。但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石油的大肆开采,世界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三次采油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研究者所关心的一个话题,而三次采油中所用表面活性剂也逐渐走向成熟。驱油剂,就是指只使用小剂量就能大大提升石油采收率的助剂。石油开采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开采出蕴藏于地底下的石油,按照开采阶段来划分可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以及目前最为关注的三次采油。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的总采油率相对而言不是特别高,仅仅能达到20%~40%,最高也只能达到50%,还有50%~80%的原油未能采出。因而在能源问题日趋紧张的存在下,如何利用各种方法能够提高石油采油率已成为石油钻探领域的焦点,三次采油就能够提高原油的采收率。三次采油的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三次采油驱油的方法主要分为四大类:①热力驱,包括蒸气驱和火烧油层等;②混相驱,包括CO2混相、烃混相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③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和注浓硫酸驱等;④微生物采油,包括生物聚合物、微生物表面活性驱。世界上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最为快速的国家是美国,在石油采收方面主要使用CO2驱,而我国由于缺乏足够的气源以及受我国油藏具体特征的限制,主要发展了化学驱和热力采油,而气驱和微生物驱则基本处于室内基础研究和试点阶段。表面活性剂作为石油开采中的驱油剂,使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可以显著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一般认为,若要使原油采收率大大提高,则所必备的条件是:(1)原油与水之间的表面张力必须降低至,约0.01~0.001mN/m以下,具有适宜的溶解度、pH值、浊点和相持性;(2)可降低岩层对原油的吸附作用;(3)在地底油层中其化学稳定性好,对电解质不易敏感;(4)能与大部分的储油层保持接触;(5)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驱油效果不仅仅与表面活性剂特性相关,还与地底岩层基采油工艺相关。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具有发泡作用,能够在加入时吸附在界面上,降低了油层之间的界面张力,将油层中黏附在岩石层中的原油通过起泡变为泡沫状,这样就能很好的采到地底深层中的原油了。两性表面活性剂是指在分子中同时含有阴阳离子的一类特殊表面活性剂,相比于其他表面活性剂而言,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多优点和特性。作为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最为迅速,如今已经不下数百种两性表面活性剂。西方发达国家对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正在平稳发展,而我国则发展较为缓慢,对它的研究还不太深入,起但近年来已经在逐步上升。独特的结构赋予它特殊的特性,溶于水中时,它的亲水基带有两种相反的电荷,能够在不同介质下呈现出阴离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两性表面活性剂与其他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首先是两性表面活性剂对眼睛以及皮肤的刺激性小,不易对人产生大的伤害;其次,它对硬水的稳定性好,能耐酸耐碱及耐各种金属离子;能够与其他表面活性剂进行多元复配,起到协同作用;能够抗静电,柔软性能好;在较宽的一个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污染少,无毒性且生物降解性好,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目前对两性表面活性剂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其成为目前发展最为快速的一类表面活性剂,未来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这促使全世界科学家开始投入大量精力研究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突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性能不足,提供一种驱油效果好,与原油可形成小于1*10-3mN/m界面张力应用于三次采油用的高效驱油用的两性表面活性剂。本专利技术应用于三次采油用的单一驱油剂,其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取一块层析板,用铅笔在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画一条线,用玻璃点样毛细管吸取少量丙烯酸,轻轻点取第一个点(在点样时食指放在点样管的上端,当点样管的下端与硅胶板接触的瞬间轻轻松动上端的食指,溶液自然从点样管出来,迅速提起点样管,就这样反复操作点出的斑点既小又均匀),并用吹风机烘干,所滴的点变为白色圆状固体,静置。换另外一根玻璃点样毛细管吸取少量的十二叔胺,轻轻点取第二个点,(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并用吹风机吹干。所滴的点变为白色圆状固体,静置。(2)先用10ml量筒量取3.46ml丙烯酸,沿着瓶口缓缓倾斜得倒入100ml三口烧瓶中,然后用分析天平称取10.67g十二叔胺。一并加入圆底烧瓶中。搭建好冷凝回流装置,加入磁搅拌转子,开启反应,在恒温加热电磁搅拌器上将反应物搅拌均匀。加热到所需温度,此时烧瓶中额液体呈透明无色状,有刺激性气味。按照上述步骤,点取第三个点。(3)反应一个小时后,烧瓶里的液体开始变得浑浊,点取第四个点,并用吹风机烘干。随后液体渐渐变稠,颜色从无色透明向白色转变。重复上述步骤,每时隔一个小时点一次板。直至第八小时反应结束。(4)将1~2ml选定的溶剂体系倒入展开池中,让溶剂向上展开约90%的薄板长度。从展开池中取出薄板并且马上用铅笔标注出溶剂到达的前沿位置,用吹风机让薄板上的溶剂挥发掉。将薄板放在紫外灯下,用铅笔标出所有有紫外活性的点。(或者用碘染色法,把薄板放到碘缸中,放置3~5min,使其显色,用铅笔标出所有有紫外活性的点)。(5)用控制变量法按照重复上述操作步骤,考察反应物物料比、酸碱环、时间对反应的影响。(6)真空干燥后,计算收率。(7)取少量的样品检测红外光谱,界面张力,起泡性能等对产物进行表征。本专利技术应用于三次采油的驱油剂,在合成及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1)一是合成步骤简单,原料价格便宜。所涉及到原料均为市场可以购买到常用化工原料,涉及到反应也均为有机合成的经典反应。一步酯化反应和两步迈克尔加成反应。这就促使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2)二是反应产率较高,容易实现工业化。马来酸单酯的酯化反应在三个小时产率能达到95%,两步迈克尔加成反应的总产率达到80%以上。(3)三是产品性能优越,适合三次采油用驱油剂。从驱油效果看,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油水界面张力均能达到1.0*10-3MN/m.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其目的是能更好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实施例1:第一类脂肪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配置:取制备的十二叔胺与丙烯酸表面活性剂、十四叔胺与丙烯酸表面活性剂、和十六叔胺与丙烯酸表面活性剂各0.03g,再用量筒量取蒸馏水10ml。搅拌使表面活性剂完全溶解。分别与胜利孤东原油、胜坨原油作界面张力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溶液测得界面张力均能达到1~3×10-3mN/m。实施例2:第二类脂肪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配置:取制备的十二叔胺与氯乙酸钠表面活性剂、十四叔胺与氯乙酸钠表面活性剂、和十六叔胺与氯乙酸钠表面活性剂各0.03g,再用量筒量取蒸馏水10ml。搅拌使表面活性剂完全溶解。分别与胜利孤东原油、胜坨原油作界面张力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溶液测得界面张力也均能达到1~3×10-3m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次采油用高效驱油型表面活性剂——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成新方法,脂肪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丙烯酸、乙醇、乙酸乙酯等为原料,经过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系列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用脂肪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氯乙酸钠为原料,经过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系列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其特征在于:此类三次采油用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是由多个亲水基团和不同长链的亲油基团链接而成的。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合成步骤简单,原料价格便宜;二是反应产率较高,容易实现工业化;三是产品性能优越,适合三次采油用驱油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次采油用高效驱油型表面活性剂——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成新方法,脂肪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丙烯酸、乙醇、乙酸乙酯等为原料,经过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系列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用脂肪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氯乙酸钠为原料,经过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系列脂肪胺甜菜碱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其特征在于:此类三次采油用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是由多个亲水基团和不同长链的亲油基团链接而成的。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合成步骤简单,原料价格便宜;二是反应产率较高,容易实现工业化;三是产品性能优越,适合三次采油用驱油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脂肪胺甜菜碱驱油剂的合成步骤如下:(1)取一块层析板,用铅笔在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画一条线,用玻璃点样毛细管吸取少量丙烯酸,轻轻点取第一个点(在点样时食指放在点样管的上端,当点样管的下端与硅胶板接触的瞬间轻轻松动上端的食指,溶液自然从点样管出来,迅速提起点样管,就这样反复操作点出的斑点既小又均匀),并用吹风机烘干,所滴的点变为白色圆状固体,静置。换另外一根玻璃点样毛细管吸取少量的十二叔胺,轻轻点取第二个点,(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并用吹风机吹干。所滴的点变为白色圆状固体,静置。(2)先用10ml量筒量取3.46ml丙烯酸,沿着瓶口缓缓倾斜得倒入100ml三口烧瓶中,然后用分析天平称取10.67g十二叔胺。一并加入圆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玉桥梁书芹牛春荣张贤松杨慧兰杨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