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及菌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0489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定期测定高氮磷河涌水体的水体参数;S2.对待修复水体进行曝气,其中,曝气强度根据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实际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行设定;S3.当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达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有益藻类,使有益藻类在水体中繁殖;S4.当水体中有益藻类覆盖率达到50%时,在水体中投放微生物菌剂;S5.当水体的氨氮水平下降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食藻虫。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菌藻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改善水体水质,降解底泥和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A Rehabilitation Method and Algae System for Hig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iver Inrush Wat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repairing hig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iver inrush body,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Determining the water body parameters of hig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iver inrush body regularly; S2. Aeration of repaired water body is carried out, in which the aeration intensity is se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value and the expected value of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water body; S3. When the dissolved oxygen level of water body reaches 2mg/L level, it is beneficial to put into water body. Algae make beneficial algae propagate in water body; S4. When the coverage rate of beneficial algae reaches 50%, microbial agents are put into water body; S5. When ammonia nitrogen level of water body drops to 2 mg/L, algae-eating insects are put into water body.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 bacteria and algae repair system for hig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iver inflow. The invention effectively improves water quality, degrades organic pollutants in sediment and water body, and restores water eco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及菌藻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
,特别涉及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及菌藻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污水处理能力远不及污水产生速度,导致很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海中,污水处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很多污水中都含有大量的糖类、氮磷化合物等,高氮磷元素的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严重超标,导致水质以及水生生态平衡受到影响。生物法是治理高氮磷污水的发展方向。藻类是自养型生物,能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合成自身复杂的有机成分,藻类在污水脱氮除磷中具有良好运用前景。微生物菌剂通过利用有机物、硫化氢、氨等作为供氢体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将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增加溶解氧,从而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食藻虫可摄食水体中的藻类以及腐屑、部分悬浮物等,在水体中引入食藻虫能控制和预防水体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食藻虫本身营养丰富,可作为鱼、虾、蟹、贝等动物的鱼饵,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其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有效改善高氮磷河涌水体水质,降解底泥和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修复水体生态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定期测定高氮磷河涌水体的水体参数;S2.对待修复水体进行曝气,其中,曝气强度根据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实际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行设定;S3.当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达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有益藻类,使有益藻类在水体中繁殖;S4.当水体中有益藻类覆盖率达到50%时,在水体中投放微生物菌剂;S5.当水体的氨氮水平下降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食藻虫。优选的,步骤S2中曝气强度为1~2W/m2。优选的,步骤S3中有益藻类为小球藻、栅藻、硅藻中一种或几种。根优选的,步骤S4中微生物菌剂为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链球菌、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步骤S3中有益藻类的预培养方法为:使用BG11培养基,温度为23~28℃,光照为3000~5000lux,培养6~9天,步骤S4中微生物菌剂的预培养方法为:使用LB培养基,温度为28~37℃,固体培养基划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0~15小时,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摇床培养10~15小时。优选的,步骤S3中有益藻类的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1~20mg,步骤S4中微生物菌剂的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1~15mg,步骤S5中食藻虫的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1~10mg。优选的,还包括步骤S6:人为或利用水利引进鱼类。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菌藻系统,包括有益藻类和该段河涌在投放微生物菌剂后形成的微生物群落,菌藻系统中,藻相和菌相达到平衡。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1.针对城市河涌特点,适合各种水体流动特性。2.有效消减底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3.微生物菌剂目标化合物广泛,且不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4.与其他河涌综合治理技术手段相辅相成,提高治理效果,且无二次污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以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量、总磷量和浊度为主要检测指标,COD的测定采用GB11914-89的方法;BOD的测定采用HJ505-2009的方法;总氮的测定采用CJ/T51-2004(28.1);总磷的测定采用GB11894-89的方法;浊度的测定采用GB13200-1991。实施例1以某段高氮磷城市河涌作为研究对象,在未进行水体修复前,该段河涌水质黑臭严重,鱼类基本绝迹,COD为317mg/L,BOD为190mg/L,总氮量为21.19mg/L,总磷量为2.21mg/L,浊度为32.45mg/L。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定期测定高氮磷河涌水体的水体参数。S2.对待修复水体进行曝气,其中,曝气强度设定为1.8W/m2。S3.当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达到2mg/L水平时,在待修复水体中投放栅藻和硅藻,栅藻和硅藻投放量分别为每立方水体7.5mg,使栅藻和硅藻在水体中繁殖。S4.当水体中栅藻和硅藻的总覆盖率达到50%时,在水体中投放微生物菌剂,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12mg,微生物菌剂包括消淤菌剂、净水菌剂、聚磷菌剂和除臭菌剂,具体为芽孢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S5.当水体的氨氮水平下降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食藻虫,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7mg。S6.利用水利引进鱼类。本实施例栅藻和硅藻的预培养方法为:使用BG11培养基,温度为25℃,光照为4500lux,培养7天,微生物菌剂的预培养方法为:使用LB培养基,温度为37℃,固体培养基划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小时,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摇床培养12小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菌藻系统,包括栅藻、硅藻和该段河涌在投放微生物菌剂后形成的微生物群落,菌藻系统中,藻相和菌相达到平衡。经过本专利技术的水体修复后,该段河涌水体色泽呈碧绿色,无异味,COD为41.1mg/L,BOD为30.2mg/L,总氮量为1.96mg/L,总磷量为0.13mg/L,浊度为1.34mg/L,COD降低87.0%,BOD降低84.1%,总氮去除率达90.6%,总磷去除率达94.1%,浊度去除率达95.9%,水体水质净化的同时,生态系统也得到重建。实施例2以某段高氮磷城市河涌作为研究对象,在未进行水体修复前,该段河涌水质黑臭严重,鱼类基本绝迹,COD为350mg/L,BOD为220mg/L,总氮量为24.91mg/L,总磷量为2.50mg/L,浊度为22.70mg/L。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定期测定高氮磷河涌水体的水体参数。S2.对待修复水体进行曝气,其中,曝气强度设定为2W/m2。S3.当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达到2mg/L水平时,在待修复水体中投放小球藻,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20mg,使小球藻在水体中繁殖。S4.当水体中小球藻的覆盖率达到50%时,在水体中投放微生物菌剂,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15mg,微生物菌剂包括消淤菌剂、净水菌剂、聚磷菌剂和除臭菌剂,具体为酵母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S5.当水体的氨氮水平下降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食藻虫,投放量为每立方水体10mg。S6.人为引进鱼类。本实施例小球藻的预培养方法为:使用BG11培养基,温度为28℃,光照为5000lux,培养6天,微生物菌剂的预培养方法为:使用LB培养基,温度为34℃,固体培养基划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5小时,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摇床培养15小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菌藻系统,包括小球藻和该段河涌在投放微生物菌剂后形成的微生物群落,菌藻系统中,藻相和菌相达到平衡。经过本专利技术的水体修复后,该段河涌水体澄清透明,无异味,COD为37.5mg/L,BOD为32.1mg/L,总氮量为2.09mg/L,总磷量为0.13mg/L,浊度为1.32mg/L,COD降低89.3%,BOD降低85.4%,总氮去除率达9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定期测定高氮磷河涌水体的水体参数;S2.对待修复水体进行曝气,其中,曝气强度根据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实际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行设定;S3.当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达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有益藻类,使有益藻类在水体中繁殖;S4.当水体中有益藻类覆盖率达到50%时,在水体中投放微生物菌剂;S5.当水体的氨氮水平下降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食藻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定期测定高氮磷河涌水体的水体参数;S2.对待修复水体进行曝气,其中,曝气强度根据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实际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行设定;S3.当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达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有益藻类,使有益藻类在水体中繁殖;S4.当水体中有益藻类覆盖率达到50%时,在水体中投放微生物菌剂;S5.当水体的氨氮水平下降到2mg/L水平时,在水体中投放食藻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曝气强度为1~2W/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有益藻类为小球藻、栅藻、硅藻中一种或几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氮磷河涌水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微生物菌剂为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链球菌、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中的一种或几种。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永敬科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水世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