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轧复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9715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热轧复合装置,包括基架及设置在基架内的上热轧辊、下热轧辊,所述的基架上垂直安装第一气刀、第二气刀及第三气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轧辊加热均匀、加热时间缩短,由原先的3h缩短为现在的1.5h,氢气用料也相应减小;分第一气刀、第二气刀及第三气刀三路气路控制,便于流量管控;一体结构,方便安装,减小作业员误操作发生的概率;上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及上热轧辊前侧面底部这两个点位进行加热的同时保护,起到了避免带材界面氧化的作用。

A Hot Rolling Composite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o a hot rolling composite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ase frame, an upper hot roll and a lower hot roll arranged in the base frame. The first air knife, a second air knife and a third air knife are vertically installed on the base fram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uniform heating and shorter heating time, shortening from the original 3 hours to the present 1.5 hours, and consequently reducing the hydrogen consumption; controlling the flow by three ways of the first gas knife, the second gas knife and the third gas knife, facilitating flow control; integrated structure,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operator's misoperation; and between the 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front side of the upper hot roll and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hot roll; The two points on the front side and bottom of the upper hot roll are heated and protected at the same time, thus avoiding the oxidation of the strip inte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轧复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是一种热轧复合装置。
技术介绍
轧制复合分为热轧复合法和冷轧复合法,其中热轧复合法的工艺方法为,将待复合的金属坯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对其施加一定压力使其轧制变形,在受到热和力的同时作用下,不同金属进行复合的一种工艺方法。在热轧复合工序中,保持轧辊温度和热轧区域处于无氧环境是影响复合带材结合强度的重要因素。现有热轧复合装置具有如下缺点:1、加热点稳定性差,现有的加热方式为在热轧辊处外接加热管,操作工在更换热轧辊的时候,易误操作移动加热管;2、加热点少,对轧辊加热不均匀;3、加热时间长,对辅料氢气的用量多;4、对复合区域的带保护不到位,复合带材界面氧化,复合强度不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异型复合带材的热轧复合工序,起到对轧辊进行合理加热、对复合带材进行保护,使复合区域在一个无氧区域内的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轧复合装置,包括基架及设置在基架内的上热轧辊、下热轧辊,所述的基架上垂直安装第一气刀、第二气刀及第三气刀,其中:所述第一气刀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一喷嘴、第二喷嘴、第三喷嘴及第四喷嘴;所述第二气刀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五喷嘴及第六喷嘴;所述第三气刀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七喷嘴、第八喷嘴、第九喷嘴及第十喷嘴;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第四铜管、第五铜管、第六铜管、第七铜管、第八铜管、第九铜管及第十铜管这十根铜管;所述第一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一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前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二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二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三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三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四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四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所述第五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五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所述第六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六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前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七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七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后侧面的底部;所述第八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八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后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九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九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后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十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十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后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优选地,所述的十根铜管均至少具有三个弯折段,其中的一个弯折段与对应的气刀相垂直、另一个弯折段与对应的气刀相平行、再一个弯折段朝向对应的热轧辊的圆心。通过第一气刀、第二气刀及第三气刀这三个多通气路装置对热轧辊的不同点位进行,气路的作用被分成以下三种作用:热轧辊前侧加热气路、热轧辊后侧后加热气路、热轧辊前侧保护气路。将这三个多通气路装置固定到热轧复合装置上,简化了工作步骤。铜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折弯,将其设置成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后,安装到多通上。每根铜管靠近其所对应热轧辊的自由端开口端段均为水平角度布设。优选地,所述第一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下热轧辊间距离为40mm;所述第二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上热轧辊间距离为20mm;所述第三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下热轧辊间距离为15mm;所述第四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上热轧辊间距离为30mm;所述第五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下热轧辊间距离为30mm;所述第六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上热轧辊间距离为15mm;所述第七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上热轧辊间距离为35mm;所述第八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下热轧辊间距离为10mm;所述第九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下热轧辊间距离为50mm;所述第十铜管的自由开口端与上热轧辊间距离为25mm。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气刀与第二气刀并列安装在基架的前侧左面;所述第三气刀安装在基架的后侧右面。对第一气刀、第二气刀及第三气刀这三条加热气路的调节使用流量计来控制,可以将氢气量调到最大来进行加热。当加热温度达到230度时,将流量计从最大值调整低于3格左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加热设备直接安装在原有的热轧复合装置上成为一体式结构,合理设计了加热设备上伸出后所要对应热轧辊上的加热点,对上热轧辊与下热轧辊的不同点位进行加热。根据实验得出,上热轧辊与下热轧辊需要加热的点位有:上热轧辊前侧面中部、上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上热轧辊前侧面底部、上热轧辊后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上热轧辊后侧面底部、下热轧辊前侧面中部、下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下热轧辊前侧面底部、下热轧辊后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及下热轧辊后侧面底部这十个点位,其中的上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及上热轧辊前侧面底部这两个点位不仅要对这两个点位本身其进行加热,也要对通过此处的带材进行抗氧化的保护。将提供加热功能的加热设备按三路控制制热气路,所述的第一气刀、第二气刀及第三气刀均呈与水平地面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布设。在对这三个气刀通氢气时,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气刀管内越往上氢气比重越大。根据这一原理,本专利技术对每个气管的每个喷嘴进行了工作分配,如上述方式规划了气刀上不同高度的喷嘴所对应喷射的轧辊的点位,使得:轧辊加热均匀、加热时间缩短,由原先的3h缩短为现在的1.5h,氢气用料也相应减小;分第一气刀、第二气刀及第三气刀三路气路控制,便于流量管控;一体结构,方便安装,减小作业员误操作发生的概率;上热轧辊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及上热轧辊前侧面底部这两个点位进行加热的同时保护,起到了避免带材界面氧化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后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图(去处铜管部分)。其中:1-基架2-上热轧辊3-下热轧辊4-第一气刀5-第二气刀6-第三气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热轧复合装置,包括基架1及设置在基架1内的上热轧辊2、下热轧辊3,所述的基架1上垂直安装第一气刀4、第二气刀5及第三气刀6,其中:所述第一气刀4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一喷嘴、第二喷嘴、第三喷嘴及第四喷嘴;所述第二气刀5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五喷嘴及第六喷嘴;所述第三气刀6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七喷嘴、第八喷嘴、第九喷嘴及第十喷嘴;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第四铜管、第五铜管、第六铜管、第七铜管、第八铜管、第九铜管及第十铜管这十根铜管;所述第一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一喷嘴A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底部,即A2处;所述第二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二喷嘴B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即B2处;所述第三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三喷嘴C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即C2处;所述第四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四喷嘴D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中部,即D2处;所述第五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五喷嘴F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中部,即E2处;所述第六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六喷嘴F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底部,即F2处;所述第七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七喷嘴G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后侧面的底部,即G2处;所述第八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八喷嘴H1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后侧面的底部,即H2处;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轧复合装置,包括基架(1)及设置在基架(1)内的上热轧辊(2)、下热轧辊(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架(1)上垂直安装第一气刀(4)、第二气刀(5)及第三气刀(6),其中:所述第一气刀(4)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一喷嘴、第二喷嘴、第三喷嘴及第四喷嘴;所述第二气刀(5)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五喷嘴及第六喷嘴;所述第三气刀(6)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七喷嘴、第八喷嘴、第九喷嘴及第十喷嘴;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第四铜管、第五铜管、第六铜管、第七铜管、第八铜管、第九铜管及第十铜管这十根铜管;所述第一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一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二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二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三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三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四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四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中部;所述第五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五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中部;所述第六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六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七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七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后侧面的底部;所述第八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八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后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九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九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后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十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十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后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轧复合装置,包括基架(1)及设置在基架(1)内的上热轧辊(2)、下热轧辊(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架(1)上垂直安装第一气刀(4)、第二气刀(5)及第三气刀(6),其中:所述第一气刀(4)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一喷嘴、第二喷嘴、第三喷嘴及第四喷嘴;所述第二气刀(5)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五喷嘴及第六喷嘴;所述第三气刀(6)由上至下排列有第七喷嘴、第八喷嘴、第九喷嘴及第十喷嘴;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铜管、第二铜管、第三铜管、第四铜管、第五铜管、第六铜管、第七铜管、第八铜管、第九铜管及第十铜管这十根铜管;所述第一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一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二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二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三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三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中部与底部之间;所述第四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四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中部;所述第五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五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前侧面的中部;所述第六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六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前侧面的底部;所述第七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七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上热轧辊(2)后侧面的底部;所述第八铜管的一端开口安装在第八喷嘴上、另一端开口朝向下热轧辊(3)后侧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喜祥曹晓宁刘玲吴训张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