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7361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充气枕头包括柔性材料片、连接缝以及支撑气囊,所述柔性材料片通过所述连接缝形成多个支撑气囊,所述支撑气囊适于充气以提供支撑,所述支撑气囊设有颈部区、翼部区以及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颈部区以及翼部区,气体通过所述间隙流向各个所述支撑气囊,所述翼部区对称地地从所述颈部区向外一体延伸,所述连接缝包括多条限位缝以及外周缝,所述外周缝设置于所述柔性材料片的外周缘,以用于封闭所述柔性材料片,各个所述限位缝设置于各个所述支撑气囊的边缘。从而通过形成多个支撑气囊,得以多段式支撑用户头部和颈部,有效避免用户头部和颈部前倾问题,满足不同用户的休息方式。

An inflatable pillow

An inflatable pillow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flexible material sheet, a connecting joint and a supporting airbag. The flexible material sheet forms a plurality of supporting airbags through the connecting joint. The supporting airbags are suitable for inflating to provide support. The supporting airbags are provided with a neck area, a wing area and a gap. The gap connects the neck area and the wing area, and the gas passes through the gap. The wing region extends symmetrically from the neck region to the outer body of each supporting airbag. The connecting seam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limit seams and peripheral seams, which are arranged at the peripheral edge of the flexible material sheet for sealing the flexible material sheet, and each limit seam is arranged at the edge of each supporting airbag. Thus, by forming multiple support airbags, the user's head and neck can be supported in a multi-stage manner, which effectively avoids the problem of head and neck tilt and satisfies the rest mode of different us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气枕头
本技术涉及枕头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的充气枕头。
技术介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气式枕头由于其便携性和质轻的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无论是在外出差、办公还是外出旅游,充气式枕头不占存储空间,便于携带,使用时又较为简单。现有的充气式枕头大多为U型轮廓,充气后的结构和作用类似于记忆棉芯所制的U型枕,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20564093.6的一种充气枕头,枕套上设置有旋钮式充放气嘴,枕套的内部为充气海绵,枕套为U型结构,当枕套充气膨胀后,用户的头部可以受到充气部支撑,当用户的头部靠向侧边时,侧边的充气部支撑用户的头部,当用户向后仰时,后方的充气部支撑用户的头部,但是为了便于支撑,空气充满单层的充气囊,当U型的充气式枕头套置在用户的颈部时,用户的颈部和靠背之间的距离过大,头部只能不舒服地向前倾,也就是用户的头部会不自然地偏向用户的胸部,而无法将头部有效地被靠背支撑,进而无法更换头部休息的姿势,如果头部前倾导致颈部肌肉酸痛,只能将枕套取下,使得用户的头部抵于靠背,得到休息,这也导致现有的U型枕无法长时间围绕于用户的颈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枕头,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形成多个支撑气囊,得以多段式支撑用户头部和颈部,有效避免用户头部和颈部前倾问题,满足不同用户的休息方式。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枕头,其通过连接缝的气体通道和间隙形成多个支撑气囊,当充气使用时,颈部的支撑气囊膨胀程度小于翼部的支撑气囊膨胀程度,缩短用户的颈部与靠背之间的距离。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充气枕头包括柔性材料片、连接缝以及支撑气囊,所述柔性材料片通过所述连接缝形成多个支撑气囊,所述支撑气囊适于充气以提供支撑,所述支撑气囊设有颈部区、翼部区以及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颈部区以及翼部区,气体通过所述间隙流向各个所述支撑气囊,所述翼部区对称地地从所述颈部区向外一体延伸,所述连接缝包括多条限位缝以及外周缝,所述外周缝设置于所述柔性材料片的外周缘,以用于封闭所述柔性材料片,各个所述限位缝设置于各个所述支撑气囊的边缘。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间隙形成于所述翼部区边缘的限位缝。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颈部区的膨胀宽度小于所述翼部区的膨胀宽度。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颈部区包括上颈区以及下颈区,所述上颈区的外周缝弧线内凹结构,所述下颈区的外周缝弧线上凸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翼部区包括上翼区以及下翼区,所述上翼区从所述上颈区向外扩大延伸,所述下翼区从所述下颈区向外缩小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翼部区进一步包括中翼区,所述中翼区设置于所述上翼区和所述下翼区之间,所述支撑气囊进一步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连通所述上颈区和所述中翼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限位缝包括上侧缝线、下侧缝线、第一缝线、第二缝线以及分隔缝线,所述上侧缝线和所述第一缝线形成所述上翼区,所述第一缝线和所述第二缝线之间形成所述中翼区,所述第二缝线和所述下侧缝线之间形成所述下翼区,对称的所述上侧缝线之间形成所述上颈区,对称的所述下侧缝线和所述分隔缝线之间形成所述下颈区,所述间隙分别位于所述上侧缝线、下侧缝线、第一缝线以及第二缝线。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缝线的间隙和所述第二缝线的间隙相对齐。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充气枕头在使用时,所述颈部区从所述上颈区向所述下颈区方向为向后倾斜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上颈区两侧的所述上侧缝线从上往下倾斜向内延伸,所述上侧缝线和所述第一缝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结构,所述下颈区两侧的所述下侧缝线从上往下倾斜向外延伸,所述第二缝线和所述下侧缝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柔性材料片包括基体以及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基体的两侧向外延伸,所述充气枕头进一步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分别安装于所述延伸部,得以使所述基体围绕固定于用户的颈部,其中,所述柔性材料片设有TPU复合层以及弹力布层,所述弹力布层设置于所述充气枕头的外部,所述TPU复合层设置于所述充气枕头的内部,其中,所述充气枕头进一步包括充气阀,所述充气阀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气囊。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枕头的平面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如图1至图2所示的是一种充气枕头1,所述充气枕头1包括柔性材料片10、连接缝30以及支撑气囊20,所述柔性材料片10通过所述连接缝30形成多个支撑气囊20,所述支撑气囊20适于充气以提供支撑,所述支撑气囊20设有颈部区21、翼部区22以及间隙202,所述间隙202连通所述颈部区21以及翼部区22,气体得以通过所述间隙202流向各个所述支撑气囊20,所述翼部区22对称地地从所述颈部区21向外一体延伸,所述连接缝30包括多条限位缝31以及外周缝32,所述外周缝32设置于所述柔性材料片10的外周缘,以用于封闭所述柔性材料片10,各个所述限位缝31设置于各个所述支撑气囊20的边缘,所述间隙202形成于所述翼部区22边缘的限位缝31,通过所述限位缝31和间隙202有利于所述充气枕头1形成立体的多层结构,形成多个支撑气囊20,得以多段式支撑用户头部和颈部,有利于保持各个支撑气囊20的结构,有效避免用户头部和颈部前倾问题,满足不同用户的休息方式。其中,所述柔性材料片10包括基体11以及延伸部12,所述延伸部12从所述基体11的两侧向外延伸,所述充气枕头1进一步包括接合部40,所述接合部40分别安装于所述延伸部12,得以使所述基体11围绕固定于用户的颈部,所述接合部40可以纽扣形式,也可以是通过扣接形式,如所述接合部40包括扣接槽41以及扣接部42,所述扣接槽41安装于其中一侧的所述延伸部12上,所述扣接部42安装于另一侧的所述延伸部12上,所述扣接槽41可选择地扣接于其中一个所述扣接部42,从而,所述基体11围绕形成的空间得以进行调整,便于不同用户的使用。所述柔性材料片10设有TPU复合层以及弹力布层,所述弹力布层设置于充气枕头1的外部,所述TPU复合层设置于所述充气枕头1的内部,得以增加充气枕头1的气密性。其中,所述颈部区21的膨胀宽度小于所述翼部区22的膨胀宽度,得以缩短用户的颈部与靠背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颈部区21的高度略小于所述翼部区22,得以保持对用户颈部的支撑。其中,所述颈部区21包括上颈区211以及下颈区212,所述上颈区211的可膨胀幅度大于所述下颈区212的可膨胀幅度,所述上颈区211的外周缝32弧线内凹,所述下颈区212的外周缝32弧线上凸,所述上颈区211的内凹弧线适配于用户的头部曲线,所述下颈区212的上凸弧线适配于用户的肩颈部曲线。所述支撑气囊20进一步设有气体通道201,所述气体通道201连通所述上颈区211和所述翼部区22,不仅便于气体在所述颈部区21与所述翼部区22之间的流通,同时得以增大所述上颈区211的可膨胀面积,以便于增强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材料片、连接缝以及支撑气囊,所述柔性材料片通过所述连接缝形成多个支撑气囊,所述支撑气囊适于充气以提供支撑,所述支撑气囊设有颈部区、翼部区以及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颈部区以及翼部区,气体通过所述间隙流向各个所述支撑气囊,所述翼部区对称地从所述颈部区向外一体延伸,所述连接缝包括多条限位缝以及外周缝,所述外周缝设置于所述柔性材料片的外周缘,以用于封闭所述柔性材料片,各个所述限位缝设置于各个所述支撑气囊的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材料片、连接缝以及支撑气囊,所述柔性材料片通过所述连接缝形成多个支撑气囊,所述支撑气囊适于充气以提供支撑,所述支撑气囊设有颈部区、翼部区以及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颈部区以及翼部区,气体通过所述间隙流向各个所述支撑气囊,所述翼部区对称地从所述颈部区向外一体延伸,所述连接缝包括多条限位缝以及外周缝,所述外周缝设置于所述柔性材料片的外周缘,以用于封闭所述柔性材料片,各个所述限位缝设置于各个所述支撑气囊的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形成于所述翼部区边缘的限位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区包括上颈区以及下颈区,所述上颈区的外周缝弧线内凹结构,所述下颈区的外周缝弧线上凸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区包括上翼区以及下翼区,所述上翼区从所述上颈区向外扩大延伸,所述下翼区从所述下颈区向外缩小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区进一步包括中翼区,所述中翼区设置于所述上翼区和所述下翼区之间,所述支撑气囊进一步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连通所述上颈区和所述中翼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缝包括上侧缝线、下侧缝线、第一缝线、第二缝线以及分隔缝线,所述上侧缝线和所述第一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万荣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卓艺家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