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拉及保护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602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张拉及保护支撑系统,涉及铁路建设中的梁桥预制中使用的设备系统,目的是解决现有张拉及保护系统中存在的千斤顶吨位小、行程小、油路压力小及采用铁垫块的保护支撑工效低、放松应力小、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包括作为液压系统动力的泵站、与泵站连接的上横梁油路、下横梁油路,以及与上横梁油路连通的上横梁千斤顶、与下横梁油路连通的下横梁千斤顶,还包括保护支撑,所述上横梁油路和下横梁油路分别采用相互独立的泵站供油,保护支撑分别对称分布于上横梁千斤顶、下横梁千斤顶的周围,保护支撑为螺杆旋进式支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种梁桥预制中的预施应力处理。(*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铁路建设中的梁桥预制中使用的设备系统,特别涉及一种 张拉及保护支撑系统。技术背景我国先张梁在预施应力的施加方面通常采用一端张拉,另一端在张拉前要 设置好固定装置或安放好预应力筋的放松装置。但也有采用上、下横梁两端张 拉的方法。张拉设备系统方面,有采用单根张拉和多根张拉,但由于张拉吨位 小,所选用的千斤顶吨位比较小,行程小,油路装置压力小;千斤顶在张拉过 程中的保护支撑多采用铁垫块,工效低。在放松预应力方面,采用的方法有小 吨位千斤顶先拉后松、砂箱放松、滑楔放松和螺杆放松等。这些张拉及保护支 撑系统放松的应力较小,安全性不高,两端同步性较差,效率也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张拉及保护系统中存在的千斤顶吨位小、行 程小、油路压力小及采用铁垫块的保护支撑工效低、放松应力小、安全性不高 等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张拉及保护支撑系统,可以满足52000kN张拉力张拉 及放张的需要,可避免千斤顶失效或因长时间支撑而产生泄压等意外发生,控 制灵敏,保证张拉和放张的平稳和安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张拉及保护支撑系统,包括作为液压系统动力的泵站、与泵站连接的上横 梁油路、下横梁油路,以及与上横梁油路连通的上横梁千斤顶、与下横梁油路 连通的下横梁千斤顶,还包括保护支撑,所述上横梁油路和下横梁油路分别采 用相互独立的泵站供油,保护支撑分别对称分布于上横梁千斤顶、下横梁千斤 顶的周围,保护支撑为螺杆旋进式支撑。所述下横梁千斤顶每侧为5个,呈四个围绕中间一个的对称分布;所述上 横梁千斤顶每侧为1个,位于保护支撑分布的中心位置。所述保护支撑为合金结构钢制成、螺纹为T型螺纹的螺杆。所述上横梁油路包括连接在第一泵站出油口与系统回油通道之间的第一 安全溢流阀、进油口与第一泵站出油口连接的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一电磁换向 阀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并交错分别与两个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连接,第一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与上横 梁千斤顶的回油口连接,第二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与上横梁千斤顶的进油口连 接。所述下横梁油路包括连接在第二泵站出油口与系统回油通道之间的第二 安全溢流阀、进油口与第二泵站出油口连接的第二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 阀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第三液控单向阀、第四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并 交错分别与两个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连接,第三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与下横 梁千斤顶的回油口连接,第四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与下横梁千斤顶的进油口连 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并联连接两台上横梁千斤顶的回油口 ,第二 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并联连接上述两台上横梁千斤顶的进油口;第三液控单向 阀的出油口并联连接十台下横梁千斤顶的回油口,第四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并 联连接上述十台下横梁千斤顶的进油口 。本技术的上、下横梁油路分别采用独立的泵站供油提供动力,保证了 上、下横梁油路的供油能力和压力配置,并结合选用合适的千斤顶,使其可以 达到满足52000kN张拉力张拉及放张的需要;螺旋行进式的保护支撑在每完成 一级张拉并锁定千斤顶后,可及时旋紧螺杆式的保护支撑,避免千斤顶失效或 因长时间支撑而产生泄压等意外发生;各油路采用并联回路供油,使用液控单 向阀组成的连锁回路,方便实现任意位置上的锁紧,确保张拉安全;采用超高 压电磁换向阀及液控单向阀,保证在高油压下油不外泄,控制反应灵敏,保证 多千斤顶同步作用,张拉和放张平稳、安全。可见,采用上述结构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控制灵敏、安 全性高,张拉压力大,可满足52000kN张拉力张拉及放张需要的优点,适用于 各种梁桥预制中的预施应力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上横梁千斤顶及保护支撑的分布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中下横梁千斤顶及保护支撑的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中上横梁油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中下横梁油路的结构示意图中标号,l是上横梁千斤顶,2是上横梁保护支撑,3是下横梁千斤顶, 4是下横梁保护支撑,5是第一泵站,6是第一安全溢流阀,7是第一电磁换向阀,8是第一液控单向阀,9是第二液控单向阀,ll是第二泵站,12是第二安 全溢流阀,13是第二电磁换向阀,14是第三液控单向阀,15是第四液控单向 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张拉及保护支撑系统,包括作为液压系统动力的泵站、与泵站连接的上横 梁油路、下横梁油路,以及与上横梁油路连通的上横梁千斤顶、与下横梁油路 连通的下横梁千斤顶,还包括分布于上、下横梁千斤顶周围的保护支撑。为保证上、下横梁千斤顶的同步性,每端上、下横梁各采用一套泵站,全 梁共采用四套超高压液压系统泵站,每套泵站将两台BZ63-10油泵并联供油, 确保供油安全和供油效率。下横梁每端十台下横梁千斤顶3、上横梁每端两台 上横梁千斤顶1,上横梁千斤顶1和下横梁千斤顶3都采用的是YD600—180 型自锁式液压千斤油顶。在预应力筋单根初调方面,直线筋初调采用 YDC380—200型前卡式千斤顶,折线筋初调采用YDC250~~200型前卡式千斤 顶,以适应初调时不同钢绞线的构造要求。为保证整体张拉及放张作业,下横 梁千斤顶3每侧为五个,共二十个;上横梁千斤顶l每侧一个,共四个。如图1所示,每侧的一个上横梁千斤顶1的周围均匀分布有四个上横梁保 护支撑2,上横梁千斤顶1位于该四个上横梁保护支撑2的分布中心位置。如图2所示,每侧的五个下横梁千斤顶3呈四个围绕中间一个的对称分布, 在此五个下横梁千斤顶3的周围均匀分布有四个下横梁保护支撑3。上横梁保护支撑2、下横梁保护支撑3都是螺杆状的螺旋行进式支撑,每 完成一级张拉,锁定上、下横梁千斤顶,并及时旋紧各自保护支撑的螺杆,避 免千斤顶失效或因长时间支撑而产生泄压等意外发生。保护支撑的螺杆釆用 42CrMo合金结构钢和T型螺纹。每个上横梁保护支撑2的螺杆设计承载能力 为1500kN;下横梁保护支撑3为6000kN。上横梁油路如图3所示,包括连接在第一泵站5出油口与系统回油通道之 间的第一安全溢流阀6、进油口与第一泵站5出油口连接的第一电磁换向阀7, 第一电磁换向阀7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第一液控单向阀8、第二液控单向阀 9的进油口连接,并交错分别与两个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连接,第一液控单 向阀8的出油口与上横梁千斤顶10的回油口连接,第二液控单向阀9的出油 口与上横梁千斤顶10的进油口连接。第一液控单向阀8的出油口并联连接两台上横梁千斤顶10的回油口,第二液控单向阀9的出油口并联连接上述两台 上横梁千斤顶10的进油口。下横梁油路如图4所示,包括连接在第二泵站ll出油口与系统回油通道 之间的第二安全溢流阀12、进油口与第二泵站11出油口连接的第二电磁换向 阀13,第二电磁换向阀13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第三液控单向阀14、第四液 控单向阀15的进油口连接,并交错分别与两个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连接, 第三液控单向阀14的出油口与下横梁千斤顶16的回油口连接,第四液控单向 阀15的出油口与下横梁千斤顶16的进油口连接。上、下横梁油路采用并联回路供油,使用液控单向阀组成的连锁回路,方 便实现任意位置上的锁紧,确保张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张拉及保护支撑系统,包括作为液压系统动力的泵站、与泵站连接的上横梁油路、下横梁油路,以及与上横梁油路连通的上横梁千斤顶、与下横梁油路连通的下横梁千斤顶,还包括保护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油路和下横梁油路分别采用相互独立的泵站供油,保护支撑分别对称分布于上横梁千斤顶、下横梁千斤顶的周围,保护支撑为螺杆旋进式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士权王强邹宏伟韩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