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用爬具,它由一机体、二油压部和若干夹齿所组成,该爬具藉油压等方式除可使夹齿夹紧于爬杆外,并设置一油压部,可反向顶开该夹齿,形成不咬合爬杆的状态;藉此种爬具与其他油压机组配,可形成在爬杆上爬升或下降的装置,该装置可做为起重的架台或施工的鹰架使用。(*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爬具,尤其是指一种可依附爬杆上升或下降的结构体。常规的建筑施工多采用模板及脚手架登高,这种装置需经常拆解和装配,因此费工、造价高,给建筑施工带来复杂的工序。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一机体、二油压部和夹齿所组成的建筑用爬具,它可作为施工平台,适用于高层建筑,且价格低廉,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包括有一机体,内部设置夹齿,上方设第一油压部,下方设第二油压部,机体内侧为斜面,爬杆穿置于机体中央;第一油压部;包含一衬套及一活塞;第二油压部;包含一衬套及一活塞;若干夹齿;设置于机体内,具有与机体的斜面约略同角度的背部,夹齿内侧为齿部,夹齿上、下各可由活塞推动;上述结构的特征在第二油压部注入油液、第一油压排出油液时,第二油压部的活塞推升夹齿,夹齿因背部与机体的斜面压迫而向内侧运动,使夹齿咬合于爬杆,反之,当第二油室排油、第一油室注油时,第一油室的活塞向下压迫夹齿,使夹齿不咬合于爬杆。本技术在创作一种爬具,藉由油压等的作用,使咬合于爬杆的夹齿可被控制作张开或闭合;并利用此种爬具而组合成组配装置,其除可沿爬杆做向上运动外,并能向下运动,利用此种性能,本技术至少可具有以下特征1、可作成高层建筑物施工平台。2、简易且造价便宜,起重平稳且荷重强大的载货设备。3、可轻易调整滑爬模的水平施工。4、因为可上升、下降,故可扬弃以往模板施工需拆除模板、重复组合的工时,大幅缩短系统模板的施工工时。5、特别适用于高耸的板墩柱扬重模板工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爬具咬合于爬杆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爬具机体部分的主体分解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爬具不咬合于爬杆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爬具咬合于爬杆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爬具不咬合于爬杆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爬具装置的向上爬升的动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爬具装置的向上爬升的动作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爬具装置的向上运动的动作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爬具装置的向下运动的动作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爬具装置的向下运动的动作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爬具装置的向下运动的动作示意图。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有一机体10,机体10上方设置第一衬套20及第一活塞30,机体10内部中段设置若干夹齿40,于机体10下方设置第二衬套50及第二活塞60。机体10的外壳上设置若干固定架101,机体10的内部分成上、中、下三段。上段为第一油室102,中段齿塞103,下段为第二油室104。于第一油室102上设一孔105;于第二油室104上设一孔106。第一衬套20固定于机体10上方,第二衬套50固定于机体10下方。爬杆70穿置在爬具的中间。夹齿室103为一锥柱状的中空空间,提供夹齿40在其斜面1031内部运动。夹齿40可切分成若干个体,向内结合时约呈一平头锥状体;每个夹齿40具有背部401、齿部402、上平面403及下平面404;其中背部401与夹齿室103的斜面1031可靠合,齿部402可咬合于爬杆70,上平面403可供第一活塞30向下压掣,下平面404可供第二活塞60向上推压。第一衬套20、第一活塞30、第一油室102与孔105等共同构成为第一油压部;第二衬套50、第二活塞60、第二油室与孔106等共同构成为第二油压部。如图1、图3所示,它为夹齿40被控制动作的状态。当第一油压部排油而第二油压部注入油液时,第二活塞60的上方推压夹齿40的下平面404(第一活塞30不压掣夹齿40),夹齿40向上运动,夹齿40的背部401受制于夹齿室103的斜面1031,齿部402乃逐渐向爬杆70方向运动,至齿部402紧掣于爬杆70时为止,形成如图1所示的夹齿40咬合于爬杆70状态,则整个爬具即固定于该爬杆70位置。反之,当第一油压部注入油液而第二油压部排出油液时,第一活塞30的下方压掣夹齿40的上平面403,第二活塞60不再推压夹齿40的下平面404,夹齿40向下运动,夹齿40的背部401不再受制于斜面1031,齿部402不再咬合于爬杆70,形成整个爬具不固定于爬杆70。在第二油压部的孔106外可设置止回阀(check valve)(未绘示),以确保爬具咬合于爬杆70的稳定。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爬具的一种结构状态图,它由一弹簧装置取代第二油压部。弹簧装置包括一弹簧80及一固定板90;固定板90固定于机体10的下方,弹簧80设于固定板90与夹齿40的下平面404上,使夹齿40保持被推压状态。如图所示,当第一油压部的第一活塞30未压掣夹齿40的上平面403时,夹齿40的齿部402因弹簧80的推力及背部401与斜面1031的作用,而咬合于爬杆70上。当第一油压部注入油液,使第一活塞30下压上平面403,且其推力大过弹簧80的向上推力时,夹齿40是向下运动,而形成齿部402不咬合于爬杆70状态,而形成图5所示状态。上述构成中的上平面403与下平面404,其可为非平面,亦可与第一活塞30、第二活塞60间施以可更精确控制夹齿40活动的结构,使夹齿40更能精确、有效的咬合或不咬合于爬杆70。综上所述,本技术在创作一种建筑用爬具,该爬具可因夹齿40的被推动而可咬合或不咬合于爬杆,利用此种爬具的结构特征可装置成一种可沿爬杆70上、下运动的爬具装置。如图6所示,它为爬具运用的另一构成实施例(爬具装置),该爬具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二爬具100、110,二油压机120、130,于爬具100、110的两侧各设一固定架1001、1002、1101、1102,二油压机120、130分别装置于固定架1001、1002、1101、1102的两侧上;上述构成装置于爬杆70上;当其稳定的夹持于爬杆70上时,机体10内部的夹齿40是紧紧咬合于爬杆70上如图1和图4所示。当爬具装置欲向上爬升时,使爬具100中的第二油压部充进油液,使第一油压部排出油液,形成第一活塞30向下压掣夹齿40的上平面403,而第二活塞60则向下运动,形成夹齿40松脱咬合于爬杆70的状态,如图3和图5所示;此时,二油压机120、130向上推升,使爬具100沿爬杆70向上运动,如图7所示;使爬具100的第一油压部注入油液,第二油压部排出油液,形成第二活塞60向上顶掣夹齿40的下平面404,而第一活塞30亦向上升起,使夹齿40形成咬合于爬杆70的状态;对爬具110施以松脱咬合于爬杆70的注、排油液动作,并使油压机120、130收缩,使爬具110实施注、排油液的动作,使夹齿40咬合于爬杆70,即可形成图8所示状态。由图6至图8的状态显示,本技术的爬具装置可沿爬杆70向上爬升。当欲使爬具装置下降时,先使图9中的爬具150形成不咬合于爬杆70的状态,再如图10所示,使二油压机160、170伸张,使爬具150向下运动,此时,使爬具150咬合于爬杆70,使爬具140不咬合于爬杆70再使二油压机160、170收缩,并使爬具140咬合于爬杆70,它形成图11所示状态。由图9至图11的动作,本技术的爬具装置可沿爬杆70向下运动。于建筑等的施工时,设置若干具爬具装置,使鹰架或桅架等装置于本技术爬具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用爬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机体,内部设置夹齿,上方设第一油压部,下方设第二油压部,机体内侧为斜面,爬杆穿置于机体中央;第一油压部;包含一衬套及一活塞;第二油压部;包含一衬套及一活塞;若干夹齿;设置于机体内,具有与机 体的斜面约略同角度的背部,夹齿内侧为齿部,夹齿上、下各可由活塞推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骞,
申请(专利权)人:吴文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