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贾福宝专利>正文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4143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2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包括推板、推杆、回拉弹簧、滑块、定位通孔、挤压气囊、外筒体、刺入针、导气杆、吸盘、滑槽、支撑杆、定位部、定位部连接件和连接杆,所述推杆上方固定安装圆饼形推板,推杆下方固定连接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两端匀设有勾环,外筒体的顶端底部位于支撑杆勾环的对应位置同样设有两个勾环,支撑杆的勾环与外筒体的顶端底部勾环之间安装回拉弹簧,所述装置使针灸时对穴位的定位更加精准,吸盘使刺入针固定更加牢固,当针灸结束时,回拉弹簧可快速将刺入针从体内抽离,减小了人工拔针时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A Clinical Therapeutic Device for Neurolog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linical therapeutic device for neurology, which comprises a push plate, a push rod, a pullback spring, a slide block, a positioning through hole, an extrusion air bag, an outer cylinder body, a piercing needle, an air guide rod, a suction cup, a slide groove, a support rod, a positioning part and a connecting rod. A circular push plate is fixed above the push rod, and a connecting rod is fixed below the push rod, and the support rod is fixed. Two hook rings are evenly arranged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rod, and two hook rings are also arranged at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the hook rings of the supporting rod. A pullback spring is installed between the hook rings of the supporting rod and the hook rings of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outer cylinder. The device makes the location of acupoints more precise dur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 suction cup makes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needle more firm. When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finished, the pullback spring can quickly penetrate the needle The needle is withdrawn from the body, which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injury caused by improper operation during manual needle extra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有针灸时用的刺入针结构简单,刺入不牢固,当针灸结束时,大数通过人工拔针,若操作不当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包括推板、推杆、回拉弹簧、滑块、定位通孔、挤压气囊、外筒体、刺入针、导气杆、吸盘、滑槽、支撑杆、定位部、定位部连接件和连接杆,所述推杆上方固定安装圆饼形推板,推杆下方固定连接支撑杆,支撑杆滑动安装在外筒体内,外筒体的顶端底部与支撑杆的顶端之间连接两根回拉弹簧,外筒体的内壁两侧相对设有滑槽,外筒体的侧壁对应开设两个定位通孔,外筒体底部的圆心位置开设用于穿过刺入针的通孔,支撑杆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均设有滑块,支撑杆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设有定位部,支撑杆上滑块的连接线与支撑杆上定位部的连接线均穿过支撑杆的圆心且夹角为90度,刺入针固定安装在支撑杆的底部,外筒体的外壁两侧对应固定安装两个连接杆,连接杆的外侧端分别垂直安装导气杆,导气杆的上方连接挤压气囊,导气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吸盘。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两端匀设有勾环,外筒体的顶端底部位于支撑杆勾环的对应位置同样设有两个勾环,支撑杆的勾环与外筒体的顶端底部勾环之间安装回拉弹簧。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筒体的滑槽的连接线与外筒体的定位通孔的连接线均穿过外筒体的圆心且夹角为90度。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块的大小与外筒体中的滑槽的大小相同,定位部的上端带有与外筒体上的定位通孔大小相同的突出块,定位部的下端通过定位部连接件连接在支撑杆的外侧壁上,定位部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在定位部连接件上,转轴上套装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杆上,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定位部上。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挤压气囊通过导气杆与吸盘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装置使针灸时对穴位的定位更加精准,吸盘使刺入针固定更加牢固,当针灸结束时,回拉弹簧可快速将刺入针从体内抽离,减小了人工拔针时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推板1、推杆2、回拉弹簧3、滑块4、定位通孔5、挤压气囊6、外筒体7、刺入针8、导气杆9、吸盘10、滑槽11、支撑杆12、定位部13、定位部连接件14和连接杆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包括推板1、推杆2、回拉弹簧3、滑块4、定位通孔5、挤压气囊6、外筒体7、刺入针8、导气杆9、吸盘10、滑槽11、支撑杆12、定位部13、定位部连接件14和连接杆15,所述推杆2上方固定安装圆饼形推板1,推杆2下方固定连接支撑杆12,支撑杆12滑动安装在外筒体7内,外筒体7的顶端底部与支撑杆12的顶端之间连接两根回拉弹簧3,所述支撑杆12的顶部两端匀设有勾环,外筒体7的顶端底部位于支撑杆12勾环的对应位置同样设有两个勾环,支撑杆12的勾环与外筒体7的顶端底部勾环之间安装回拉弹簧3,外筒体7的内壁两侧相对设有滑槽11,外筒体7的侧壁对应开设两个定位通孔5,所述外筒体7的滑槽11的连接线与外筒体7的定位通孔5的连接线均穿过外筒体7的圆心且夹角为90度,外筒体7底部的圆心位置开设用于穿过刺入针8的通孔,支撑杆12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均设有滑块4,支撑杆12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设有定位部13,所述滑块4的大小与外筒体7中的滑槽11的大小相同,且支撑杆12通过滑块4实现在外筒体7内部上下滑动,定位部13的上端带有与外筒体7上的定位通孔5大小相同的突出块,定位部13的下端通过定位部连接件14连接在支撑杆12的外侧壁上,定位部13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在定位部连接件14上,转轴上套装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杆12上,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定位部13上,所述支撑杆12上滑块4的连接线与支撑杆12上定位部13的连接线均穿过支撑杆12的圆心且夹角为90度,刺入针8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2的底部,外筒体7的外壁两侧对应固定安装两个连接杆15,连接杆15的外侧端分别垂直安装导气杆9,导气杆9的上方连接挤压气囊6,导气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吸盘10,所述挤压气囊6通过导气杆9与吸盘10相连通,将挤压气囊6内的空气挤出,挤压气囊6内形成负压,将吸盘10与皮肤贴合,在负压的作用下,吸盘10吸附在皮肤上用于固定刺入针8,刺入针8对准针灸部位,推动推板1,推板1通过推杆2推动支撑杆12与刺入针8,定位部13上的突出块到达定位通孔5的位置时,定位部13上的突出块在转轴的螺旋弹簧作用下刚好卡进定位通孔5内,定位部13与定位通孔5用于控制刺入针8的刺入深度,当完成针灸时,将定位部13上的突出部沿定位通孔5向内挤压,在回拉弹簧3的作用下,刺入针8自动抽离至体外,卸下吸盘10即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挤压气囊6内的空气挤出,挤压气囊6内形成负压,将吸盘10与皮肤贴合,在负压的作用下,吸盘10吸附在皮肤上用于固定刺入针8,刺入针8对准针灸部位,推动推板1,推板1通过推杆2推动支撑杆12在外筒体7内部向下滑动,从而将刺入针8刺入体内,定位部13上的突出块到达定位通孔5的位置时,定位部13上的突出块在转轴的螺旋弹簧作用下刚好卡进定位通孔5内,定位部13与定位通孔5用于控制刺入针8的刺入深度,当完成针灸时,将定位部13上的突出部沿定位通孔5向内挤压,在回拉弹簧3的作用下,刺入针8自动抽离至体外,卸下吸盘10即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包括推板(1)、推杆(2)、回拉弹簧(3)、滑块(4)、定位通孔(5)、挤压气囊(6)、外筒体(7)、刺入针(8)、导气杆(9)、吸盘(10)、滑槽(11)、支撑杆(12)、定位部(13)、定位部连接件(14)和连接杆(15),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上方固定安装圆饼形推板(1),推杆(2)下方固定连接支撑杆(12),支撑杆(12)滑动安装在外筒体(7)内,外筒体(7)的顶端底部与支撑杆(12)的顶端之间连接两根回拉弹簧(3),外筒体(7)的内壁两侧相对设有滑槽(11),外筒体(7)的侧壁对应开设两个定位通孔(5),外筒体(7)底部的圆心位置开设用于穿过刺入针(8)的通孔,支撑杆(12)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均设有滑块(4),支撑杆(12)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设有定位部(13),支撑杆(12)上滑块(4)的连接线与支撑杆(12)上定位部(13)的连接线均穿过支撑杆(12)的圆心且夹角为90度,刺入针(8)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2)的底部,外筒体(7)的外壁两侧对应固定安装两个连接杆(15),连接杆(15)的外侧端分别垂直安装导气杆(9),导气杆(9)的上方连接挤压气囊(6),导气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吸盘(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包括推板(1)、推杆(2)、回拉弹簧(3)、滑块(4)、定位通孔(5)、挤压气囊(6)、外筒体(7)、刺入针(8)、导气杆(9)、吸盘(10)、滑槽(11)、支撑杆(12)、定位部(13)、定位部连接件(14)和连接杆(15),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上方固定安装圆饼形推板(1),推杆(2)下方固定连接支撑杆(12),支撑杆(12)滑动安装在外筒体(7)内,外筒体(7)的顶端底部与支撑杆(12)的顶端之间连接两根回拉弹簧(3),外筒体(7)的内壁两侧相对设有滑槽(11),外筒体(7)的侧壁对应开设两个定位通孔(5),外筒体(7)底部的圆心位置开设用于穿过刺入针(8)的通孔,支撑杆(12)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均设有滑块(4),支撑杆(12)的外壁两侧对应位置设有定位部(13),支撑杆(12)上滑块(4)的连接线与支撑杆(12)上定位部(13)的连接线均穿过支撑杆(12)的圆心且夹角为90度,刺入针(8)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2)的底部,外筒体(7)的外壁两侧对应固定安装两个连接杆(15),连接杆(15)的外侧端分别垂直安装导气杆(9),导气杆(9)的上方连接挤压气囊(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福宝
申请(专利权)人:贾福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