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用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3883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制冰用容器,由容器主体和芯子构成,所述容器主体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且具有通过握持能够变形的柔软性,所述芯子能够介由所述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容器主体内进行自由插入、拔出。在所述芯子被插入所述容器主体内的状态下,在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芯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用于生成冰的制冰区域,制冰区域作为根据对容器主体的握持产生的变形而使生成在该制冰区域内的冰破碎的区域而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冰用容器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主张2017年4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7-080456号的优先权,并通过引用纳入本申请的记载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制作碎冰(crushice)的制冰用容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制作碎冰的工具,公知一种形成为托盘状的制冰皿(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制冰皿具有:由挠性材料构成的底板、由挠性材料构成且从所述底板的周缘以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周壁;立设于所述底板的多个冰破碎用突起,专利文献1的制冰皿构成为使水滞留在被底板和周壁包围的区域。专利文献1的制冰皿形成为托盘状,使水滞留在由底板和周壁包围的区域,并将其放入冷冻库对水进行冷冻。然后,在使底板及周壁变形时通过冰破碎用突起使在所述区域内被制成的冰破碎。因此,通过专利文献1的制冰皿,仅通过使底板及周壁变形就能够简单地制作碎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7-212051号公报但是,由于上述以往的制冰皿形成为托盘状,因此,在将制成的碎冰转移到杯子等中时转移困难。因此,使用者必须抓取制冰皿上的碎冰并将其转移到杯子等中。如上所述,上述以往的制冰皿,在将碎冰转移到其他容器中时需要与碎冰接触,存在不卫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欲解决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制冰用容器,该制冰用容器能够将碎冰卫生地转移到规定的容器中。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制冰用容器,由容器主体和芯子构成,其中,所述容器主体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且具有通过握持能够变形的柔软性,所述芯子构成为能够介由所述开口部相对于该容器主体内自由插入、拔出,在该芯子被插入所述容器主体内的状态下,在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芯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用于生成冰的制冰区域,制冰区域作为根据对容器主体的握持产生的变形而使生成在该制冰区域内的冰破碎的区域而形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及所述芯子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突出设置有至少一根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还可以构成为,所述至少一根肋在容器主体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各肋在所述容器主体的深度方向上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外其他的方式,还可以构成为,所述芯子为有底状,在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的主视图。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的俯视图。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的从容器主体取出芯子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的主视剖视图,是图2的IV-IV位置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同一容器主体的俯视图。图6是同一容器主体的主视剖视图,是图5的VI-VI位置的主视剖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的变形前和变形后的状态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的使用状态的图,是对制冰用容器内的冰进行破碎的状态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的使用状态的图,是表示将制冰用容器内的冰转移到其他的容器的状态的图。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1具有:用于装水来制冰的容器主体2;被插入容器主体2中的芯子3;用于将芯子3固定于容器主体2的固定机构4。如图4所示,在芯子3被插入容器主体2的状态下,在容器主体2的内周面201与芯子3的外周面301之间形成用于生成冰S(参照图7~图9)的制冰区域Q。制冰用容器1构成为在该制冰区域Q中填充水来制冰。容器主体2与芯子3以形成规定厚度的冰S的方式相分离。具体来说,形成在制冰区域Q内的冰S以会根据由握持(挤压)容器主体2生成的力所导致的变形而破碎的厚度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冰用容器1中,在容器主体2的内周面201及芯子3的外周面301中的至少一方突出设置至少一根肋5。肋5形成为向制冰区域Q延伸。如图5及图6所示,容器主体2为上端开口的杯状的容器。即,容器主体2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并具有供使用者握持的部分即侧壁部21、和底部22。容器主体2通过侧壁部21和底部22而形成内部空间,侧壁部21的内周面201划定该内部空间。侧壁部21的高度形成为,若容器主体2被挤压,则挤压部分的对置的内周面201彼此会接触。侧壁部21的高度形成得比相当于底部22的半径的长度高。具体来说,侧壁部21的高度以成为底部22的半径的3倍到6倍的长度的方式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2构成为,在插入有芯子3的状态下能够对该芯子3进行固定。因此,容器主体2具有用于固定芯子3的固定部23。容器主体2构成为能够握持。容器主体2具有通过握持而能够变形的柔软性。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使用者以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和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从食指到小拇指)之间夹入侧壁部21的方式对容器主体2进行握持,并对侧壁部21进行挤压。容器主体2从侧壁部21的两侧被挤压,由此,对置的内周面201彼此相接近地产生变形。容器主体2,例如由弹性体或聚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但是,容器主体2只要具有通过握持能够变形的柔软性即可,对于材料没有特殊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21构成为,通过单手或双手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且在不挤压的状态下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因此,使用者对容器主体2的侧壁部21进行挤压而使其变形,通过缓和手部(手指)产生的力而使侧壁部21恢复成原来的形状。使用者通过反复进行数次使侧壁部21变形的动作(挤压的动作)和使侧壁部21的形状复原的动作(缓和手部(手指)产生的力的动作),来使容器主体2内的冰S破碎。侧壁部21形成为筒状。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21形成为圆筒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21形成为上端的外径比下端的外径大。具体来说,侧壁部21形成为从上端向下端变细的锥状。但是,侧壁部21还可以从上端向另一端铅直地形成。如图1及图3所示,侧壁部21具有用于防止使用者的手指打滑的防滑机构210。本实施方式中,防滑机构210是形成于侧壁部21的外周面202的凹凸。具体来说,在侧壁部21的外周面202形成有槽203。该槽203在侧壁部21的厚度方向上凹陷,并从侧壁部21的上端向下端延伸。另外,形成有多个槽203。多个槽203以相邻的槽203彼此之间的间隔为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并在侧壁部21的周向并列地形成。底部22形成为板状。本实施方式的底部22形成为圆盘状。本实施方式的底部22形成为平坦的板状。如图3及图4所示,固定部23设于侧壁部21。固定部23是供芯子3的后述的盖部32固定的部分。固定部23设于侧壁部21的上端部。具体来说,固定部23是形成在侧壁部21的内周面201的凹部24。该凹部24中嵌合有盖部32的后述的凸部34,由此,容器主体2与芯子3被固定。即,通过容器主体2的凹部24和芯子3的凸部34构成固定机构4。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2是底部22形成为圆盘状、且侧壁部21形成为圆筒状的圆形的容器。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22设在侧壁部21的下端侧的中途部。因此,若将容器主体2载置于平坦面,则底部22成为从载置面浮起的状态。即,容器主体2通过侧壁部21的下端面F1与载置面抵接而被载置。在被载置的状态下,由于底部22成为从载置面浮起的状态,因此,即使伴随冰凝固而导致底部22发生变形,在冷冻库内也能够使容器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冰用容器,由容器主体和芯子构成,其中,所述容器主体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且具有通过握持能够变形的柔软性,所述芯子构成为能够介由所述开口部相对于该容器主体内自由插入、拔出,在该芯子被插入所述容器主体内的状态下,在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芯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用于生成冰的制冰区域,制冰区域作为根据对容器主体的握持产生的变形而使生成在该制冰区域内的冰破碎的区域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4.14 JP 2017-0804561.一种制冰用容器,由容器主体和芯子构成,其中,所述容器主体在上部形成有开口部,且具有通过握持能够变形的柔软性,所述芯子构成为能够介由所述开口部相对于该容器主体内自由插入、拔出,在该芯子被插入所述容器主体内的状态下,在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芯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用于生成冰的制冰区域,制冰区域作为根据对容器主体的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利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吉川国工业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