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充电电池的充电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354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4:59
一种带充电电池的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包括面壳和底壳,在底壳上安装有可充电电池;在所述可充电电池的上面设置有正、负极连接线,在所述横板上设置有供两根正、负极连接线穿过的连接孔;所述充电PCB板上设置有连接所述正、负极连接线的充放电电板。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电池的充电座,可以使得用户在没有充电线的情况下直接对手表进行充电,可以对付各种电压与国内不同或者无充电线的恶劣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充电电池的充电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座,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可穿戴的移动终端充电座。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CN2016210612634中,具有一款与智能手表相配合的充电座,通过该充电座,一是可以使得在制造移动终端时,不需要单独设置充电口(整个后盖的内外壳就是充电的正负极连接端),可以使得智能终端的防水防尘级别增大。二是充电器设置有安全电路,防止完全事件的发生。三是使用方便,与无线充电方式一样,只需要将智能终端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无需精准对位,充电发热量小,安全可靠。但是,对于出差旅行的用户来说,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电源接头可用,或者由于在外国电压标准不一致,此时,就无法对智能手表新型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带电池的充电座,用户可以在充电的同时或者在手表充满电之后对充电器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当无可用接头的时候,将手表放在充电座上,即可利用充电座中的电池对手表进行充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充电电池的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PCB板、壳体、可充电电池;所述充电PCB板连接USB母座,可以通过USB连接线连接到电源;所述PCB板设置在壳体中;所述可充电电池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可充电电池上设置有可插入式的连接头,正、负极连接线通过所述可插入式的连接头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充放电电板,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正、负极连接线穿过的穿孔,所述正、负极连接线通过所述穿孔连接所述充放电电板。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包括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与底壳配合形成封闭空间;充电PCB板安装在所述封闭空间中,所述充电PCB板一端设置有USB母座,所述面壳上设置有一容置所述USB母座的通孔一,所述通孔一的形状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所述充电PCB板上设置有正极顶针和负极弹片;所述面壳上设置有穿过面壳且可与所述负极弹片接触的负极连接件;所述顶针穿过所述面壳中心的通孔二,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机芯主板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连接件穿过所述面壳,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机芯主板负极连接;所述面壳包括左、右侧壳、顶壳和前、后侧壳,所述通孔一开设在左、右侧壳的其中一个侧壳上,所述左、右侧壳都为圆弧面形状,左、右侧壳的圆弧面的圆心均在所述通孔二的圆心轴上,所述前、后侧壳相平行,所述前、后侧壳以及左、右侧壳均与所述顶壳连接且垂直,所述前、后侧壳均与所述左侧壳和所述右侧壳相连接;所述前、后侧壳的高度小于所述左、右侧壳的高度,当将所述面壳放置于台面时,所述左、右侧壳的底部接触台面;且从前往后看,所述左、右侧壳、前侧壳和台面之间在所述前侧壳的平面上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第一孔;从后往前看,所述左、右侧壳、后侧壳和台面之间在所述后侧壳的平面上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大小相同,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相对;所述底壳从左到右包括第一割圆板、第一立板、横板、第二立板和第二割圆板,所述第一割圆板的割线与所述第一立板的长度相等,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板的下部,所述第一割圆板与所述第一立板垂直,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横板垂直,所述第一割圆板与所述横板平行,所述第一立板的高度等于上述前、后侧壳与所述左、右侧壳的高度差,所述横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板的上端,所述横板和所述第一立板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横板为长方形板,所述横板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立板的长度,所述横板的宽度等于所述所述前、后侧壳的长度;所述第二立板和第二割圆板与所述第一割圆板和第一立板安装在所述横板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割圆板和第一立板轴对称,轴对称的对称轴为所述横板的与所述横板的长边平行的对称轴;所述第一割圆板和第二割圆板的圆弧与所述左、右侧壳的圆弧面弧度相同,使得所述顶盖和所述底壳配合形成所述的封闭空间;所述可充电电池容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的容置空间中,所述可充电电池的底面高于所述左、右侧壳的底部;在所述可充电电池的上面设置有正、负极连接线,在所述横板上设置有供两根正、负极连接线穿过的所述穿孔。通过本技术的带电池的充电座,可以使得用户在没有充电线的情况下直接对手表进行充电,可以对付各种电压与国内不同或者无充电线的恶劣情况。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带电池的充电座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带电池的充电座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带电池的充电座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技术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技术的各方面变得模糊。一种带电池的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包括面壳1和底壳2,所述面壳1与底壳2配合形成封闭空间;所述充电PCB板3安装在所述封闭空间中,所述PCB板一端设置有USB母座,所述面壳1上设置有一容置所述USB母座的通孔一5,所述通孔5的形状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所述充电PCB板上设置有正极顶针6和负极弹片7;正极顶针6设置在所述充电PCB板3中部,所述PCB板3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设置有负极弹片7;所述面壳1上设置有穿过面壳1且可与所述负极弹片7接触的负极连接件8;所述顶针穿过所述面壳1中心的通孔二11,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机芯主板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连接件穿过所述面壳1,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机芯主板负极连接;所述机芯主板连接所述移动终端的电池。所述负极连接件8为圆环形,穿过所述顶盖,所述圆环形的负极连接件8整个上环面凸出于所述顶盖的凹陷面9,整个下环面也向下凸出于所述顶盖的底面,在所述顶盖的底面,设置有若干抱爪10,所述若干抱爪10将所述负极连接件固定于所述顶盖;所述负极弹片7连接所述负极连接件8。所述负极连接件为圆环形的不锈钢圈。所述正极顶针为弹性顶针,所述负极弹片为弹性片。所述面壳1包括左侧壳101、右侧壳102、顶壳103和前侧壳、后侧壳,所述通孔5开设在左、右侧壳的其中一个侧壳上,所述左、右侧壳都为圆弧面形状,左、右侧壳的圆弧面的圆心均在所述通孔二11的圆心轴上,所述前、后侧壳相平行,所述前、后侧壳以及左、右侧壳均与所述顶壳连接且垂直,所述前、后侧壳均与所述左侧壳和所述右侧壳相连接;所述前、后侧壳的高度小于所述左、右侧壳的高度,当将所述面壳1放置于台面时,所述左、右侧壳的底部接触台面。从前往后看,所述左、右侧壳、前侧壳和台面之间在所述前侧壳的平面上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第一孔;从后往前看,所述左、右侧壳、后侧壳和台面之间在所述后侧壳的平面上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充电电池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PCB板、壳体、可充电电池;所述充电PCB板连接USB母座,可以通过USB连接线连接到电源;所述PCB板设置在壳体中;所述可充电电池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可充电电池上设置有可插入式的连接头,正、负极连接线通过所述可插入式的连接头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充放电电板,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正、负极连接线穿过的穿孔,所述正、负极连接线通过所述穿孔连接所述充放电电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充电电池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PCB板、壳体、可充电电池;所述充电PCB板连接USB母座,可以通过USB连接线连接到电源;所述PCB板设置在壳体中;所述可充电电池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可充电电池上设置有可插入式的连接头,正、负极连接线通过所述可插入式的连接头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充放电电板,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正、负极连接线穿过的穿孔,所述正、负极连接线通过所述穿孔连接所述充放电电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充电电池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与底壳配合形成封闭空间;充电PCB板安装在所述封闭空间中,所述充电PCB板一端设置有USB母座,所述面壳上设置有一容置所述USB母座的通孔一,所述通孔一的形状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所述充电PCB板上设置有正极顶针和负极弹片;所述面壳上设置有穿过面壳且可与所述负极弹片接触的负极连接件;所述顶针穿过所述面壳中心的通孔二,可与移动终端的机芯主板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连接件穿过所述面壳,可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机芯主板负极连接;所述面壳包括左、右侧壳、顶壳和前、后侧壳,所述通孔一开设在左、右侧壳的其中一个侧壳上,所述左、右侧壳都为圆弧面形状,左、右侧壳的圆弧面的圆心均在所述通孔二的圆心轴上,所述前、后侧壳相平行,所述前、后侧壳以及左、右侧壳均与所述顶壳连接且垂直,所述前、后侧壳均与所述左侧壳和所述右侧壳相连接;所述前、后侧壳的高度小于所述左、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才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乐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