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2880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2:45
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属于燃气轮机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在离心力作用下螺栓和轮盘孔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螺栓依次穿过前端轴、涡轮盘和中间盘的内孔,两端安装锁紧螺母和自锁螺母;螺栓为变截面螺栓,在其颈部上设置有两个凸台;锁紧螺母连接在螺栓端部,自锁螺母连接在锥形面端部。通过控制螺栓与涡轮盘、前端轴、中间盘内孔的间隙,保证合理的接触状态;通过控制凸台与涡轮盘孔之间的间隙,使得在旋转离心力作用下凸台与涡轮盘孔之间产生均匀的接触,接触位置在涡轮盘孔端部;在工作转速范围内,凸台与中间盘内孔和前端轴内孔不接触,颈部与涡轮盘孔之间不产生接触,有效降低接触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涡轮轮盘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属于燃气轮机

技术介绍
螺栓连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转子中的连接结构,螺栓和轮盘孔之间一般采用间隙配合,但是在离心力作用下螺栓和轮盘孔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引起疲劳损伤,造成转子系统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专利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在离心力作用下螺栓和轮盘孔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的问题,进而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凸台和颈部位置,改变螺栓与轮盘孔的接触位置,有效地降低了螺栓和轮盘孔之间的接触应力,通过螺栓端部的锥形面结构,精确定位螺栓拧入螺母深度。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方案一: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包括前端轴(1)、涡轮盘(2)、中间盘(3)、锁紧螺母(4)、螺栓(5)和自锁螺母(6);所述螺栓(5)依次穿过前端轴(1)、涡轮盘(2)和中间盘(3)的内孔,螺栓(5)的两端安装有锁紧螺母(4)和自锁螺母(6);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5)为变截面螺栓,所述变截面螺栓由左至右依次包括螺栓端部、颈部(52)和锥形面端部(53),在颈部(52)上设置有两个凸台(51),螺栓端部加工有内六角孔(54);锁紧螺母(4)连接在螺栓端部,自锁螺母(6)连接在锥形面端部(53),凸台(51)的直径为60mm,凸台(51)与涡轮盘(2)内孔之间的间隙在0.15mm~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包括前端轴(1)、涡轮盘(2)、中间盘(3)、锁紧螺母(4)、螺栓(5)和自锁螺母(6);所述螺栓(5)依次穿过前端轴(1)、涡轮盘(2)和中间盘(3)的内孔,螺栓(5)的两端安装有锁紧螺母(4)和自锁螺母(6);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5)为变截面螺栓,所述变截面螺栓由左至右依次包括螺栓端部、颈部(52)和锥形面端部(53),在颈部(52)上设置有两个凸台(51),螺栓端部加工有内六角孔(54);锁紧螺母(4)连接在螺栓端部,自锁螺母(6)连接在锥形面端部(53),凸台(51)的直径为60mm,凸台(51)与涡轮盘(2)内孔之间的间隙在0.15mm~0.3mm之间,颈部(52)与涡轮盘(2)内孔之间的间隙在0.9mm~1.5mm之间,凸台(51)与前端轴(1)内孔以及中间盘(3)内孔之间的间隙在0.9mm~1.5mm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51)与颈部(52)之间圆弧过渡,所述圆弧的半径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立权冯永志丁继伟孟凡刚李岩于宁姜东坡王辉赵俊明郭祖光张秋鸿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