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2795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吊顶结构,包括吊顶支承架、吊顶面板以及用于将所述吊顶面板安装于所述吊顶支承架上的连接件;所述吊顶支承架包括底支承板、吊杆以及顶支承板,所述吊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支承板、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吊顶面板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顶面、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所述底面的截面轮廓形状呈波浪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面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吊顶结构,有效提高了吊顶支承架的抗冲击力能力,使得建筑物的造型具有时代感以及空间造型感,满足了现代建筑物对造型的时代感以及个性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顶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装饰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吊顶结构。
技术介绍
吊顶又称顶棚,天花板,在装饰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传统的吊顶结构通常呈平面状,难以做出比较灵活的造型,美观性较差,无法满足现在建筑物对造型的时代感以及个性化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波浪形的吊顶结构,其能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艺术形象,使得建筑物的造型越来越有时代感以及空间造型感,然而其抗冲击力能力差,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吊顶结构存在抗冲击力能力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吊顶结构,包括吊顶支承架、吊顶面板以及用于将所述吊顶面板安装于所述吊顶支承架上的连接件;所述吊顶支承架包括底支承板、吊杆以及用于安装在墙体上的顶支承板,所述吊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支承板、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吊顶面板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顶面、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各所述侧面分别与所述底面、所述顶面连接,所述底面到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顶面到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底面的截面轮廓形状呈波浪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面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面包括多个波峰以及多个波谷,相邻两个波峰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波谷,相邻两个所述波峰之间的距离为5000mm-6000mm,所述波峰到所述顶面之间的距离为300mm-400mm,所述波谷到所述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20mm,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距离为11300mm-20000mm。进一步地,所述侧面的高度为42mm-379mm。进一步地,所述吊杆的高度为300mm-400mm。进一步地,所述吊顶结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与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底支承板上设置有第一锁紧孔,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一锁紧孔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锁紧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第二锁紧孔连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的截面形状呈L形。进一步地,所述吊顶面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吊顶面板间隔设置,各所述吊顶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吊杆,相邻两个所述吊顶面板之间的距离为450mm-500mm。进一步地,所述吊顶面板为铝材件。进一步地,所述吊杆为钢通。进一步地,所述吊杆的外表面包覆有氟碳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吊顶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吊顶结构,利用吊杆的一端与顶支承板连接,吊杆的另一端与底支承板连接,且通过设置连接件,利用第一连接板与底支承板连接,第二连接板与吊顶面板的侧面连接,从而实现了将吊顶面板固定于底支承板上的目的,且有效提高了吊顶支承架的抗冲击力能力,另外,吊顶面板的底面的截面轮廓形状呈波浪状,其能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艺术形象,使得建筑物的造型具有时代感以及空间造型感,满足了现代建筑物对造型的时代感以及个性化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2为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另一角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吊顶面板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吊顶面板的俯视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吊顶支承架;11-底支承板;12-吊杆;13-顶支承板;20-吊顶面板;21-底面;211-波峰;212-波谷;22-顶面;23-侧面;30-连接件;31-第一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40-墙体;50-第一紧固件;60-第二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吊顶结构进行说明。吊顶结构包括吊顶支承架10、吊顶面板20以及用于将吊顶面板20安装于吊顶支承架10上的连接件30。吊顶支承架10包括底支承板11、吊杆12以及顶支承板13,顶支承板13用于安装在墙体40上。吊杆12的两端分别与顶支承板13、底支承板11连接。吊顶面板20包括底面21、与底面21相对的顶面22、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23,各侧面23分别与底面21、顶面22连接。底面21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顶面22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底面21的截面轮廓形状呈波浪状,连接件30包括第一连接板31以及与第一连接板31连接的第二连接板32,第一连接板31与底支承板11连接,第二连接板32与侧面23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吊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吊顶支承架10包括底支承板11、吊杆12以及顶支承板13,利用吊杆12的一端与顶支承板13连接,吊杆12的另一端与底支承板11连接,且通过设置连接件30,利用第一连接板31与底支承板11连接,第二连接板32与侧面23连接,从而实现了将吊顶面板20固定于底支承板11上的目的,且有效提高了吊顶支承架10的抗冲击力能力,另外,吊顶面板20的底面21的截面轮廓形状呈波浪状,其能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艺术形象,使得建筑物的造型具有时代感以及空间造型感,满足了现代建筑物对造型的时代感以及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7,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吊顶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面21包括多个波峰211以及多个波谷212,相邻两个波峰211之间连接有一个波谷212,相邻两个波峰211之间的距离L1为5000mm-6000mm,例如L1可以为5000mm、5500mm或者60000mm等。波峰211到顶面22之间的距离L2为300mm-400mm,例如L2可以为300mm、350mm或者400mm等。波谷212到顶面22之间的距离L3为10mm-2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顶支承架、吊顶面板以及用于将所述吊顶面板安装于所述吊顶支承架上的连接件;所述吊顶支承架包括底支承板、吊杆以及用于安装在墙体上的顶支承板,所述吊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支承板、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吊顶面板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顶面、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各所述侧面分别与所述底面、所述顶面连接,所述底面到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顶面到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底面的截面轮廓形状呈波浪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顶支承架、吊顶面板以及用于将所述吊顶面板安装于所述吊顶支承架上的连接件;所述吊顶支承架包括底支承板、吊杆以及用于安装在墙体上的顶支承板,所述吊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支承板、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吊顶面板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顶面、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各所述侧面分别与所述底面、所述顶面连接,所述底面到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顶面到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底面的截面轮廓形状呈波浪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底支承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面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包括多个波峰以及多个波谷,相邻两个波峰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波谷,相邻两个所述波峰之间的距离为5000mm-6000mm,所述波峰到所述顶面之间的距离为300mm-400mm,所述波谷到所述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20mm,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距离为11300mm-20000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的高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贵鹏刘易李元庆王勇刘宇航孙和文王超沈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广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