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1036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8 2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造林地选择,选择阳坡或半阳坡,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S2:造林苗木要求,造林苗木苗龄1a和2a均可;S3:混交树种,与檫木进行混交造林的树种包括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针叶树种以及落叶阔叶树种;S4:混交模式,混交模式包括行状混交和株间混交;S5:造林密度,造林密度不大于833株/公顷,在林分年龄达到15年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S6:抚育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从檫木材用林造林地选择、苗木要求、混交树种、造林密度以及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檫木材用林造林模式,更好的满足社会最特用材需求,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供求矛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造林
,尤其涉及一种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
技术介绍
檫木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13个省(自治区)(23°-32°N,102°-122°E),是传统的速生阔叶用材树种。檫木材质优良、密度适中,不翘不裂,易加工,耐腐,耐水湿,可用于造船、建筑、工艺品雕刻和装饰板材。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大规模营造檫木材用人工纯林,但由于造林模式不成熟,“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问题相当普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除了传统的利用方式,在花纹、颜色甚至气味等方面的特质也逐步成为木材选择的标准。檫木花纹美观,质地细腻,心材呈黄色或红色,木材干燥后会有持久的清香味,已逐渐成为红木类木材的替代品。本申请从檫木材用林造林地选择、苗木要求、混交树种、造林密度以及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檫木材用林造林模式,旨在满足社会最特用材需求,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供求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满足社会最特用材需求,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供求矛盾,提出一种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为: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造林地选择,选择阳坡或半阳坡,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pH4.5-6.5),避免干旱瘠薄或者排水不畅的水湿水涝地;S2:造林苗木要求,造林苗木苗龄1a和2a均可;采用裸根苗造林,造林前必需保持根系完整,并在苗木出圃后及时用黄土打浆;应在11月份苗木自然落叶后起苗造林;S3:混交树种,与檫木进行混交造林的树种包括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针叶树种以及落叶阔叶树种;S4:混交模式,混交模式包括行状混交和株间混交;S5:造林密度,造林密度不大于833株/公顷,在林分年龄达到15年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不应大于500株/公顷,无需间伐,林分采伐年龄应在25年左右;S6:抚育管理,光照合适,防止树干纯林灼伤,造林后应及时对檫木周围杂灌进行清理,清理范围以不遮蔽树冠为宜,在人工林皆伐迹地进行造林,如是炼山后造林,需要在造林后第二年补充适量磷肥;因树冠郁闭发生死亡的枝条,需要尽早清理,避免雨水渗入,发生木材腐烂。进一步的,所述S1中造林迹地可为杉木皆法或次生阔叶林火烧迹地。进一步的,所述S2造林苗木苗龄为1a或2a,檫木幼苗主根系明显,侧根数量少,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尽量使用容器苗。进一步的,所述常绿针叶树种包括杉木、马尾松和柳杉。进一步的,所述常绿阔叶树种包括苦槠、毛竹、甜槠、木荷、红楠、杜英和香樟。进一步的,所述落叶阔叶树种包括枫香、糙叶树、响叶杨和亮叶桦。进一步的,所述在即将发生自疏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从檫木材用林造林地选择、苗木要求、混交树种、造林密度以及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檫木材用林造林模式,更好的满足社会最特用材需求,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供求矛盾。本专利技术采用容器苗,进而保证造林成活率,11月份苗木自然落叶后起苗造林,避免叶片水分蒸发导致苗木死亡。营造檫木混交林可以避免种内竞争,并可利用种间互利作用促进檫木生长,通过行状混交和株间混交,混交是比较稳定的高产类型,不同混交比例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所变化,杉檫列间比杉木列间土壤变得疏松、湿润、较肥沃,檫木为阳性树种,充足的光照是保证其生长的关键,但也容易引起树干纯林灼伤。说明书附图图1是行状混交图。图2是株间混交图。其中:檫木为,混交树种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2所示,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造林地选择,选择阳坡或半阳坡,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pH4.5-6.5),避免干旱瘠薄或者排水不畅的水湿水涝地;S2:造林苗木要求,造林苗木苗龄1a和2a均可;采用裸根苗造林,造林前必需保持根系完整,并在苗木出圃后及时用黄土打浆;应在11月份苗木自然落叶后起苗造林;S3:混交树种,与檫木进行混交造林的树种包括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针叶树种以及落叶阔叶树种;S4:混交模式,混交模式包括行状混交和株间混交,如图1和2所示,S5:造林密度,造林密度不大于833株/公顷,在林分年龄达到15年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不应大于500株/公顷,无需间伐,林分采伐年龄应在25年左右;S6:抚育管理,光照合适,防止树干纯林灼伤,造林后应及时对檫木周围杂灌进行清理,清理范围以不遮蔽树冠为宜,在人工林皆伐迹地进行造林,如是炼山后造林,需要在造林后第二年补充适量磷肥;因树冠郁闭发生死亡的枝条,需要尽早清理,避免雨水渗入,发生木材腐烂。所述S1中造林迹地可为杉木皆法或次生阔叶林火烧迹地。所述S2造林苗木苗龄为1a或2a,檫木幼苗主根系明显,侧根数量少,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尽量使用容器苗。所述常绿针叶树种包括杉木、马尾松和柳杉。所述常绿阔叶树种包括苦槠、毛竹、甜槠、木荷、红楠、杜英和香樟。所述落叶阔叶树种包括枫香、糙叶树、响叶杨和亮叶桦。所述在即将发生自疏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实施例:1造林地选择:选择阳坡或半阳坡,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pH4.5-6.5),尽量避免干旱瘠薄或者排水不畅的水湿水涝地;造林迹地可为杉木皆法或次生阔叶林火烧迹地。2造林苗木要求:造林苗木苗龄1a和2a均可;檫木幼苗主根系明显,侧根数量少,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尽量使用容器苗;采用裸根苗造林,造林前必需保持根系完整,并在苗木出圃后及时用黄土打浆;为避免叶片水分蒸发导致苗木死亡,应在11月份苗木自然落叶后起苗造林。3混交树种:营造檫木混交林可以避免种内竞争,并可利用种间互利作用促进檫木生长。可与檫木进行混交造林的树种:杉木、马尾松和柳杉等常绿针叶树种;苦槠、毛竹、甜槠、木荷、红楠、杜英和香樟等常绿阔叶树种;枫香、糙叶树、响叶杨和亮叶桦等落叶阔叶树种。4混交模式:行状混交和株间混交均可。图1所示,行状混交为檫木1行,混交树种2行;如图2所示,株间混交为檫木和混交树种交替种植。5造林密度:培育中小径材,造林密度不大于833株/公顷,在林分年龄达到15年左右(或即将发生自疏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不应大于500株/公顷,无需间伐,林分采伐年龄应在25年左右。6抚育管理:檫木为阳性树种,充足的光照是保证其生长的关键,但也容易引起树干纯林灼伤。造林后应及时对檫木周围杂灌进行清理,清理范围以不遮蔽树冠为宜,但不能将林下杂灌全部清除,防止树干灼伤。在人工林皆伐迹地进行造林,如是炼山后造林,需要在造林后第二年补充适量磷肥。因树冠郁闭发生死亡的枝条,需要尽早清理,避免雨水渗入,发生木材腐烂。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造林地选择,选择阳坡或半阳坡,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pH4.5‑6.5),避免干旱瘠薄或者排水不畅的水湿水涝地;S2:造林苗木要求,造林苗木苗龄1a和2a均可;采用裸根苗造林,造林前必需保持根系完整,并在苗木出圃后及时用黄土打浆;应在11月份苗木自然落叶后起苗造林;S3:混交树种,与檫木进行混交造林的树种包括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针叶树种以及落叶阔叶树种;S4:混交模式,混交模式包括行状混交和株间混交;S5:造林密度,造林密度不大于833株/公顷,在林分年龄达到15年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不应大于500株/公顷,无需间伐,林分采伐年龄应在25年左右;S6:抚育管理,光照合适,防止树干纯林灼伤,造林后应及时对檫木周围杂灌进行清理,清理范围以不遮蔽树冠为宜,在人工林皆伐迹地进行造林,如是炼山后造林,需要在造林后第二年补充适量磷肥;因树冠郁闭发生死亡的枝条,需要尽早清理,避免雨水渗入,发生木材腐烂。

【技术特征摘要】
1.檫木材用林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造林地选择,选择阳坡或半阳坡,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pH4.5-6.5),避免干旱瘠薄或者排水不畅的水湿水涝地;S2:造林苗木要求,造林苗木苗龄1a和2a均可;采用裸根苗造林,造林前必需保持根系完整,并在苗木出圃后及时用黄土打浆;应在11月份苗木自然落叶后起苗造林;S3:混交树种,与檫木进行混交造林的树种包括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针叶树种以及落叶阔叶树种;S4:混交模式,混交模式包括行状混交和株间混交;S5:造林密度,造林密度不大于833株/公顷,在林分年龄达到15年时进行采伐,可获得最大出材量;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不应大于500株/公顷,无需间伐,林分采伐年龄应在25年左右;S6:抚育管理,光照合适,防止树干纯林灼伤,造林后应及时对檫木周围杂灌进行清理,清理范围以不遮蔽树冠为宜,在人工林皆伐迹地进行造林,如是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洪刚姜景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