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建筑能耗的运行方法及一体化建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节能
,尤其是涉及一种实现建筑超低能耗目标的于降低建筑能耗的运行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能源系统及建筑一体化系统。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实际上是最大的非可再生能源使用者之一,占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这一比例在人口更为密集且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更高,因此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墙体是影响建筑负荷的主要因素,夏季建筑冷负荷主要来自于南墙、东墙、西墙、屋面等的太阳得热、冬季建筑热负荷主要来自北墙环境冷量渗透,而降低建筑负荷的主要措施就是使用保温材料。虽然保温材料已成熟应用数十年之久,但保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占用了大量建筑空间、使用寿命低于建筑寿命、具有火灾安全隐患等。随着能源紧张趋势的加剧,低品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当前,跨季节蓄能技术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建筑供热和制冷解决方案之一,较好的克服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和供需侧不匹配性,由此在建筑节能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然而,跨季节蓄能技术本身也存在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建筑能耗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安装于建筑的南侧的围护结构内、西侧的围护结构内、东侧的围护结构内和屋面的至少一处,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安装于建筑的北侧围护结构内,该方法包括集热隔热模式和集冷保温模式;在集热隔热模式下,当25℃≤室外综合温度≤35℃时,所述蓄能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换热,将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带走并蓄存至所述蓄能系统中;当室外综合温度大于35℃时,所述蓄能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换热,将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带走并蓄存至所述蓄能系统中;在集冷保温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建筑能耗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安装于建筑的南侧的围护结构内、西侧的围护结构内、东侧的围护结构内和屋面的至少一处,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安装于建筑的北侧围护结构内,该方法包括集热隔热模式和集冷保温模式;在集热隔热模式下,当25℃≤室外综合温度≤35℃时,所述蓄能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换热,将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带走并蓄存至所述蓄能系统中;当室外综合温度大于35℃时,所述蓄能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换热,将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带走并蓄存至所述蓄能系统中;在集冷保温模式下,当5℃≤室外综合温度≤15℃时,所述蓄能系统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换热,将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冷量带走并蓄存于所述蓄能系统中;当室外综合温度低于5℃时,所述蓄能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换热,将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的冷量带走并蓄存至所述蓄能系统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补冷模式和补热模式,在所述补冷模式下,当蓄能介质温度高于25℃时,所述蓄能系统与补热/补冷装置换热,将所述补热/补冷装置中的冷量蓄存至所述蓄能系统中;在所述补热模式下,当蓄能介质温度低于20℃时,所述蓄能系统与所述补热/补冷装置换热,将补热/补冷装置中热量蓄存至所述蓄能系统中。3.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运行方法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系统、第一换热系统、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安装于建筑的南侧的围护结构内、西侧的围护结构内、东侧的围护结构内和屋面的至少一处,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安装于建筑的北侧围护结构内,所述蓄能系统为地埋式蓄能结构;所述蓄能系统通过水泵分别为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进行流体输送,实现冷量或热量的交换和蓄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热/补冷装置,所述补热/补冷装置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蓄能系统进行流体输送,实现冷量或热量的补充蓄存。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所述检测系统包括太阳辐照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蓄能介质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检测系统的检测数据控制集热隔热模式和集冷保温模式的实现,所述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太阳照度、室外温度和蓄能介质温度。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流体换热管路,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流体换热管路,所述蓄能系统包括地埋换热装置、回流管路和出流管路;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