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8812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5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属于微流控技术领域。该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包括多头蛇形弯管、螺旋盘管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螺旋盘管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多头蛇形弯管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入口,每个螺旋盘管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内部,且螺旋盘管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顶部以及螺旋盘管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成本低,效率高,可以进行多个模块组合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属于微流控

技术介绍
微流控技术是指在微观尺寸下控制流体的技术,最早出现于1975年,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药物输送等领域。除了有机合成,微反应器和化学分析外,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流控芯片的基本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是多种单元技术在微小可控平台上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可以将液滴合并,分裂与排序。近年来,不断发生海上原油泄漏事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死亡,甚至由此引发爆炸,导致人员伤亡。还有许多石油在开采时遇到大量水混合的情况,难开采,难利用。本专利技术装置在于解决两相不相溶物质混合难分离的问题,采用一种特殊的微流控芯片,基于离心作用与液滴相界面压力所产出的毛细阻力,有效地将连续相从乳液中去除,从而调整液滴体积比例和速度,实现两相流体的有效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本专利技术有成本低,效率高,可以进行多个模块组合的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水平放置,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等于一个离散相液滴4直径。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直管段的长度a大于多头蛇形弯管1弯头直径b。所述螺旋盘管2管道直径等于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螺旋盘管2为上大下小螺旋状或者上下尺寸相同的螺旋状,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圆孔3直径小于离散相液滴4直径。所述螺旋盘管2为若干个,若干个螺旋盘管2为串联连接或者并联连接。若干个螺旋盘管2串联连接时,多头蛇形弯管1出口连接第一个螺旋盘管2入口,第一个螺旋盘管2出口连接第二个螺旋盘管2入口,依次类推串联连接。所述若干个螺旋盘管2并联时,多头蛇形弯管1出口设有若干条支路,支路分别与每个螺旋盘管2入口连接进行并联连接。该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用推进装置将乳浊液形式的两相不相溶物质注入多头蛇形弯管1入口处,多头蛇形弯管1中弯头的作用是使得团聚在一起的离散相液滴4在连续相5中分布均匀,经过多个弯头的作用,在进入螺旋盘管2之前离散相液滴4基本等距排列;进入螺旋盘管2中,由于离心作用和毛细作用,密度较大的离散相液滴4受到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而靠近内侧管壁(如图4中的圆形物和图5所示),质轻的连续相5靠近外侧管壁,外侧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圆孔3,连续相5因离心作用从圆孔3中甩出,被外部的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承接收集。离散相液滴4靠近内侧不容易被甩出,另一方面,由于外侧的圆孔3孔径小于离散相液滴4直径,离散相液滴4通过圆孔3需要克服较大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毛细作用。最终,大部分较轻的连续相5从螺旋盘管2中分离出去,达到较高纯度,而较重的离散相液滴4及少部分连续相5富集在螺旋盘管2的出口处,可进入下一级进一步处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装置结合离心作用、毛细作用和微流控技术对流体进行操纵,使得两相不相溶物质分离得比较彻底。2、本专利技术装置耗时短,耗材少,成本低且效率高。3、本专利技术装置并不局限于分离油水,只要是两相不相容的液体均可分离,往后甚至可以分离三相不相溶物质等,也可用于分析细胞分离,化学制药等领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俯视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蛇形弯管的工作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螺旋盘管立体结构示意图A;图4是本专利技术螺旋盘管平面工作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螺旋盘管中离散相液滴的受力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螺旋盘管串联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螺旋盘管并联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螺旋盘管立体结构示意图B。图中:1-多头蛇形弯管,2-螺旋盘管,3-圆孔,4-离散相液滴,5-连续相,6-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7-承接圆筒通气孔,8-承接圆筒集液口,a-多头蛇形弯管直管段的长度,b-多头蛇形弯管弯头直径,F1是液滴受到的推力,F2是液滴受到的阻力,F3是液滴受到的向心力,F4是液滴受到的离心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4所示,该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其中多头蛇形弯管1水平放置,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等于一个离散相液滴4直径;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直管段的长度a为20~40mm,多头蛇形弯管1弯头直径b为1~2mm;所述螺旋盘管2管道直径等于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螺旋盘管2为上大下小螺旋状,共有15环,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圆孔3直径为孔径为0.5~1.5mm小于离散相液滴4直径。实施例2如图1至4以及6所示,该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其中多头蛇形弯管1水平放置,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等于一个离散相液滴4直径;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直管段的长度a为20~40mm,多头蛇形弯管1弯头直径b为1~2mm;所述螺旋盘管2管道直径等于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螺旋盘管2为上大下小螺旋状,共有15环,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圆孔3直径为孔径为0.5~1.5mm小于离散相液滴4直径;上述螺旋盘管2为3个,若干个螺旋盘管2为串联连接,多头蛇形弯管1出口连接第一个螺旋盘管2入口,第一个螺旋盘管2出口连接第二个螺旋盘管2入口,依次类推串联连接。实施例3如图1至4以及7所示,该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水平放置,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等于一个离散相液滴(4)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直管段的长度a大于多头蛇形弯管(1)弯头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永清唐丽莎刘荣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