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8812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5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属于微流控技术领域。该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包括多头蛇形弯管、螺旋盘管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螺旋盘管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多头蛇形弯管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入口,每个螺旋盘管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内部,且螺旋盘管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顶部以及螺旋盘管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成本低,效率高,可以进行多个模块组合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属于微流控

技术介绍
微流控技术是指在微观尺寸下控制流体的技术,最早出现于1975年,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药物输送等领域。除了有机合成,微反应器和化学分析外,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流控芯片的基本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是多种单元技术在微小可控平台上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可以将液滴合并,分裂与排序。近年来,不断发生海上原油泄漏事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死亡,甚至由此引发爆炸,导致人员伤亡。还有许多石油在开采时遇到大量水混合的情况,难开采,难利用。本专利技术装置在于解决两相不相溶物质混合难分离的问题,采用一种特殊的微流控芯片,基于离心作用与液滴相界面压力所产出的毛细阻力,有效地将连续相从乳液中去除,从而调整液滴体积比例和速度,实现两相流体的有效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本专利技术有成本低,效率高,可以进行多个模块组合的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头蛇形弯管(1)、螺旋盘管(2)和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螺旋盘管(2)外侧表面均均匀设有若干圆孔(3),多头蛇形弯管(1)一端连接推进装置,另一端连接螺旋盘管(2)入口,每个螺旋盘管(2)置于一个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内部,且螺旋盘管(2)入口顶部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以及螺旋盘管(2)出口穿过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顶部设有承接圆筒通气孔(7),螺旋盘管外的承接圆筒(6)底部一侧设有承接圆筒集液口(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水平放置,多头蛇形弯管(1)管道直径等于一个离散相液滴(4)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离心与毛细作用的两相分离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头蛇形弯管(1)直管段的长度a大于多头蛇形弯管(1)弯头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永清唐丽莎刘荣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