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5795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土壤改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包括下述步骤:1)预处理土壤100份,筛拣杂物后,加入秸秆10‑20份、生物质碳12‑16份、以及强碱;2)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将步骤2)中的土壤密封堆存2‑7天,堆存养护期间保持土壤20%‑70%的含水率;4)向步骤3)得到的土壤中加入强氧化剂次氯酸钠并充分搅拌均匀;5)加入强酸溶液;6)将步骤5)充分搅拌处理的土壤密封堆存,保持20%‑70%的含水率养护1‑3天。本申请提出联合化学氧化的处理工艺,加入的秸秆经后续步骤氧化后能够提高土壤的疏松度,比单纯直接采用化学氧化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更加稳定彻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改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工业技术、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因素,大量污染严重的老旧企业被迫关停,其中不乏数量众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一些污染企业逐渐由郊区进入城市腹地,面临着拆迁重任。这些已经关停的老旧企业和已经拆迁或将要拆迁的污染企业所在地需要再次开发利用以满足城市化发展刚需,但这些地区(国外通常称之为棕地)往往已经被高度污染,亟需进行场地修复。其中就包括各种类型的农药厂场地,有机磷作为高效有机农药,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敌敌畏、敌百虫、乐果、杀螟松、甲拌磷、对硫磷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有机磷农药产品,其生产过程需要外排大量内含有机磷农药和反应中间体的有机废水,然而当时绝大多数农药厂的废水处理设施并不健全,甚至根本没有,这些高浓度有机废水通常被直接排入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临挖坑池,经年累月,造成了附近大面积区域纵深达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土壤污染,同时伴随着大量恶臭气味弥散,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也给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但是我国整体上关于污染场地修复的法律、标准、技术等都尚处于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与已经颁布的“水十条”同样备受关注的“土十条”预计年内才能颁布,届时有关土壤修复的技术将更加引人注目。目前,多方资料和国外实际工程经验表明,有关土壤修复的成熟技术主要是热脱附技术和化学氧化还原技术。热脱附技术由于能耗高、二次污染严重等弊端而受到了广泛诟病,在部分地区受到了严格限制,甚至是明令禁止。而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是根据目标污染物的不同,选择有效氧化剂或还原剂对土壤中有机物进行降解的过程,主要应用的氧化剂包括芬顿、过硫酸盐、高锰酸盐、二氧化氯和次氯酸盐等,由于技术市场需求大,国内相关研究也非常之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预处理土壤100份,筛拣杂物后,加入秸秆10-20份、生物质碳12-16份、以及强碱性药剂并搅拌均匀使其最终pH值9-12;2)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5%-5%的水溶液,加入步骤1)土壤中并快速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ml/g计为3-20:50;3)将步骤2)中的土壤密封堆存2-7天,堆存养护期间保持土壤20%-70%的含水率;4)向步骤3)得到的土壤中加入强氧化剂次氯酸钠并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所述强氧化剂与土壤质量份比计为0.5-3:50;5)将强酸配置成水溶液加入到步骤4)土壤中,同时伴随快速搅拌,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ml/g计为3-15:100,使其最终的PH值为3-7;6)将步骤5)加入土壤改良剂充分搅拌处理的土壤密封堆存,保持20%-70%的含水率养护1-3天;所述的土壤改良剂为木醋液30~40份;腐植酸5~25份;海藻酸钠20~30份;氨肥15~20份;微量元素1~5份。所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HLB值大于8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平平加、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者任意组合。所述强酸为盐酸、硫酸、硝酸中的一种或者任意组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联合化学氧化的处理工艺,加入的秸秆经后续步骤氧化后能够提高土壤的疏松度,比单纯直接采用化学氧化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更加稳定彻底。改变加药方式,耦合强化药剂溶解放热与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效应,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异相迁移和反应参与,实现能量的综合利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分析:实施例1:1.一种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预处理土壤100份,筛拣杂物后,加入秸秆10-20份、生物质碳12-16份、以及强碱性药剂并搅拌均匀使其最终pH值9-12;2)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5%-5%的水溶液,加入步骤1)土壤中并快速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ml/g计为3-20:50;3)将步骤2)中的土壤密封堆存2-7天,堆存养护期间保持土壤20%-70%的含水率;4)向步骤3)得到的土壤中加入强氧化剂次氯酸钠并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所述强氧化剂与土壤质量份比计为0.5-3:50;5)将强酸配置成水溶液加入到步骤4)土壤中,同时伴随快速搅拌,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ml/g计为3-15:100,使其最终的PH值为3-7;6)将步骤5)加入土壤改良剂充分搅拌处理的土壤密封堆存,保持20%-70%的含水率养护1-3天;所述的土壤改良剂为木醋液30~40份;腐植酸5~25份;海藻酸钠20~30份;氨肥15~20份;微量元素1~5份。结果显示,处理后的土壤完全满足《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50-2007)中的A级标准。处理后土壤色泽恢复为黄褐色,浓烈的恶臭味消失。以上对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预处理土壤100份,筛拣杂物后,加入秸秆10‑20份、生物质碳12‑16份、以及强碱性药剂并搅拌均匀使其最终pH值9‑12;2)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5%‑5%的水溶液,加入步骤1)土壤中并快速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ml/g计为3‑20:50;3)将步骤2)中的土壤密封堆存2‑7天,堆存养护期间保持土壤20%‑70%的含水率;4)向步骤3)得到的土壤中加入强氧化剂次氯酸钠并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所述强氧化剂与土壤质量份比计为0.5‑3:50;5)将强酸配置成水溶液加入到步骤4)土壤中,同时伴随快速搅拌,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ml/g计为3‑15:100,使其最终的PH值为3‑7;6)将步骤5)加入土壤改良剂充分搅拌处理的土壤密封堆存,保持20%‑70%的含水率养护1‑3天;所述的土壤改良剂为木醋液30‑40份;腐植酸5‑25份;海藻酸钠20‑30份;氨肥15‑20份;微量元素1‑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表面活性剂在磷化土壤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预处理土壤100份,筛拣杂物后,加入秸秆10-20份、生物质碳12-16份、以及强碱性药剂并搅拌均匀使其最终pH值9-12;2)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5%-5%的水溶液,加入步骤1)土壤中并快速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ml/g计为3-20:50;3)将步骤2)中的土壤密封堆存2-7天,堆存养护期间保持土壤20%-70%的含水率;4)向步骤3)得到的土壤中加入强氧化剂次氯酸钠并充分搅拌均匀,加入量所述强氧化剂与土壤质量份比计为0.5-3:50;5)将强酸配置成水溶液加入到步骤4)土壤中,同时伴随快速搅拌,加入量与土壤之间的液固比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萍
申请(专利权)人:睢宁新威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