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54211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管系统,包括:一导管头部,其具有一内腔,一近端,一远端和一设置在所述远端底部的开口;以及一位于所述导管头部近端内腔的可转动内管,所述可转动内管具有一前端,所述前端设有圆弧形开口;其中,转动所述可转动内管可使其上的所述圆弧形开口与所述导管头部远端的底部的所述开口相通或不相通。还提供了基于上述导管系统的血管假腔快速精确低风险重回真腔的导管系统和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血管假腔快速精确低风险重回真腔的导管系统,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导丝重回真腔时操作困难、定位不精确、操作时间长以及易造成支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和内出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管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医用导管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假腔重回真腔的导管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慢性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因手术难度大,一直被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尚未攻克的技术堡垒。但随着人们对CTO病变认识的深入、技术经验的积累和特殊器械的出现,CTO病变PCI治疗的成功率已得以明显提高,而且PCI手术策略也趋于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方案。根据工作导丝的走行位置,当今CTO病变PCI方案包括2种策略,即“从真腔通过闭塞段斑块直接到达真腔”的导丝升级策略和血管夹层重回真腔策略(dissectionandre-entrytechniques,DART)。然后根据工作导丝通过CTO病变的方向,上述策略实际上又可细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途径。现有DART相关技术主要为正向途径导丝经假腔重回真腔技术,其分别包括如下技术:1)内膜下寻径重回真腔(subintimaltrackingandre-entry,STAR)技术,该技术是最早的一种DART技术(C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管头部,其具有一内腔,一近端,一远端和一设置在所述远端底部的开口;以及一位于所述导管头部近端内腔的可转动内管,所述可转动内管具有一前端,所述前端设有圆弧形开口;其中,转动所述可转动内管可使其上的所述圆弧形开口与所述导管头部远端的底部的所述开口相通或不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管头部,其具有一内腔,一近端,一远端和一设置在所述远端底部的开口;以及一位于所述导管头部近端内腔的可转动内管,所述可转动内管具有一前端,所述前端设有圆弧形开口;其中,转动所述可转动内管可使其上的所述圆弧形开口与所述导管头部远端的底部的所述开口相通或不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丝,所述导丝位于所述可转动内管的所述内腔;其中,取决于所述内管的圆弧形开口与所述导管头部的开口之间的相通或不相通,转动所述可转动内管使所述导丝分别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导向路径向下自所述开口穿出,或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导向路径向上进入所述导管头部远端内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头部的所述开口处设有一向下倾斜的第一斜肩,所述导丝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导向路径与所述第一斜肩碰撞后,向下自所述开口穿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头部自所述开口处呈弯曲状,所述导管头部的内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略向上抬起,所述第二部分则平行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略向上抬起约2-8°,所述第二部分则平行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肩与垂直方向约呈30-60°夹角。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导向路径与所述第一斜肩碰撞后,相对于水平面约以70°-90°角度自所述开口处穿出。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轴向方向,所述圆弧形开口切面的倾斜角度约为2-8°。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开口包括一远端,所述远端设有一倾斜的第二斜肩,导丝沿所述导向路径与所述第二斜肩碰撞后,向下自所述开口穿出。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肩与水平方向约呈15-45°夹角。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导向路径与所述第二斜肩碰撞后,所述导丝相对于水平面约以70°-90°角度自所述开口处穿出。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翼部,其呈流线型置于所述导管头部两对侧。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平行对称于所述导管头部两侧设置,且所述翼部自前向后逐渐变宽至逐渐变窄。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翼部由一条弧线向所述导管头部的两侧弯曲约75°而成。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动内管可在所述导管头部内腔进行360°旋转。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撑管,其与所述导管头部的近端连接。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血管假腔快速精确低风险重回真腔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为由内层、中间层和外层构成的三层结构,所述内层为网状结构,所述中间层为螺旋状结构。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TIP尖端,其与所述导管头部的近端连接。19.一种血管假腔重回真腔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一导管头部,所述导管头部具有一内腔,一近端,一远端,一设置底部的开口以及一向下倾斜的第一斜肩,其中所述开口正对所述第一斜肩且靠近所述斜肩设置;以及一具有近端和远端的可转动内管,其位于所述导管头部近端内腔中,其中所述可转动内管的远端设有一圆弧形开口;当转动所述可转动内管至圆弧形开口向上位置时,位于所述可转动内管内腔的导丝可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导向路径进入所述导管头部远端内腔;或当转动所述可转动内管至圆弧形开口向下位置时,位于所述可转动内管内腔的导丝可沿所述可转动内管的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秉言卢立中欧阳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业聚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