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溢防烫金属茶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52816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溢防烫金属茶壶,包括壶体,以及与设置在壶体顶部的开口配合的壶盖,壶体的侧部设置有壶嘴以及提手,开口边缘朝上延伸有圆弧状的凸缘,壶盖包括盖体,盖体底面凸设有圆台,凸缘的顶部设置有抵靠面,圆台的侧壁环绕设置有若干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凸缘的内侧壁构造成与壶体的内部空腔连通的第一排气通道,盖体的底面边缘环绕圆台设置有若干与第一凹槽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抵靠面之间构造成与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二排气通道,壶盖上设置有摘钮,摘钮与壶盖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溢防烫金属茶壶,可以有效防止沸水溢出,提高了茶壶整体外观的美观性,同时可以起到较好的防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溢防烫金属茶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壶,尤其涉及一种防溢防烫金属茶壶。
技术介绍
现有的金属茶壶,通常包括壶体以及设置在壶体顶部开口的壶盖,基于工艺便利及美观性设计,壶盖与开口接触的部份通常设计的比较平整,壶体注水并合上壶盖后,壶体内部未注水的部份与壶盖形成一个小空间,此小空间与壶体外部大空间连接的通道是壶嘴流道以及壶盖与壶口连接处的小缝隙。如果注水高度已经满过了壶嘴流道与壶体接口处,且壶盖与壶口配合紧密的话,此小空间就会变得相对很密封。壶体加热时,一来此小空间的既有空气受热膨胀,二来壶体内部的热水沸腾短时间内蒸发出大量水蒸汽使小空间内的气压急速上升,此时如果无法快速泄压的话,就会压迫沸水从壶嘴喷涌而出。现时此问题的通常解决方法,一是在壶体设计时就要将壶嘴流道与壶体相通处升高,二是要求用户加水时不要满过壶嘴流道与壶体相通处,三是在盖子上开孔让小空间直连到大空间,但这会有损壶的整体美感且脏东西也比较容易通过孔掉入壶内。同时,由于壶体、壶盖的主体、摘钮等各个部件通常由金属制成。在烧水过程中,水蒸汽的高温及金属良好的导热性,合上盖子加热一段时间后盖子的各个部份就会变得很烫手,尤其是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溢防烫金属茶壶,包括壶体(1),以及与设置在壶体(1)顶部的开口配合的壶盖(2),壶体(1)的侧部设置有与壶体(1)的内部空腔连通的壶嘴(3)以及与壶体(1)转动连接的提手(4),其特征在于,开口边缘朝上延伸有圆弧状的凸缘(5),壶盖(2)包括盖体(6),盖体(6)底面的中间位置凸设有与凸缘(5)的内侧壁配合的圆台(7),凸缘(5)的顶部设置有与盖体(6)的底面边缘抵接的抵靠面,圆台(7)的侧壁环绕设置有若干第一凹槽(8),第一凹槽(8)与凸缘(5)的内侧壁构造成与壶体(1)的内部空腔连通的第一排气通道,盖体(6)的底面边缘环绕圆台(7)设置有若干与第一凹槽(8)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溢防烫金属茶壶,包括壶体(1),以及与设置在壶体(1)顶部的开口配合的壶盖(2),壶体(1)的侧部设置有与壶体(1)的内部空腔连通的壶嘴(3)以及与壶体(1)转动连接的提手(4),其特征在于,开口边缘朝上延伸有圆弧状的凸缘(5),壶盖(2)包括盖体(6),盖体(6)底面的中间位置凸设有与凸缘(5)的内侧壁配合的圆台(7),凸缘(5)的顶部设置有与盖体(6)的底面边缘抵接的抵靠面,圆台(7)的侧壁环绕设置有若干第一凹槽(8),第一凹槽(8)与凸缘(5)的内侧壁构造成与壶体(1)的内部空腔连通的第一排气通道,盖体(6)的底面边缘环绕圆台(7)设置有若干与第一凹槽(8)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9),第二凹槽(9)与抵靠面之间构造成与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二排气通道,壶盖(2)上设置有摘钮(14),摘钮(14)通过安装螺钉(15)与壶盖(2)可拆卸连接,摘钮(14)为内部中空的圆球状,摘钮(14)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有与安装螺钉(15)配合的通孔(16),摘钮(14)的侧部设置有若干镂空部(22),镂空部(22)与摘钮(14)的内部空腔连通构造成散热通道,壶盖(2)顶部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一螺纹连接孔(17),安装螺钉(15)穿过通孔(16)与第一螺纹连接孔(17)配合将摘钮(14)固定安装在壶盖(2)上,安装螺钉(15)与摘钮(14)连接的部分套装有第一隔热套(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少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盛龙铁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