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休息平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4861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休息平台结构,包括平台横梁(51)、第一平台支撑梁(56a)、平台格栅(58)、第二平台斜梁(59)和第三立柱(131),平台格栅(58)与第一平台支撑梁(56a)之间固定连接,第三立柱(131)上固定连接第二平台连接板(50b),平台横梁(51)相对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立柱(131)形成固定连接结构,第二平台斜梁(59)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插板(6)与第二平台连接板(50b)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贯穿安装通孔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方便现场安装作业,而且便于调整安装误差,提高了休息平台的现场安装作业效率和安装质量,保证了休息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休息平台结构
本技术涉及构架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应用于构架柱的一种休息平台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力工程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涉及到不同的构架结构的应用。例如,±800kV换流站电气方案需要根据进出线电压等级要求而考虑采用800kV直流滤波器组方案,根据站内电气设置,站内导线经过阀厅、构架实现本期±800kV电力输送。其中的构架结构也包括人字柱及端撑结构,这导致构架柱及端撑等钢材用量较大,并且构架范围占地面积较多,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目前的特高压直流±800kV换流站,其直流场区域的高压极线出线是由独立的直流出线构架引出。该直流出线构架通常设置在直流场靠出线侧边缘、并靠近围墙。这种出线设置方案的缺点是:第一,由于需要校核800kV设备对地的空气净距,因此,该出线构架周围10300mm内都不能设置800kV设备,从而造成直流场区域留有较大面积的空地,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二,由于极线出线挂点高度的要求,出线构架高度通常会在50m-55m左右,对于钢材是一个很大的消耗。第三,由于高压极线出线构架是独立构架,不利于保证其在高地震烈度地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休息平台结构,包括平台横梁(51)、第一平台支撑梁(56a)和平台格栅(58),所述平台格栅(58)与第一平台支撑梁(56a)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平台斜梁(59)和第三立柱(131),所述第三立柱(131)上固定连接第二平台连接板(50b),所述平台横梁(51)相对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立柱(131)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平台斜梁(59)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10),所述插板(6)与第二平台连接板(50b)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贯穿安装通孔(10)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休息平台结构,包括平台横梁(51)、第一平台支撑梁(56a)和平台格栅(58),所述平台格栅(58)与第一平台支撑梁(56a)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平台斜梁(59)和第三立柱(131),所述第三立柱(131)上固定连接第二平台连接板(50b),所述平台横梁(51)相对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立柱(131)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平台斜梁(59)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10),所述插板(6)与第二平台连接板(50b)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贯穿安装通孔(10)而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休息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台纵梁(53)和第二平台支撑梁(56b),所述的平台纵梁(5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立柱(131)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平台支撑梁(56b)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一平台支撑梁(56a)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平台纵梁(53)固定连接,所述的平台纵梁(53)、第二平台支撑梁(56b)、第一平台支撑梁(56a)之间相互连接成井字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休息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平台斜梁(54),所述第一平台斜梁(54)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板(6),所述插板(6)上开设安装通孔(10),所述插板(6)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宇杨关何勇冯仁德张朋朋罗瑾煊伍鑫元张曦文高仕军刘超万增勇李鸣萧唐亮叶永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