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粪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4572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粪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粪处理系统。污粪处理系统包括真空箱、抽气设备、一级分离设备、混合室、絮凝剂加药室、二级分离设备、第一曝气设备和风机。抽气设备与真空箱连接,一级分离设备与真空箱连通,一级分离设备和絮凝剂加药室与混合室连通,二级分离设备与混合室连通。第一曝气设备设置在混合室的中央并与风机连通。第一曝气设备为曝气管组,曝气管组包括三根曝气管,三根曝气管呈工字形连接,每根曝气管包括圆管状框架和包覆在圆管状框架外侧的膜层,膜层具有曝气微孔。该污粪处理系统采用曝气微孔曝气,不会被污粪堵塞,能够保证长效的曝气效果,降低维修和更换频率,降低成本,并提高整体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粪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粪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污粪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治理与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而每日制造的污粪垃圾数量庞大,如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会严重危害环境,加重环境污染。在污粪处理领域,传统地安装曝气设备的作用为增加含氧量,而不具有搅拌和打碎污粪的作用,在实际使用中,用于搅拌污粪的装置为机械结构的打碎设备,例如螺旋叶片,这种机械结构的打碎和/或搅拌设备结构比较复杂。之后,作为改进,使用带孔的曝气管设置在装置的下部向上部曝气,虽在结构上获得了简化且搅拌效果有提升,但在使用时仍需进一步的提升搅拌的效果,以有利于最终提高污粪处理效果。目前的穿孔曝气由于孔径较大会导致粪污在停机状态下进入曝气管,而形成堵塞,进而影响后续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效果更好的污粪处理系统。(二)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本技术提供一种污粪处理系统,包括:真空箱、抽气设备、一级分离设备、混合室、絮凝剂加药室、二级分离设备、第一曝气设备和风机;抽气设备与真空箱连接,一级分离设备的入口与真空箱的出口连通,一级分离设备的液体出口与混合室的入口连通,絮凝剂加药室的出口与混合室的入口连通,二级分离设备的入口与混合室的出口连通;第一曝气设备设置在混合室的中央,风机与第一曝气设备连通,其中,第一曝气设备为曝气管组,曝气管组包括三根曝气管,三根曝气管呈工字形连接,每根曝气管包括圆管状框架和包覆在圆管状框架外侧的膜层,膜层具有曝气微孔。根据本技术,曝气微孔的直径在0.4-1mm的范围内。根据本技术,三根曝气管包括中间曝气管和两个横向曝气管,横向曝气管包括两个曝气支管和一个第一三通接头,两个曝气支管分别与第一三通接头的同轴的两个端口连接,第一三通接头的另一端口与中间曝气管的端部连接,中间曝气管具有进气口,进气口与风机连通。根据本技术,中间曝气管包括两个曝气管段和一个第二三通接头,两个曝气管段分别与第二三通接头的同轴的两个端口连接,第二三通接头的另一端口作为中间曝气管的进气口。根据本技术,三根曝气管均水平设置。根据本技术,一级分离设备包括外壳以及位于外壳中的机架、格栅、顶端链轮组、底端链轮组、两个工作链条、驱动机构和多组耙齿;外壳上设有入口、液体出口和连通在二者之间的流体通道,格栅固定在机架上并位于流体通道中;顶端链轮组高于底端链轮组,顶端链轮组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的两个顶端链轮以及连接两个顶端链轮的顶部轮轴,底端链轮组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的两个底端链轮以及连接两个底端链轮的底部轮轴,两个工作链条分别套设在两对相对应的顶端链轮和底端链轮上,驱动机构与顶端链轮组或底端链轮组驱动连接,以驱动顶端链轮、底端链轮和工作链条转动;多组耙齿沿工作链条间隔布置,每组耙齿包括横梁和固定在横梁上的多个耙齿,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工作链条上;其中,每组耙齿随工作链条的转动经过格栅时,其中的多个耙齿均与格栅中的多个间隙一一对应地咬合。根据本技术,耙齿为三角形板,三角形板垂直于横梁,三角形板具有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夹角为第一角,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的夹角为第二角,第三侧边和第一侧边的夹角为第三角,第三侧边的长度大于第一侧边的长度,第一侧边的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二侧边的长度,耙齿在第一角的位置与横梁连接;格栅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倾角为20-30°;格栅中的间隙的宽度为1.2-1.8cm。根据本技术,二级分离设备为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包括过滤装置、污水收集槽、进泥箱和排泥箱,过滤装置包括圆筒形外壳、带有螺旋叶片的转轴、多个固定环和多个运动环,转轴与圆筒形外壳同轴且可转动地支承在圆筒形外壳中,多个固定环和多个运动环沿转轴的轴向交替叠置,固定环固定在圆筒形外壳上,运动环相对于固定环可动,转轴穿过固定环和运动环的中心孔;污水收集槽位于圆筒形外壳的下部,污水收集槽上设有污水排出口;进泥箱的出口与圆筒形外壳的入口连通;排泥箱的入口与圆筒形外壳的出口连通;转轴包含同轴连接的直杆段和锥杆段,直杆段相对于锥杆段靠近进泥箱,锥杆段从直杆段的一端沿远离进泥箱的方向向外渐扩,直杆段的长度和锥杆段的长度的比值位于4-5的范围内,锥杆段的最大直径与直杆段的直径的比值位于4-5的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直杆段的长度和锥杆段的长度的比值为32:7,锥杆段的最大直径与直杆段的直径的比值为60:13。(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污粪处理系统采用曝气微孔曝气,不会被污粪堵塞,能够保证长效的曝气效果,降低维修和更换频率,降低成本,并提高整体处理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污粪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一级分离设备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一级分离设备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一级分离设备中的耙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第一曝气设备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第一曝气设备的曝气支管/曝气管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第二曝气设备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二级分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中的污粪处理系统的二级分离设备中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图中:1:抽气设备;11:柴油发动机;12:水环式真空泵;2:真空箱;3:一级分离设备;31:机架;32:顶端链轮;33:工作链条;34:横梁;35:耙齿;36:间隙;37:格栅;38:底端链轮;39:电机;310:下部传动链轮;311:传动链条;312:上部传动链轮;313:固体收集箱;314:流体通道;315:外壳;316:第一侧边;317:第一角;318:第二侧边;319:第二角;320:第三侧边;321:第三角;4:混合室;5:二级分离设备;51:排泥箱;52:转轴;53:螺旋叶片;54:圆筒形外壳;55:运动环;56:固定环;57:进泥箱;58:污水收集槽;59:锥杆段;510:直杆段;L1:直杆段的长度;L2:锥杆段的长度;D1:直杆段的直径;D2:锥杆段的最大直径;6:第一曝气设备;61:横向曝气管;62:曝气支管;63:第一三通接头;64:中间曝气管;65:曝气管段;66:第二三通接头;67:圆环端片;68:支承杆;;69:圆形端片;7:第二曝气设备;71:曝气孔;r:曝气管的内径;8:絮凝剂加药室;9: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污粪处理系统包括一个真空箱2、抽气设备1、一级分离设备3、絮凝剂加药室8、混合室4、二级分离设备5、第一曝气设备6、第二曝气设备7和风机9。抽气设备1包括柴油发动机11和水环式真空泵12。其中,柴油发动机11与水环式真空泵12连接,为水环式真空泵12提供动力;水环式真空泵12与真空箱2连接,能够在真空箱2中形成负压以将污粪抽吸至真空箱2中;一级分离设备3的入口与真空箱2的出口连通,能够接收污粪并分离出较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粪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箱(2)、抽气设备(1)、一级分离设备(3)、混合室(4)、絮凝剂加药室(8)、二级分离设备(5)、第一曝气设备(6)和风机(9);所述抽气设备(1)与所述真空箱(2)连接,所述一级分离设备(3)的入口与所述真空箱(2)的出口连通,所述一级分离设备(3)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混合室(4)的入口连通,所述絮凝剂加药室(8)的出口与所述混合室(4)的入口连通,所述二级分离设备(5)的入口与所述混合室(4)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曝气设备(6)设置在所述混合室(4)的中央,所述风机(9)与所述第一曝气设备(6)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曝气设备(6)为曝气管组,所述曝气管组包括三根曝气管,所述三根曝气管呈工字形连接,每根所述曝气管包括圆管状框架和包覆在所述圆管状框架外侧的膜层,所述膜层具有曝气微孔,所述曝气微孔的直径在0.4‑1mm的范围内;所述一级分离设备(3)包括外壳(315)以及位于所述外壳(315)中的机架(31)、格栅(37)、顶端链轮组、底端链轮组、两个工作链条(33)、驱动机构和多组耙齿;所述外壳(315)上设有入口、液体出口和连通在二者之间的流体通道(314),所述格栅(37)固定在所述机架(31)上并位于所述流体通道(314)中;所述顶端链轮组高于所述底端链轮组,所述顶端链轮组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机架(31)上的两个顶端链轮(32)以及连接两个顶端链轮(32)的顶部轮轴,所述底端链轮组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机架(31)上的两个底端链轮(38)以及连接两个底端链轮(38)的底部轮轴,两个所述工作链条(33)分别套设在两对相对应的所述顶端链轮(32)和所述底端链轮(38)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顶端链轮组或所述底端链轮组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顶端链轮(32)、底端链轮(38)和工作链条(33)转动;所述多组耙齿沿所述工作链条(33)间隔布置,每组耙齿包括横梁(34)和固定在所述横梁(34)上的多个耙齿(35),所述横梁(34)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工作链条(33)上;其中,每组耙齿随所述工作链条(33)的转动经过所述格栅(37)时,其中的多个耙齿(35)均与所述格栅(37)中的多个间隙一一对应地咬合;所述耙齿(35)为三角形板,所述三角形板垂直于所述横梁(34),所述三角形板具有第一侧边(316)、第二侧边(318)和第三侧边(320),所述第一侧边(316)和所述第二侧边(318)的夹角为第一角(317),所述第二侧边(318)和第三侧边(320)的夹角为第二角(319),所述第三侧边(320)和所述第一侧边(316)的夹角为第三角(321),所述第三侧边(32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边(316)的长度,所述第一侧边(316)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侧边(318)的长度,所述耙齿(35)在所述第一角(317)的位置与所述横梁(34)连接;所述二级分离设备(5)为叠螺式污泥脱水机,所述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包括过滤装置、污水收集槽(58)、进泥箱(57)和排泥箱(51),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圆筒形外壳(54)、带有螺旋叶片(53)的转轴(52)、多个固定环(56)和多个运动环(55),所述转轴(52)与所述圆筒形外壳(54)同轴且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圆筒形外壳(54)中,所述多个固定环(56)和所述多个运动环(55)沿所述转轴(52)的轴向交替叠置,所述固定环(56)固定在所述圆筒形外壳(54)上,所述运动环(55)相对于所述固定环(56)可动,所述转轴(52)穿过所述固定环(56)和所述运动环(55)的中心孔;所述污水收集槽(58)位于所述圆筒形外壳(54)的下部,所述污水收集槽(58)上设有污水排出口;所述进泥箱(57)的出口与所述圆筒形外壳(54)的入口连通;所述排泥箱(51)的入口与所述圆筒形外壳(54)的出口连通;所述转轴(52)包含同轴连接的直杆段(510)和锥杆段(59),所述直杆段(510)相对于所述锥杆段(59)靠近所述进泥箱(57),所述锥杆段(59)从所述直杆段(510)的一端沿远离所述进泥箱(57)的方向向外渐扩,所述直杆段(510)的长度和所述锥杆段(59)的长度的比值位于4‑5的范围内,所述锥杆段(59)的最大直径与所述直杆段(510)的直径的比值位于4‑5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粪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箱(2)、抽气设备(1)、一级分离设备(3)、混合室(4)、絮凝剂加药室(8)、二级分离设备(5)、第一曝气设备(6)和风机(9);所述抽气设备(1)与所述真空箱(2)连接,所述一级分离设备(3)的入口与所述真空箱(2)的出口连通,所述一级分离设备(3)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混合室(4)的入口连通,所述絮凝剂加药室(8)的出口与所述混合室(4)的入口连通,所述二级分离设备(5)的入口与所述混合室(4)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曝气设备(6)设置在所述混合室(4)的中央,所述风机(9)与所述第一曝气设备(6)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曝气设备(6)为曝气管组,所述曝气管组包括三根曝气管,所述三根曝气管呈工字形连接,每根所述曝气管包括圆管状框架和包覆在所述圆管状框架外侧的膜层,所述膜层具有曝气微孔,所述曝气微孔的直径在0.4-1mm的范围内;所述一级分离设备(3)包括外壳(315)以及位于所述外壳(315)中的机架(31)、格栅(37)、顶端链轮组、底端链轮组、两个工作链条(33)、驱动机构和多组耙齿;所述外壳(315)上设有入口、液体出口和连通在二者之间的流体通道(314),所述格栅(37)固定在所述机架(31)上并位于所述流体通道(314)中;所述顶端链轮组高于所述底端链轮组,所述顶端链轮组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机架(31)上的两个顶端链轮(32)以及连接两个顶端链轮(32)的顶部轮轴,所述底端链轮组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机架(31)上的两个底端链轮(38)以及连接两个底端链轮(38)的底部轮轴,两个所述工作链条(33)分别套设在两对相对应的所述顶端链轮(32)和所述底端链轮(38)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顶端链轮组或所述底端链轮组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顶端链轮(32)、底端链轮(38)和工作链条(33)转动;所述多组耙齿沿所述工作链条(33)间隔布置,每组耙齿包括横梁(34)和固定在所述横梁(34)上的多个耙齿(35),所述横梁(34)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工作链条(33)上;其中,每组耙齿随所述工作链条(33)的转动经过所述格栅(37)时,其中的多个耙齿(35)均与所述格栅(37)中的多个间隙一一对应地咬合;所述耙齿(35)为三角形板,所述三角形板垂直于所述横梁(34),所述三角形板具有第一侧边(316)、第二侧边(318)和第三侧边(320),所述第一侧边(316)和所述第二侧边(318)的夹角为第一角(317),所述第二侧边(318)和第三侧边(320)的夹角为第二角(319),所述第三侧边(320)和所述第一侧边(316)的夹角为第三角(321),所述第三侧边(32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边(316)的长度,所述第一侧边(316)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侧边(3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同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象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