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4527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支架,在支架中阵列等间距排布的一组微电离架构条。其中,所述微电离架构条包括带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缠绕在中心架构条上的带正电子的滤条;分别带正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滤条在水中会产生微电离现象。其中,所述微电离架构条竖直设置在水体中,最大面积的拦截水体中的水华生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结构简单,无动力要求,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能够有效解决水体中的水华生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污染处理方法,特别是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有2759个,面积达91019km2,占全国国土面积0.95%,大、中、小型水库超过万座。根据2007年的统计,富营养化湖泊水域己超过8000km2,其中滇池、巢湖、太湖、达赉湖严重富营养化,洞庭湖,达赉湖、白洋淀为劣Ⅴ类。另有14000km2的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在迅速加重。我国近岸海域,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水质极差。大面积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体水质持续恶化,湖泊(水库)的水体的水华、近岸海域的赤潮,持续暴发,不但造成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我国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投入巨大资金治理湖泊(水库)、近岸海域的水环境,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对点源污染采取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流环湖排水口,兴建污水处理厂,定期更换湖泊水体,江湖连通营造成动态水体,疏浚底泥等;对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重点面源污染源采用生态深度处理,环湖植被,调整环湖农业结构,配套的政策法规如限用含磷洗衣粉,禁用有机磷农药等;环湖(水库)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但成效并不理想,如投入巨大资金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等至今仍属严重富营养化水体,水质仍属劣Ⅴ类。连年水华“暴发”,水生生物链被破坏。不能作为饮用水体。研其原因有3:1、点源污染控制虽能采用工程设施取得部分效果,但环湖面积巨大,面源污染难以根治;2、湖底面积巨大、沉积于湖底表层的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不同条件下,会持续、反复地污染水体;3、湖体上空大气污染(酸雨、尘埃、NOx、SOx、微量重金属离子等)难以人工控制,会通过沉降,下雨等过程污染水体。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有效抑制水华生物生长的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支架,在支架中阵列等间距排布的一组微电离架构条。其中,所述微电离架构条包括带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缠绕在中心架构条上的带正电子的滤条;分别带正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滤条在水中会产生微电离现象。其中,所述微电离架构条竖直设置在水体中,最大面积的拦截水体中的水华生物。水华的形成并非“暴发”,而是聚集。即分散在水体纵向与横向的叶绿素及兰藻、在合适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向最佳生长繁殖的水域聚集形成肉眼可视的大片水华,兰藻胞内存在气囊,可调节浮力,使自身垂直漂浮在不同深度,以便获取最佳生存环境,通过细胞的分裂与群体胶鞘的形成,繁殖成优势种群。水华形成后,兰藻大量固氮和吸磷,体内储存丰富的有机物,凝聚于网络内的兰藻可被去除,但沉入湖底的部分,存在于湖底表层厌氧区内,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至次年春季复苏生长,夏季繁殖,周而复始,致使水体连年频发。本技术的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分置于水体不同深度。分别带正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滤条在水中会产生微电离现象,微电离具有3方面的功能:①产生氧化性能极强的初生态氧,使湖底厌氧区转化成有氧区,从而抑制磷的释放,并使兰藻维持休眠、赖以复苏的有机物被氧化,把兰藻的复苏截杀在休眠状态。②微电离网络置于水体后,会产生瞬间过电、极短暂的电流、电压的波动,破坏兰藻细胞质,叶绿素。③击破兰藻胞内气囊使其伤失调节浮力的能力。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的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结构简单,无动力要求,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能够有效解决水体中的水华生物。附图说明附图1为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的简单示意图;附图2为微电离架构条的简单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解释。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支架,在支架中阵列等间距排布的一组微电离架构条。其中,所述微电离架构条包括带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缠绕在中心架构条上的带正电子的滤条;分别带正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滤条在水中会产生微电离现象。其中,所述微电离架构条竖直设置在水体中,最大面积的拦截水体中的水华生物。水华的形成并非“暴发”,而是聚集。即分散在水体纵向与横向的叶绿素及兰藻、在合适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向最佳生长繁殖的水域聚集形成肉眼可视的大片水华,兰藻胞内存在气囊,可调节浮力,使自身垂直漂浮在不同深度,以便获取最佳生存环境,通过细胞的分裂与群体胶鞘的形成,繁殖成优势种群。水华形成后,兰藻大量固氮和吸磷,体内储存丰富的有机物,凝聚于网络内的兰藻可被去除,但沉入湖底的部分,存在于湖底表层厌氧区内,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至次年春季复苏生长,夏季繁殖,周而复始,致使水体连年频发。本技术的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分置于水体不同深度。分别带正负电子的中心架构条和滤条在水中会产生微电离现象,微电离具有3方面的功能:①产生氧化性能极强的初生态氧,使湖底厌氧区转化成有氧区,从而抑制磷的释放,并使兰藻维持休眠、赖以复苏的有机物被氧化,把兰藻的复苏截杀在休眠状态。②微电离网络置于水体后,会产生瞬间过电、极短暂的电流、电压的波动,破坏兰藻细胞质,叶绿素。③击破兰藻胞内气囊使其伤失调节浮力的能力。本技术公开的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结构简单,无动力要求,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能够有效解决水体中的水华生物。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支架(1),在支架(1)中阵列等间距排布的一组微电离架构条(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支架(1),在支架(1)中阵列等间距排布的一组微电离架构条(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湖泊水体恶臭的原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微电离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冬妮於洪林於楷睿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伊恩赛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