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贺爱丽专利>正文

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3747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包括壳体、支撑柱和底座,壳体的底部通过支撑柱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壳体内壁的顶部与第一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第一固定环的内圈与第二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第二固定环的内圈与第三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第三固定环的内圈与第四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第四固定环的内圈与升降柱外圈的顶部卡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把手环带动升降柱升起,依次带动第四固定环、第三固定环、第二固定环和第一固定环升起,先上升的固定环底部的托环片托起下一个升起的固定环上的试管,使试管从固定环上托起,便于取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
本技术属于试管架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
技术介绍
检验科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在检验科每天承担包括病房、门急诊病人、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的各种人体和动物标本的检测工作。在检验过程中,需要用到试管,为了便于试管的存放,需要用到试管架。目前的试管架在使用时,对试管没有有效的保护,存在试管受污染的可能,同时试管裸露在外,容易出现碰撞翻倒现象。故,为进一步方便试管的取放和储存时对试管的保护,防止试管受污染和损坏,需要提供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是常规技术中目前的试管架在使用时,对试管没有有效的保护,存在试管受污染的可能,同时试管裸露在外,容易出现碰撞翻倒现象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相比于常规技术,可以起到方便试管的取放和储存时对试管的保护,防止试管受污染和损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包括壳体、支撑柱和底座,所述壳体的底部通过支撑柱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壁的顶部与第一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内圈与第二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的内圈与第三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三固定环的内圈与第四固定环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环的内圈与升降柱外圈的顶部卡合连接,所述升降柱的顶端设有把手环,所述升降柱的底端与限位柱的顶端穿插连接,所述限位柱的底端通过固定座与壳体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的顶部、第二固定环的顶部、第三固定环的顶部和第四固定环的顶部均与若干个试管穿插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底部的两侧、第二固定环底部的两侧、第三固定环底部的两侧和第四固定环底部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连接筒与四个保护环顶部的两侧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且四个所述保护环分别与若干个试管一一对应穿插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环对应设置的保护环内壁与升降柱外圈的中部卡合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对应设置的保护环的底部、第三固定环对应设置的保护环的底部和升降柱与第四固定环对应设置的保护环的连接处底部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筒与托环片的内圈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环与试管的连接处设有保护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柱的顶部设有保护垫。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环片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与试管一一对应的保护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四个所述保护环分别与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第三固定环和第四固定环一一对应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中的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通过把手环带动升降柱升起,升降柱依次带动第四固定环、第三固定环、第二固定环和第一固定环升起,先上升的固定环底部的托环片托起下一个升起的固定环上的试管,使试管从固定环上托起,便于取放。2)本技术中的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保护环通过保护圈对试管进行保护和限位固定,防止试管受到冲击而晃动,导致试管发生碰撞而损坏。3)本技术中的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托环片通过保护槽固定试管的底部,防止托环片托起试管时造成试管损坏。4)本技术中的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升降柱通过限位柱和固定座进行固定和支撑,限位柱保证升降柱垂直升起。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支撑柱;3、底座;4、第一固定环;5、第二固定环;6、第三固定环;7、第四固定环;8、升降柱;9、把手环;10、试管;11、第一连接筒;12、保护环;13、保护圈;14、第二连接筒;15、托环片;16、限位柱;17、固定座;18、保护垫。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包括壳体1、支撑柱2和底座3,壳体1的底部通过支撑柱2与底座3的顶部固定连接,壳体内壁的顶部与第一固定环4的外圈卡合连接,第一固定环4的内圈与第二固定环5的外圈卡合连接,第二固定环5的内圈与第三固定环6的外圈卡合连接,第三固定环6的内圈与第四固定环7的外圈卡合连接,第四固定环7的内圈与升降柱8外圈的顶部卡合连接,升降柱8的顶端设有把手环9,升降柱8的底端与限位柱16的顶端穿插连接,限位柱16的底端通过固定座17与壳体1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环4的顶部、第二固定环5的顶部、第三固定环6的顶部和第四固定环7的顶部均与若干个试管10穿插连接,第一固定环4底部的两侧、第二固定环5底部的两侧、第三固定环6底部的两侧和第四固定环7底部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连接筒11与四个保护环12顶部的两侧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且四个保护环12分别与若干个试管10一一对应穿插连接,第四固定环7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内壁与升降柱8外圈的中部卡合连接,第二固定环5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的底部、第三固定环6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的底部和升降柱8与第四固定环7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的连接处底部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筒14与托环片15的内圈固定连接。优选的,保护环12与试管10的连接处设有保护圈13,保护环12通过保护圈13对试管10进行保护和限位固定,防止试管10受到冲击而晃动,导致试管10发生碰撞而损坏。优选的,限位柱16的顶部设有保护垫18,保护垫18缓冲升降柱8下降时与限位柱16发生接触时与限位柱16发生的碰撞力,起到保护限位柱16的作用。优选的,托环片15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与试管10一一对应的保护槽,通过保护槽固定试管10的底部,便于托环片15托起试管10。优选的,四个保护环12分别与第一固定环4、第二固定环5、第三固定环6和第四固定环7一一对应设置,第四固定环7底部的保护环12在上升过程中与第三固定环6接触卡合,带动第三固定环6一起上升;第三固定环6底部的保护环12在上升过程中与第二固定环5接触卡合,带动第二固定环5一起上升;第二固定环5底部的保护环12在上升过程中与第一固定环4接触卡合,带动第一固定环4一起上升。具体工作时,本技术中的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将试管10放置在第一固定环4、第二固定环5、第三固定环6和第四固定环7上,第一固定环4、第二固定环5、第三固定环6和第四固定环7通过第一固定环4与壳体内壁顶部的卡合进行固定,升降柱8通过限位柱16和固定座17进行固定和支撑,保护环12通过保护圈13对试管10进行保护和限位固定,防止试管10受到冲击而晃动,导致试管10发生碰撞而损坏,通过把手环9带动升降柱8升起,限位柱16保证升降柱8垂直升起,升降柱8与第四固定环7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包括壳体(1)、支撑柱(2)和底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通过支撑柱(2)与底座(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壁的顶部与第一固定环(4)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4)的内圈与第二固定环(5)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5)的内圈与第三固定环(6)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三固定环(6)的内圈与第四固定环(7)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环(7)的内圈与升降柱(8)外圈的顶部卡合连接;所述升降柱(8)的顶端设有把手环(9),所述升降柱(8)的底端与限位柱(16)的顶端穿插连接,所述限位柱(16)的底端通过固定座(17)与壳体(1)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4)的顶部、第二固定环(5)的顶部、第三固定环(6)的顶部和第四固定环(7)的顶部均与若干个试管(10)穿插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4)底部的两侧、第二固定环(5)底部的两侧、第三固定环(6)底部的两侧和第四固定环(7)底部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连接筒(11)与四个保护环(12)顶部的两侧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且四个所述保护环(12)分别与若干个试管(10)一一对应穿插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环(7)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内壁与升降柱(8)外圈的中部卡合连接,第二固定环(5)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的底部、第三固定环(6)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的底部和升降柱(8)与第四固定环(7)对应设置的保护环(12)的连接处底部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筒(14)与托环片(15)的内圈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验科用便于取放的试管架,包括壳体(1)、支撑柱(2)和底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通过支撑柱(2)与底座(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壁的顶部与第一固定环(4)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4)的内圈与第二固定环(5)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5)的内圈与第三固定环(6)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三固定环(6)的内圈与第四固定环(7)的外圈卡合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环(7)的内圈与升降柱(8)外圈的顶部卡合连接;所述升降柱(8)的顶端设有把手环(9),所述升降柱(8)的底端与限位柱(16)的顶端穿插连接,所述限位柱(16)的底端通过固定座(17)与壳体(1)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4)的顶部、第二固定环(5)的顶部、第三固定环(6)的顶部和第四固定环(7)的顶部均与若干个试管(10)穿插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4)底部的两侧、第二固定环(5)底部的两侧、第三固定环(6)底部的两侧和第四固定环(7)底部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连接筒(11)与四个保护环(12)顶部的两侧一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爱丽
申请(专利权)人:贺爱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