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晨辉专利>正文

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3618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包括外煲、内锅、煲盖和煲盖把手,所述内锅座于外煲上,内锅与煲外沿下部相接处设成弧形结构伸入外煲内,所述内锅距外煲底部有一定的距离,所述煲盖下部连接有与所述内锅弧形结构匹配的密封圈,所述内锅与密封圈间设有匹配的垫圈;所述煲外沿外侧设有扣合煲盖的盖体,所述盖体外侧还设有扣合盖体的外槽,所述外槽上设有拉紧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煲和内锅间的留置空间用来放置热源,可以用于野外及无电情况下等特殊情况下,另外,煲盖上连接的密封圈和垫圈实现了与内锅的全密封,煲盖上部的盖体翻转设置,外槽上设置的固定盖体的拉紧结构,更进一步提高压力锅保温密封效果,构造简单、经济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
本技术属于锅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压力锅,大都基于电能然后转化为内能做功的过程;随着野外活动的增加,人们对户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野外中用电是非常不便的事,因此人们只能用篝火做饭,在阴雨天气柴火难以点燃,十分不方便,而且容易引发火灾等隐患,同时也会破坏植被,十分不环保,有的采取用发电机向压力锅供电的方式,但是发电机一般体积重量大,难以携带,同时,现有的压力锅还有密封及保温性能不理想;因此,本实用提供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解决现有压力锅热源单一,无法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缺点,以及现有压力锅密封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包括外煲、内锅、煲盖和设置在煲盖上的煲盖把手;所述外煲上设有与外煲相连的煲外沿,所述内锅与煲外沿契合设置,内锅与煲外沿下部相接处设成弧形结构伸入外煲中,所述内锅与外煲底部间设有容纳自热包的空腔,所述煲盖下部连接有与所述内锅弧形结构匹配的密封圈,所述内锅与密封圈间设有匹配的垫圈;所述煲外沿外侧设有扣合煲盖的盖体,所述盖体外侧还设有扣合盖体的外槽,所述外槽上设有多个拉紧结构。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内锅和外煲底部设置的容纳的空腔,这部分空间是用来放置自热包热源的;煲盖下部连接的与内锅匹配的密封圈,以及内锅与密封圈间匹配设置的垫圈起到一次密封,外部的盖体和拉紧结构再次紧固煲盖和内锅,实现进一步密封。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内锅与煲盖间通过橡胶密封圈和与之匹配的垫圈实现一次密封,又通过翻扣煲盖的盖体与通过外槽间接紧固盖体的拉紧结构实现二次密封,密封效果好、也具有增压效果。因为实现了很好的密封性,所以底部的自热包的热量对外散失的较少,可以独立满足供热的需求。此外,本技术突破了压力锅热源单一,可以在野外及无电等特殊情况下使用,构造简单,经济适用;此外,煲盖与内锅间的密封设置相比现有产品更近一步,可操作性增强,密封及保温效果得到较大提高。方案二: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煲盖把手设成三角弧结构,所述三角弧结构底部设有第一中空部、第二中空部和第三中空部,所述第二中空部通过螺栓与煲盖连接,所述第一中空部和第三中空部内连接有固定在煲盖上的圆形压力条带,螺栓与固定在煲盖上的压力条带相连,增加了与煲盖的接触面积具有提携稳定、质量较好和不易损坏的特点,煲盖把手设成三角弧结构,提携稳定方便,另外就是散热快,不烫手。方案三: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拉紧结构包括固定在外槽上下部的拉固环及与拉固环配合使用的扣件,这种结构是物理拉紧原理,操作简单、紧固效果好,另外拉固环及扣件都是标准组装可拆卸产品,损坏后可自由更换,用户体验效果增强,产品使用寿命延长。方案四: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煲外沿由橡胶材料组成,可以有效的密封外煲,此外,与煲盖连接的密封圈更易契合,橡胶材料不易导热,取放不烫手。方案五: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煲盖上还设有一组通气孔,通气孔能平衡压力锅内的压力,提高了压力锅的安全系数,制造简单,经济实用。方案六: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密封圈为硅橡胶和丁晴橡胶材料制成,硅橡胶是较理想的材质,它在柔韧性、耐热性、耐老化等方面性能优异,而且硅橡胶无慢性毒性作用,对人体安全。方案七: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盖体为翻扣形式的,翻扣紧固煲盖方便,可迅速紧固与公开,此外盖体是可更换的,翻扣的造价低,经济实用。方案八: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外煲底部中间设成向上突出的形状,突出的部位是由耐热材料制成,煲饭的时候耐热材料发热,传递至锅胆变热,而那片耐热材料是与锅底隔开,不至于因损坏锅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的煲盖把手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上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的拉固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外煲1、内锅2、外壳3、煲盖4、煲盖把手5、螺栓6、压力条带7、密封圈8、垫圈9、盖体10、煲外沿11、弧形结构12、空腔13、外槽14、拉紧结构15、三角弧结构50、第一中空部51、第二中空部52、第三中空部53、拉固环151、扣件152。如图1所示,一种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由外煲1、置于外煲1内底部留有放置自热包空腔13的内锅2和盖合内锅2的煲盖4组成,煲盖4下部连接有与内锅弧形结构12匹配的密封圈8,密封圈8与内锅2间还设有缓释压力的垫圈9;所述煲外沿11外侧设有扣合煲盖4的盖体10,盖体10通过煲外沿11外部设置的外槽14固定,外槽14上设有多个拉紧结构15,可间接固定盖体10。此外,外煲1底部的中部制成向上凸出的形状。内锅2与外煲1底部留置的空腔13是用来放置自热包热源的,这样就可以突破现有压力锅热源单一,无法在野外及停电等特殊条件下使用的不便。煲外沿11是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可以有效的密封外煲1,此外,与煲盖连接的密封圈8更易契合,橡胶材料不易导热,取放不烫手,实用性好。与煲盖4连接的密封圈8和沿锅外沿设置的内锅2弧形结构12相匹配,密封圈8与内锅2间设有相匹配的垫圈9,保证了压力锅的密封性,同时起到长时间保温的作用;煲外沿11上部还设有盖合煲盖4的盖体10,所述盖体10是翻盖形式的,可以方便盖合和打开煲盖4,为了进一步保证盖合效果,沿盖体10锅外沿外侧还设有扣在盖体10平面上的外槽14,外槽14的上下端连接有多个拉紧结构15,这样在拉紧结构15拉紧作用下间接拉紧给盖体10施力,使盖体10与煲盖4盖合的更紧,密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如图2所示,煲盖4上还设置有煲盖把手5,煲盖把手5设置成三角弧结构50,这样使用者拿起来比圆形的更稳固,在三角弧结构50底部设有第一中空部51、第二中空部52和第三中空部53,所述第二中空部52通过螺栓6与煲盖4连接,所述第一中空部51和第三中空部53内连接有固定在煲盖4上的圆形压力条带7,这些分离的压力条带7在在第一及第三中空部53间通过横杆与螺栓6连接起来,这样一来,所有的压力条带7结为一体,螺栓6与煲盖4的接触面积也大大增加,煲盖把手5的牢固性得到大大提高,同时损坏率也大幅度降低,保证了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图3所示,这是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的上视图,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出,煲盖4与盖体10间的精密密封,可以方便的翻转盖体10上的翻盖从而实现煲盖4的打开与扣合。煲盖1外侧设置的通气孔16,可平衡内锅内的压力,提高了压力锅的安全系数,制造简单,经济实用。如图4所示,外槽14的上下部固定有多个拉紧结构15,拉紧结构15包括固定在外槽14上下部的拉固环151及与拉固环151配合使用的扣件152,固定在外槽14上的拉固环151可翻转回来与扣件152配合,实现对外槽14的拉紧,进而给外槽14下部的盖体10施加力,从而使盖体10与煲盖4间盖合的更紧、更密实;当需要打开煲盖4时,首先松开拉固环151,由外到内逐步释放对煲盖4的外力,最后翻转翻盖就可以实现对煲盖4的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包括外煲、内锅、煲盖和设置在煲盖上的煲盖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上设有与外煲相连的煲外沿,所述内锅与煲外沿契合设置,内锅与煲外沿下部相接处设成弧形结构伸入外煲中,所述内锅与外煲底部间设有容纳自热包的空腔,所述煲盖下部连接有与所述内锅弧形结构匹配的密封圈,所述内锅与密封圈间设有匹配的垫圈;所述煲外沿外侧设有扣合煲盖的盖体,所述盖体外侧还设有扣合盖体的外槽,所述外槽上设有多个拉紧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包括外煲、内锅、煲盖和设置在煲盖上的煲盖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煲上设有与外煲相连的煲外沿,所述内锅与煲外沿契合设置,内锅与煲外沿下部相接处设成弧形结构伸入外煲中,所述内锅与外煲底部间设有容纳自热包的空腔,所述煲盖下部连接有与所述内锅弧形结构匹配的密封圈,所述内锅与密封圈间设有匹配的垫圈;所述煲外沿外侧设有扣合煲盖的盖体,所述盖体外侧还设有扣合盖体的外槽,所述外槽上设有多个拉紧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热包野外用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煲盖把手设成三角弧结构,所述三角弧结构底部设有第一中空部、第二中空部和第三中空部,所述第二中空部通过螺栓与煲盖连接,所述第一中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晨辉
申请(专利权)人:姜晨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