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角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240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拐角件,该拐角件为对角部进行切削,形成倒角部(3)的拐角件(1),倒角部具有接近表面图案部(4)的质感,并且将在切削时所产生的倒角部(3)的端部附近的毛边完全隐蔽。在该倒角部(3)和其附近的表面图案部的范围内,形成涂敷膜层(5),该涂敷膜层(5)至少在上述倒角部(3)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具有隆起部,在切削上述角部时所产生的倒角部(3)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毛边等的凹凸部通过上述涂敷膜层(5)覆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拐角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作建筑物墙面的拐角部分的外部装饰件的拐角件,以及其倒角部的涂敷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作为建筑物的墙面的拐角部分所采用的外部装饰件,人们知道有图15所示的那样的类型。在该外部装饰件中,具有表面图案部4的多个拐角件1夹持接缝部6,沿纵向连接,由此,形成拐角墙面。这样的拐角件1通常通过图16所示的那样的步骤而制造。即,首先,将包括具有预先涂敷处理的凹部4a的表面图案部4的建筑板70切断(图16(a)),形成2个板片70A,70B(图16(b)),倾斜地将这些板片70A,70B的端部切断(图16(c)),将切断面2,2接合,其截面基本呈L形(图16(d))。接着,对该接合部分的角部进行切削,进行倒角处理,形成倒角部3(图16(e))。通常,倒角部3象图17(a)所示的那样,呈平面状,但是还具有象图17(b)所示的那样,呈曲面状的情况。按照日本第3295686号专利技术专利(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拐角件的制造方法,首先,按照与图16所示的制造步骤相同的方式,将2个板片接合,接着,采用具有曲线状的刃尖的研磨刀片,沿纵向对角部进行磨削,由此,形成图17(b)所示的那样的,曲面状的倒角部3。然后,通过砂纸等,使拐角件表面平滑,通过封面剂进行底面涂敷。接着,沿倒角部3的纵向,使涂料滴下,通过塑-->料薄膜,覆盖拐角件的表面整体,由此,对涂料进行辊轧处理,在拐角件的整个表面上,形成装饰涂敷膜。在专利文献1中,在形成倒角部3后,对拐角件的整体进行涂敷处理,不对形成拐角件的材料的板片,进行涂敷处理。另一方面,与上述情况相反,在日本第3323126号专利技术专利(专利文献2)中,采用预先进行涂敷处理的板片,形成拐角件。专利文献2所描述的拐角件的制造方法的基本步骤也与图16所示的相同。但是,由于与上述专利文献1不同,采用预先进行涂敷处理的板片,故在将2个板片接合,对角部进行倒角处理后,仅仅对倒角部3,进行涂敷处理。在专利文献2中,象图17(a)所示的那样,倒角部3呈平面状,在涂敷处理后,象图18所示的那样,在拐角件1的倒角部3,形成涂敷膜5。当进行该倒角部3的涂敷处理时,采用图19所示的那样的涂敷装置50。在该涂敷装置50中,在贮存有涂料61的涂料槽51的上方,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有涂敷辊52。该涂敷辊52的底部浸泡于涂敷槽51的内部,涂敷辊52的顶部可与拐角件1的倒角部3接触。作为对倒角部进行覆盖的另一方法,在日本第2000-310024号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公报文献中,将转印片粘贴于倒角部上。但是,按照对应于倒角部的尺寸,正确地将转印片切断,另外不产生错位的方式将其正确地定位于倒角部上的操作花费时间,不是现实的解决方案。在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拐角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倒角部后,对拐角件整体进行涂敷处理。但是,在象在这里所描述的那样,采用塑料薄膜,将涂料转移到拐角件整体上的方法中,拐角件的表面必须平滑,以便涂料在整个表面扩展,于是,拐角件的材料不能够采用表面带有凹凸部的板片,不能够制造包括具有凹-->凸部的表面图案部的拐角件。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提到采用进行了压花加工的塑料薄膜,使涂敷膜带有凹凸部。但是,象该文献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采用这样的塑料薄膜的方法形成的涂敷膜的厚度通常在0.3~0.5mm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在采用压花加工的塑料薄膜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于涂敷膜上的凹凸部仍限于最浅的场合,通常,与“具有凹凸部的表面图案部”时所要求的表面的凹凸部的深度相差较大。另一方面,按照专利文献2所描述的那样的制造方法,通过采用包括具有预先进行了涂敷处理的凹凸部的表面图案部的板片,可制造具有带有较深的凹凸部的美观性较高的表面图案部的拐角件。但是,由于这样的拐角件1b在之后,仅仅对倒角部3进行涂敷处理,故涂敷后的倒角部3和表面图案部4的质感的差异显著。特别是在倒角部3的宽度较大的场合,形成有凹凸花纹的表面图案部4,与平坦的倒角部3的质感的差异明显,无法获得表面图案部4和倒角部3的外观的连续感。更具体地说,在比如,拐角件的组成部件采用厚度为12mm的较薄的建筑板,通过图16所示的方法,制造拐角件的场合,表面图案部4的凹部4a的深度约在2~3mm的范围内,倒角部3的宽度h约在4~6mm的范围内。象这样,在采用较薄的建筑板的场合,表面图案部4的凹部4a较浅,并且倒角部3的宽度h也较窄。由此,表面图案部4和倒角部3的质感的差异不过于明显。但是,在采用厚度在16mm以上的建筑板,特别是,厚度在21~25mm的范围内的那样的建筑板,制造拐角件的场合,表面图案部4的凹部4a的深度为8mm,深度较大。另外,在对角部进行倒角处理时,象图16(d)所示的那样,由于必须在比表面图案部4-->的凹部4a更深的位置进行切削,故倒角部3的宽度h也较宽而在15~20mm的范围内。即,由于在表面图案部4,形成较深的凹部4a,故尽管倒角部3的质感的差异较大,倒角部3的宽度h仍较大,由此,其质感的差异较大而显眼。另外,在切削拐角件1的角部,形成倒角部3时,象图20所示的那样,在倒角部3的端部附近,产生称为“毛边”的50~100μm的凹凸部80。由于毛边不仅在倒角部3产生,而且在与倒角部3邻接的表面图案部4的端部产生,故象过去那样,仅仅对倒角部3进行覆盖,这样不能够将毛边完全隐蔽。此外,在近年的墙面部件和拐角件中,其表面图案的美观性较高,不仅象过去那样,以一种颜色,对倒角部进行涂敷处理,而且无法获得外观的连续性,无法获得高级感。由此,在对拐角件1的倒角部3进行涂敷处理时,最好进行多种颜色涂敷处理,在拐角件1的倒角部,呈现接近表面图案部4的质感。于是,假定采用图19所示的涂敷装置50,进行多种颜色的涂敷处理的场合,图21表示该拐角件的倒角部的剖视图。象图21所示的那样,形成于拐角件1的倒角部3上的底层涂敷膜层62处于因涂料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其端部62a从倒角部3稍稍露出的状态。如果在其上,还形成涂敷膜层63,则底层涂敷膜层62的端部62a从顶层涂敷膜层63的端部露出。这样的拐角件的外观差,在露出的部分62a,通过手动作业,进行顶部涂敷的处理花费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拐角件,在该拐角件中,将在倒角部的端部附近产生的毛边等的凹凸部完全隐蔽。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拐角件,该拐角件具有带有凹凸部的、美观性较高的表面图案部,此外,在表面图案部与倒角部之间,具有外观上的连续感。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拐角件,该拐角件通过按照多层、多色对倒角部进行涂敷处理,可使倒角部具有接近表面图案部的质感。还有,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倒角部的涂敷方法,该倒角部的涂敷方法可通过简单的步骤,制造上述那样的拐角件。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拐角件按照将预先进行了涂敷处理的具有凹凸部的表面图案部的2个板片的端部接合的方式形成,其特征在于对出现在接合部分的角部进行切削,形成倒角部,在该倒角部和其附近的表面图案部的范围内,形成至少1层的涂敷膜层,该涂敷膜层至少在上述倒角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具有隆起部,在切削上述角部时所产生的倒角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毛边等的凹凸部通过上述涂敷膜层覆盖。在对拐角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拐角件,该拐角件按照将预先进行了涂敷处理的,具有凹凸部的表面图案部的2个板片的端部接合的方式形成,其特征在于:对出现在接合部分的角部进行切削,形成倒角部;在该倒角部和其附近的表面图案部的范围内,形成至少1层的涂敷膜层,该 涂敷膜层至少在上述倒角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具有隆起部,在切削上述角部时所产生的上述倒角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毛边等的凹凸部通过上述涂敷膜层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4-17 113312/03;JP 2003-6-26 183459/031.一种拐角件,该拐角件按照将预先进行了涂敷处理的,具有凹凸部的表面图案部的2个板片的端部接合的方式形成,其特征在于:对出现在接合部分的角部进行切削,形成倒角部;在该倒角部和其附近的表面图案部的范围内,形成至少1层的涂敷膜层,该涂敷膜层至少在上述倒角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具有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真一冈田卓外村博
申请(专利权)人:日吉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