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电刺激护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0675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3D打印电刺激护具,包括:3D打印护具,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电极安装孔,电极安装孔一侧的3D打印护具上设有控制盒安装孔,所述电极安装孔内安装有异形电极头,异形电极头上安装有电极片,所述异形电极头和电极片通过电极头盖安装在电极安装孔内,所述控制盒安装孔内设有电刺激控制盒,所述电刺激控制盒卡设固定在控制盒安装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同的作用点精确地对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从而达到了术后快速骨愈合的作用。主要针对骨折后,通过神经刺激加速复健的病人,解决了术后康复需要精准电刺激治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3D打印电刺激护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为一种3D打印电刺激护具。
技术介绍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1831年法拉第(MichaelFaraday)专利技术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专利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44年Gleidmeister首先提出中频电流的概念,1950年HansNemec专利技术了干扰电疗法。60年代中期苏联开展了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80年代开始了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中频电疗法在我国的应用很广泛,特别是近年来电脑中频在全国各大小医院普及,本3D打印护具采用的是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由低频调制的中频兼有低,中频电流的作用,患者不易产生习惯性。但是,目前的电刺激护具结构不合理,不能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调整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电刺激护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3D打印电刺激护具,包括:3D打印护具,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电极安装孔,电极安装孔一侧的3D打印护具上设有控制盒安装孔,所述电极安装孔内安装有异形电极头,异形电极头上安装有电极片,所述异形电极头和电极片通过电极头盖安装在电极安装孔内,所述控制盒安装孔内设有电刺激控制盒,所述电刺激控制盒卡设固定在控制盒安装孔内。所述3D打印护具包括上护具、下护具,所述上护具、下护具相对设置,所述上护具、下护具上设有卡槽I、卡槽II,所述上护具、下护具通过魔术贴将病患的手固定住。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避空位,3D打印护具上设有若干通孔。3D打印电刺激护具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通过3D扫描仪获得病人的手部数据,再将手部数据转入geomagicstudio进行修复并保存成IGES格式。之后将IGES的片体导入solidworks进行建模,设计好3D模型并转成STL格式,将STL格式的文档发送到3D打印机,最终得到3D打印护具。3D打印电刺激护具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患者首先会戴上3D打印护具,在其中魔术贴通过在卡槽将病患的手固定住。通过有限元分析而拓扑优化出来的孔一方面能够减轻整个护具的重量,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透气的效果。在整个的模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避空位的设计,提前放置患者的肢体与护具有不必要的干涉情况。与已公开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在不同的作用点精确地对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从而达到了术后快速骨愈合的作用。主要针对骨折后,需要加速复健的病人,解决了术后康复需要精准电刺激治疗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异形电极头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工作流程、使用方法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所示,3D打印电刺激护具,包括:3D打印护具1,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电极安装孔,电极安装孔一侧的3D打印护具上设有控制盒安装孔,所述电极安装孔内安装有异形电极头2,异形电极头2上安装有电极片3,所述异形电极头2和电极片3通过电极头盖4安装在电极安装孔内,所述控制盒安装孔内设有电刺激控制盒,所述电刺激控制盒卡设固定在控制盒安装孔内。所述3D打印护具包括上护具11、下护具12,所述上护具11、下护具12相对设置,所述上护具11、下护具12上设有卡槽I6、卡槽II7,所述上护具11、下护具12通过魔术贴将病患的手固定住。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避空位8,3D打印护具上设有若干通孔9。3D打印电刺激护具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通过3D扫描仪获得病人的手部数据,再将手部数据转入geomagicstudio进行修复并保存成IGES格式。之后将IGES的片体导入solidworks进行建模,设计好3D模型并转成STL格式。将STL格式的文档发送到3D打印机,最终得到3D打印护具1。3D打印电刺激护具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患者首先会戴上3D打印护具1,在其中魔术贴通过在卡槽将病患的手固定住。通过有限元分析而拓扑优化出来的孔一方面能够减轻整个护具的重量,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透气的效果。在整个的模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避空位8的设计,提前放置患者的肢体与护具有不必要的干涉情况。在患者戴好了护具之后,将异型电极片3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电极头2上,然后将电极头放入事先设计好的电刺激孔位5中。为了防止在治疗的过程中,电极头2会因为患者的运动出现松动,在电极头2的上方会有电极头盖4将整个部件紧紧地固定在3D打印护具上。电极头的另一端将以4.0mm医疗安规接头的形式与电刺激控制盒连接,治疗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治疗后控制盒可以被取下。本专利技术包括定制的异形电极头2和电极片3,电极头盖4以及电刺激控制盒组成。其中3D打印护具是通过3D扫描仪扫描病患手部获得数据,继而通过扫描数据建立对应的三维模型,最后在STL的格式下由光固化3D打印机加工完成。电极头与电极片都通过开模厂定制,两者由公头和母座相连接。电极头盖通过护具上的卡槽将电极头固定在3D打印护具上。电刺激控制盒5通过卡扣的形式固定在3D打印护具上。在刺激波形上,设计2Hz疏波与100Hz密波组合,刺激产生中枢神经系统镇痛物质;设计4Hz疏波与60Hz密波组合,用于刺激肌肉产生规律性收缩;同时疏密波有促进代谢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炎消肿作用;断续波:4Hz疏波周期性间隔输出,对横纹肌有良好刺激作用,可用于肌肉训练;锯齿波:0.4Hz左右低频输出,常用于抢救呼吸衰竭,具有促进气血循环作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3D打印电刺激护具,包括:3D打印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电极安装孔,电极安装孔一侧的3D打印护具上设有控制盒安装孔,所述电极安装孔内安装有异形电极头,异形电极头上安装有电极片,所述异形电极头和电极片通过电极头盖安装在电极安装孔内,所述控制盒安装孔内设有电刺激控制盒,所述电刺激控制盒卡设固定在控制盒安装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3D打印电刺激护具,包括:3D打印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电极安装孔,电极安装孔一侧的3D打印护具上设有控制盒安装孔,所述电极安装孔内安装有异形电极头,异形电极头上安装有电极片,所述异形电极头和电极片通过电极头盖安装在电极安装孔内,所述控制盒安装孔内设有电刺激控制盒,所述电刺激控制盒卡设固定在控制盒安装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电刺激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护具包括上护具、下护具,所述上护具、下护具相对设置,所述上护具、下护具上设有卡槽I、卡槽II,所述上护具、下护具通过魔术贴将病患的手固定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电刺激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护具上设有避空位,3D打印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益栋路滕新李少雄徐刚顾张成王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黑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