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水花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392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吸水花盆,包括内盆和外盆。内盆包括内盆底和立脚,内盆底向外凸起形成立脚,立脚上设有吸水槽。外盆包括外盆底和外盆壁,外盆壁具有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孔的第一高度不大于立脚的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为第一排水孔的中心至外盆底的上边缘的距离,第二高度为内盆底的下边缘到立脚的一端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吸水花盆
本技术涉及花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吸水花盆。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种植植物的容器均在容器底部设有开口,当浇水量过多时,可以及时排除多余的废水,但是这对浇水的经验要求很高,经常会出现浇水后,污水横流的现象。现有的自吸水花盆都是花盆中配有内胆或者内拖,内胆或内托将花盆分为种植区和储水区,并通过底部的吸水线等媒介吸花盆底部的储水,完成供水目的,无需人工浇水。但是,花盆中的内胆和内托只能作为配件使用,使用性不强,并且,吸水媒介为吸水线,吸水不够充分。再者,一些无需特别多水分的植物的种植过程中,如果土壤一直保持湿润,容易造成植物的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自吸水花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吸水花盆,包括内盆和外盆。内盆包括内盆底和立脚,内盆底向外凸起形成立脚,立脚上设有吸水槽。外盆包括外盆底和外盆壁,外盆壁具有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孔的第一高度不大于立脚的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为第一排水孔的中心至外盆底的上边缘的距离,第二高度为内盆底的下边缘到立脚的一端的距离。可选的,内盆底设有第二排水孔。可选的,内盆还包括内盆壁,立脚靠近内盆壁。可选的,内盆还包括内盆壁,吸水槽设于立脚的远离内盆壁一侧。可选的,外盆的横截面和内盆的横截面的形状一样。可选的,吸水槽的宽度和内盆的口径相关联。可选的,第一排水孔的形状为圆形、方向或三角形。可选的,内盆和外盆的高度相同。可选的,立脚有多个,立脚环形排列。可选的,立脚的个数为三个或四个。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自吸水花盆通过设计带有吸水槽的立脚能达到花盆自浇水的目的,无需人工操作,利于植物的种植,特别适合人们长期外出、不方便浇水的使用环境中。自吸水花盆由内盆和外盆这两部分构成,内盆和外盆均可独立使用,也可配合使用,适用范围广泛。其次,通过在立脚上设有吸水槽来达到内盆向外盆来吸水,吸水槽使内盆和外盆相连通,吸水能力强。再者,本自吸水花盆还通过在外盆设置第一排水孔使其具有自动调节水量的功能,且第一排水孔的第一高度不大于立脚的第二高度,从而保证种植在内盆中的植物的根系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腐烂。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提供的外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提供的内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吸水花盆组合状态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为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提供的外盆示意图,图2所示的为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提供的内盆示意图,图3所示的为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吸水花盆组合状态的分解示意图。自吸水花盆包括内盆2和外盆1。内盆2包括内盆底9和立脚8,内盆底9向外凸起形成立脚8,立脚8上设有吸水槽7。外盆1包括外盆底5和外盆壁4,外盆壁4具有第一排水孔3,第一排水孔3的第一高度不大于立脚8的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为第一排水孔3的中心至外盆底5的上边缘的距离,第二高度为内盆底9的下边缘到立脚8的一端的距离。外盆底5的上边缘指外盆底5和外盆壁4的分界线,内盆底9的下边缘指内盆底9和立脚8的分界线。在使用过程中,外盆1用于存放水或者营养液等,将内盆2放入外盆1中,植物种植于内盆2中,通过在立脚8上设有吸水槽7来向外盆1来吸水,从而保持内盆中土壤或其他培植基质的长期湿润,达到花盆自浇水的目的,无需人工操作,利于植物的种植,特别适合人们长期外出、不方便浇水的使用环境中。本自吸水花盆由内盆2和外盆1这两部分构成,内盆2和外盆1这两部分均可独立使用。在种植的植物需要进行自浇水时,则可将内盆2和外盆1这两部分配合使用。在种植干旱植物时,则单独使用外盆1或者内盆2,适用范围广泛。其次,通过在立脚8上设有吸水槽7来达到内盆2向外盆1来吸水,吸水槽使内盆2和外盆1相连通,吸水的作用远大于吸水线根据毛细作用来达到吸水的目的的作用。再者,本自吸水花盆还具有自动调节水量的功能,通过在外盆1设置第一排水孔3,当水位高于第一排水孔3中,多余的水分就可以从第一排水孔3中被排除,而且,第一排水孔3的第一高度不大于立脚8的第二高度,从而保证当内盆2和外盆1组合使用时,内盆2被水淹没的最多的区域只有立脚8的部位,而植物的根系不会生长到立脚8的部位,从而保证植物的根系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腐烂。于本实施例中,立脚8的个数四个,但是本技术对立脚8的个数不做任何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立脚8还可以是三个或五个。于本实施例中,内盆底9设有第二排水孔6。当内盆2向外盆1吸水过多或者雨水过多,导致内盆2中的水分过多时,多余的水分可以从第二排水孔6中排出到外盆1。于本实施例中,内盆2还包括内盆壁10,立脚8均靠近内盆壁10,立脚8设置于内盆底9的外侧,重心分散,有助于在单独使用内盆2时,内盆2不易摇晃,容易站立。于本实施例中,内盆2还包括内盆壁10,吸水槽7设于立脚8的远离内盆壁10一侧。吸水槽7设立于立脚8的内侧而不是外侧,可以防止在内盆2和外盆1配合适用时,立脚8和外盆1贴合,从而会将吸水槽7堵塞,从而导致吸水受阻。于本实施例中,外盆1的横截面和内盆2的横截面的形状一样。吸水槽7的宽度根据内盆2的口径来决定,吸水槽7的宽度的最优范围为1mm~1cm。吸水槽7在此范围内,既不会因为吸水槽7过窄,导致吸水不充分,也不会因为吸水槽7过宽,而出现土壤或其他培植基质的流失。当内盆2的口径较大时,吸水槽的宽度也较大,当内盆2的口径较小时,吸水槽的宽度也较小。于本实施例中,内盆2的口径为30cm,吸水槽7的宽度为5mm。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孔3的形状为圆形,但是本技术对第一排水孔3的形状不做任何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孔3还可以是方形或三角形。于本实施例中,内盆2和外盆1的高度相同,便于内盆2和外盆1配合使用。本自吸水花盆设置有大小号,可以根据内盆2和外盆1的高度来寻找互相配对的内盆2和外盆1,方便快捷。于本实施例中,立脚8有多个,立脚8环形排列。立脚8环形排列美观大方,并且保证在每个方向上吸水均匀,保证植物根系的生长环境一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揭露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专利技术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吸水花盆,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盆,包括内盆底和立脚,所述内盆底向外凸起形成所述立脚,所述立脚上设有吸水槽;外盆,包括外盆底和外盆壁,所述外盆壁具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高度不大于所述立脚的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为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中心至所述外盆底的上边缘的距离,所述第二高度为所述内盆底的下边缘到所述立脚的一端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吸水花盆,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盆,包括内盆底和立脚,所述内盆底向外凸起形成所述立脚,所述立脚上设有吸水槽;外盆,包括外盆底和外盆壁,所述外盆壁具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高度不大于所述立脚的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为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中心至所述外盆底的上边缘的距离,所述第二高度为所述内盆底的下边缘到所述立脚的一端的距离。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水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盆底设有第二排水孔。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水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盆还包括内盆壁,所述立脚靠近所述内盆壁。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水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胜华
申请(专利权)人:海宁华锦塑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