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方法一般都是在输入端串联了检流电阻来实现在输入端增加最大电流限制或恒流限制,该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出现本质安全型直流电源带容性负载能力差的情况,同时,检流电阻在工作中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在输入端串联了检流电阻会增加电路的整体功耗,长期使用会浪费一定的电能,不环保,而且电路相对较复杂,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本质安全型直流电源带容性负载能力好,不增加电路损耗,且电路简单易于维护的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本质安全型直流电源带容性负载能力差,电路损耗高,电路复杂等问题,能实现分级分时为后续电容和电路供电,且简单实用、效率高。本专利技术的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包括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缓启动电路、欠压保护电路以及使能电路;所述缓启动电路的输入端与外部本安安全型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缓启动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的电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缓启动电路、欠压保护电路以及使能电路;所述缓启动电路的输入端与外部本安安全型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缓启动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欠压保护电路的检测输入端与外部本安安全型直流电源和缓启动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所述欠压保护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与缓启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使能电路的输入端与缓启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使能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与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缓启动电路、欠压保护电路以及使能电路;所述缓启动电路的输入端与外部本安安全型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缓启动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欠压保护电路的检测输入端与外部本安安全型直流电源和缓启动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所述欠压保护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与缓启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使能电路的输入端与缓启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使能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与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启动电路包括MOS管Q1、电容C2、电阻R5、电阻R4、电阻R6、三极管Q2、二极管D2和电容C4;所述MOS管Q1的源极作为缓启动电路的输入端与外部本安安全型直流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作为缓启动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输出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MOS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与MOS管Q1和直流输出电源模块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MOS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MOS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MOS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缓启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与欠压保护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质安全型直流容性负载缓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欠压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电阻R3、二极管D3和可控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引,刘亚辉,胡亮,邵严,张金豪,赵光绪,徐军见,孙中光,贺奎,何青松,张加易,胡英杰,郭江涛,廖文凯,孟小红,龙芃君,沈莉,李祥和,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