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533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属于汽车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一种检测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智能驾驶性能的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包括自主移动平台、行人模块和支撑模块;其中所述的行人模块为外骨骼行人下肢模型;所述的支撑模块的上端固定在行人模块上;所述的支撑模块的下端固定在自主移动平台上。所述的自主移动平台包括上层板模块和下层板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专利是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智能驾驶性能的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解决了现有行人移动平台仅能模拟行人沿直线行走的简单场景、行人模型不能准确模拟行人腿部运动姿势、移动平台滑板损坏道路交通标识线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汽车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一种检测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智能驾驶性能的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将从“零死亡”向“零伤亡”再向“零事故”的终极目标不断前进,汽车安全终将会进入崭新的境界。汽车行人避撞试验是通过检测智能车辆主动避撞性能而验证测试车辆安全性、鲁棒性、可靠性的重要试验之一。《C-NCAP(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管理规则(2018年版)》、即新车评价规范,增加了行人保护试验和评价方法,检验被测车辆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以不同速度行驶至前方静止、运动的行人假人目标物时,被测车辆依靠本车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检测前方行人、车辆等目标物的相对距离和速度,并依据目标物对本车产生的危险等级进行避撞、预警及制动,以评价AEB(AutomaticEmergencyBrakingSystem,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系统性能的好坏。智能汽车行人避撞测试装置从传统的采用龙门架式测试装置,逐渐发展到传送带式测试装置。具体地,龙门架式测试装置包括道路两侧的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其特征在于,该测试平台包括自主移动平台(1)、行人模块(2)和支撑模块(3);其中所述的行人模块(2)为外骨骼行人下肢模型;所述的支撑模块(3)的上端固定在行人模块(2)上;所述的支撑模块(3)的下端固定在自主移动平台(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其特征在于,该测试平台包括自主移动平台(1)、行人模块(2)和支撑模块(3);其中所述的行人模块(2)为外骨骼行人下肢模型;所述的支撑模块(3)的上端固定在行人模块(2)上;所述的支撑模块(3)的下端固定在自主移动平台(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主移动平台(1)包括上层板模块(1-1)和下层板模块(1-2);所述的上层板模块(1-1)包括左侧板(13-1)、右侧板(13-2)、顶板(14)、齿轮齿条副(15)、支撑底座电磁板(16)、第一光电开关(17-1)、第二光电开关(17-2)、第三光电开关(17-3)、第四光电开关(17-4)、第五光电开关(17-5)、第六光电开关(17-6)、第一角侧板(18-1)、第二角侧板(18-2)、第三角侧板(18-3)、第四角侧板(18-4)、前侧板(19-1)、后侧板(19-2)、第一角支撑槽轮滑道(20-1)、第二角支撑槽轮滑道(20-2)、第三角支撑槽轮滑道(20-3)、第四角支撑槽轮滑道(20-4)、第一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1)、第二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2)、第三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3)、第四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4)、齿轮齿条驱动机构(22)、右支撑板(23-1)、左支撑板(23-2)、后支撑板(24-1)、前支撑板(24-2)、前底板(25-1)、后底板(25-2)、右底板(39-1)、左底板(39-2)和加强板;所述的左侧板(13-1)通过螺钉与左支撑板(23-2)、左底板(39-2)、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右侧板(13-2)通过螺钉与右支撑板(23-1)、右底板(39-1)、加强板固定;所述的前侧板(19-1)通过螺钉与前支撑板(24-2)、前底板(25-1)、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后侧板(19-2)通过螺钉与后支撑板(24-1)、后底板(25-2)、加强板固定;所述的左支撑板(23-2)与左底板(39-2)固定连接;所述的右支撑板(23-1)与右底板(39-1)固定连接;所述的前支撑板(24-2)与前底板(25-1)固定连接;所述的后支撑板(24-1)与后底板(25-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角侧板(18-1)通过螺钉与左支撑板(23-2)、前支撑板(24-2)、左底板(39-2)的两端进行固定;所述的第二角侧板(18-2)通过螺钉与右支撑板(23-1)、前支撑板(24-2)、右底板(39-1)的两端进行固定;所述的第三角侧板(18-3)通过螺钉与右支撑板(23-1)、后支撑板(24-1)、右底板(39-1)的两端进行固定;所述的第四角侧板(18-4)通过螺钉与左支撑板(23-2)、后支撑板(24-1)、左底板(39-2)的两端进行固定;所述的前底板(25-1)和前支撑板(24-2)固定连接;所述的后底板(25-2)和后支撑板(24-1)固定连接;所述的顶板(14)与右支撑板(23-1)、左支撑板(23-2)和前支撑板(24-2)、后支撑板(24-1)相固定;所述的第一光电开关(17-1)、第二光电开关(17-2)、第三光电开关(17-3)、第四光电开关(17-4)、第五光电开关(17-5)、第六光电开关(17-6)均和顶板(14)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光电开关(17-1)、第二光电开关(17-2)、第三光电开关(17-3)、第四光电开关(17-4)、第五光电开关(17-5)、第六光电开关(17-6)与下层板模块(1-2)中的控制器(28)、蓄电池(30)电连接;所述的支撑底座电磁板(16)固定在顶板(14)上;所述的支撑底座电磁板(16)与控制器(28)和蓄电池(30)电连接;所述的第一角支撑槽轮滑道(20-1)通过第三HL角件(48)、第三螺栓(49)、第五六角头螺栓(46)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第四六角头螺栓(45)和右支撑板(23-1)固定连接,第六六角头螺栓(44)和后支撑板(24-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角支撑槽轮滑道(20-2)通过HL角件、螺栓、六角头螺栓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右支撑板(23-1)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前支撑板(24-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角支撑槽轮滑道(20-3)通过HL角件、螺栓、六角头螺栓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左支撑板(23-2)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前支撑板(24-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四角支撑槽轮滑道(20-4)通过HL角件、螺栓、六角头螺栓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左支撑板(23-2)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后支撑板(24-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1)通过第一HL角件(36)、第一螺栓(35)、第二六角头螺栓(38)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六角头螺栓(37)和左支撑板(23-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2)通过HL角件、螺栓、六角头螺栓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前支撑板(24-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3)通过HL角件、螺栓、六角头螺栓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右支撑板(23-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四中间支撑槽轮滑道(21-4)通过HL角件、螺栓、六角头螺栓与顶板(14)固定连接,通过六角头螺栓和后支撑板(24-1)固定连接;所述的齿轮齿条驱动机构(22)包括第一直流电机、第一两级行星齿轮减速器、第一联轴器、齿轮、齿条;所述的第一直流电机与顶板(14)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直流电机和第一两级行星齿轮减速器、第一联轴器、齿轮依次连接;所述的齿轮和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一直流电机与控制器(28)和蓄电池(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世平吴坚张素民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