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683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脚板本体,所述护脚板本体的顶部安装于电梯轿厢的底部侧壁上;所述护脚板本体包括上板及下板,所述下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L型板;所述上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竖板,所述竖板的底部与所述上板的底部齐平设置,所述竖板的顶部靠近所述上板的顶部设置,且两块所述竖板设置于两块所述L型板之间;每块所述L型板的内壁上均设有一竖向通槽,每块所述竖板的外壁上设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对应插设于一块所述L型板的竖向通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轿式电梯,尤其涉及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地面的位置高于层站地面时,会使轿厢与层门地坎之间产生间隙,这个间隙会使乘客的脚踏入井道,为了避免人身伤害的可能,通过电梯护脚板的设置,这样起到保护使用者的安全功能。其中,由于电梯护脚板具有一定的高度,也就是高度固定,这样就需要电梯井底坑的深度大,这样会导致建筑成本高,而且很多场合并不适合,例如加装电梯就不适合,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通过使用该结构,减小了电梯井底坑的深度,降低了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包括护脚板本体,所述护脚板本体的顶部安装于电梯轿厢的底部侧壁上;所述护脚板本体包括上板及下板,所述下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L型板,两侧所述L型板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L型板的顶部与所述下板的顶面齐平设置,所述L型板的底部正对所述下板的中部设置;所述上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竖板,所述竖板的底部与所述上板的底部齐平设置,所述竖板的顶部靠近所述上板的顶部设置,且两块所述竖板设置于两块所述L型板之间;每块所述L型板的内壁上均设有一竖向通槽,每块所述竖板的外壁上设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对应插设于一块所述L型板的竖向通槽内。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L型板包括首尾相连且相互垂直设置的连接板及支撑板,所述连接板安装于所述下板上,所述支撑板垂直于所述下板设置,所述竖向通槽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竖板的底部设有向内折弯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垂直于所述竖板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板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一通槽,每条所述通槽设置于所述延伸板的正上方,所述通槽的底部与所述延伸板相接触,所述通槽的长度与所述竖向通槽的长度相等;每块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一安全开关,每个所述安全开关插设于一通槽内。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全开关的触点设置于所述延伸板的正上方。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板的顶部设有复数个安装孔,所述上板经所述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侧壁上。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中护脚板本体包括上板及下板,下板通过L型板滑动设置在上板上面,与以往固定结构的护脚板结构相比,采用伸缩式的结构,这样电梯在运行到电梯井最底部的时候,电梯井的底部可以将下板上顶,也就是能够有效减小底坑的深度,有效降低成本,适用于不同场合,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上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下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板;2、下板;3、L型板;4、竖板;5、竖向通槽;6、限位凸起;7、连接板;8、支撑板;9、延伸板;10、通槽;11、安全开关;12、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4所示,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包括护脚板本体,所述护脚板本体的顶部安装于电梯轿厢的底部侧壁上;所述护脚板本体包括上板1及下板2,所述下板2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L型板3,两侧所述L型板3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L型板3的顶部与所述下板2的顶面齐平设置,所述L型板3的底部正对所述下板2的中部设置;所述上板1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竖板4,所述竖板4的底部与所述上板1的底部齐平设置,所述竖板4的顶部靠近所述上板1的顶部设置,且两块所述竖板4设置于两块所述L型板3之间;每块所述L型板3的内壁上均设有一竖向通槽5,每块所述竖板4的外壁上设有一限位凸起6,所述限位凸起6对应插设于一块所述L型板3的竖向通槽5内。在本实施例中,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下板的自重,在电梯运行的时候,下板会直接向下移动,直至限位凸起抵于竖向通槽的顶部,这样护脚板本体的长度与以往结构的长度是一样的。当电梯运行到底层的时候,也就是电梯底部靠近底坑的时候,底坑深度如果不够深的时候,在电梯向下运行的过程中,下板的底部就会抵在底坑上,在电梯继续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底坑会抵住下板,这样下板就会相对上板向上移动,也就是限位凸起在竖向通槽内向下移动,直至电梯到达最底层,这种方式中,底坑的深度可以更低,这样成本会更加低廉。当电梯向上移动的时候,由于下板自重的原因,下板会相对上板下移,直至限位凸起抵于竖向通槽的顶部。参见图1、2、4所示,所述L型板3包括首尾相连且相互垂直设置的连接板7及支撑板8,所述连接板7安装于所述下板2上,所述支撑板8垂直于所述下板2设置,所述竖向通槽5设置于所述支撑板8上。所述竖板4的底部设有向内折弯的延伸板9,所述延伸板垂直于所述竖板设置。所述上板1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一通槽10,每条所述通槽10设置于所述延伸板9的正上方,所述通槽10的底部与所述延伸板9相接触,所述通槽10的长度与所述竖向通槽5的长度相等;每块所述连接板7上设有一安全开关11,每个所述安全开关11插设于一通槽10内。所述安全开关的触点设置于所述延伸板的正上方。如果说竖向通槽长时间使用之后,受到限位凸起的磨损,这样竖向通槽的长度更长,也就是下板下移更多,导致护脚板本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无法得知,或者说下板到达底坑之后,再次上移的时候,下板可能出现卡滞问题,导致下板不再下移,也就是护脚板本体的高度不够,电梯停留在层门处时护脚板本体无法完全挡住电梯与电梯井之间的间隙,这样就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安全开关的设置,如果说下板不处于底坑处的时候,延伸板没有与安全开关接触,则说明出现了问题,则电梯会报警,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安全性更高。其中,所述上板1的顶部设有复数个安装孔12,所述上板经所述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侧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脚板本体,所述护脚板本体的顶部安装于电梯轿厢的底部侧壁上;所述护脚板本体包括上板及下板,所述下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L型板,两侧所述L型板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L型板的顶部与所述下板的顶面齐平设置,所述L型板的底部正对所述下板的中部设置;所述上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竖板,所述竖板的底部与所述上板的底部齐平设置,所述竖板的顶部靠近所述上板的顶部设置,且两块所述竖板设置于两块所述L型板之间;每块所述L型板的内壁上均设有一竖向通槽,每块所述竖板的外壁上设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对应插设于一块所述L型板的竖向通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脚板本体,所述护脚板本体的顶部安装于电梯轿厢的底部侧壁上;所述护脚板本体包括上板及下板,所述下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L型板,两侧所述L型板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L型板的顶部与所述下板的顶面齐平设置,所述L型板的底部正对所述下板的中部设置;所述上板背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竖板,所述竖板的底部与所述上板的底部齐平设置,所述竖板的顶部靠近所述上板的顶部设置,且两块所述竖板设置于两块所述L型板之间;每块所述L型板的内壁上均设有一竖向通槽,每块所述竖板的外壁上设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对应插设于一块所述L型板的竖向通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护脚板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包括首尾相连且相互垂直设置的连接板及支撑板,所述连接板安装于所述下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建忠杨纪明朱胜军莫芷莘
申请(专利权)人:克莱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