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屋顶绿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1285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坡屋顶绿化系统,属于绿色建筑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屋面结构层、防水阻根层、蓄排水层、齿状植被结构层、基质层、集水排水系统,所述屋面结构层上铺设防水阻根层,防水阻根层上设有蓄排水层,蓄排水层上设有齿状植被结构层,齿状植被结构层包括滤水层、挡土沟壁、植被沟,植被沟内设有基质层,屋面结构层低端设有集水沟,集水沟通过导水管连接集水箱,集水箱内设有给水泵,通过给水管将水输送至雾化喷头进行浇灌。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降低雨水径流量、改善空气质量、防尘降噪、将雨水循环利用、增加城市绿化率、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可有效解决坡屋面的绿化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坡屋顶绿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绿色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坡屋顶绿化系统。
技术介绍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但给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导致了城市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屋顶花园能够降温隔热,并且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的有效手段,绿色屋顶的发展与研究正成为社会热点议题。我国对绿色屋顶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下垫面(屋面、道路、广场和停车位等)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径流速度加快。城市区域的降雨滞留能力大大减弱,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致使近几年各大城市洪灾频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旧城大多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同时也影响动植物栖息地的稳定性。屋面作为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雨径流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且在城市中所占面积较大,如商业区屋面占城市不透水下垫面总面积的比例高达40-50%;而且由于屋面材料本身的腐蚀产物被雨水冲刷,屋顶径流中含有大量污染物质。绿色屋顶是城市区域中一类特殊的土地覆盖类型,与不透水下垫面相比,绿色屋顶具有很多生态功能,国外很多城市暴雨管理理念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缓解城市雨洪和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减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此调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面貌。在用地紧张的城市中,通过屋顶绿化来缓解环境问题,调节城市小气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屋顶绿化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在美国及大部分欧洲国家,屋顶绿化实践越来越普及,其工程技术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屋顶绿化丰富了城市的绿化空间,使得城市中的绿地从平面走向了立体,缓解了紧张的城市用地,作为城市的第五立面,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全球变暖所引起的严重气候危机,大面积的屋顶绿化为城市提供了一套自然的空气调节系统。除了美化城市环境以外,屋顶绿化在城市中还有更多的实用作用,具体包括增加屋顶使用寿命、吸收雨水、隔声减噪、过滤雨水污染物与重金属、增加野生动物栖息地、极大程度降低热导效应等。调查表明,传统沥青屋顶保温隔热性能极差,夏日的日间温度可以超过65℃,加速城市热岛效应而冬天则冰冷不保温,不利于环保。相比之下,由于土壤和植被能极大程度上缓和温度的变化,绿色屋顶底下建筑物的冷暖气开销降低20%。并且,良好的屋顶绿化工程,可以在调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同时,减少经济成本。在欧洲,精心设计专业安装的绿色屋顶花费100-200欧元每平方米,基本可以满足自身养护条件,如果不是兼顾到美观作用,是不需要施肥的。我国的屋顶绿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重庆、成都开始出现屋顶绿化,至年代末,成都市中心有多座商住楼屋面绿化率达珠海、深圳都重视美化屋顶,提出“美化建筑第五面”。因此,在不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屋顶绿化是改善我国城市环境的最佳方法。目前对屋顶绿化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迫切。在不断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关注自身特点,解决自身问题,以求得屋顶绿化在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应当从政策和理论的层面上落实到实践,在理论指导的同时,从工程技术上保证其从设计概念到建成维护的可行性。通过屋顶绿化的建设,不仅仅为外墙上建造绿色,并且调节生态环境,美化了城市面貌,最终是要合理组织设计和施工的进程,以达到经济性、社会性以及居住者的舒适性相平衡的结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绿化屋顶设计仅能在平屋顶使用,坡屋顶的绿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坡屋顶绿化系统,主要为了开发一种可降低雨水径流量、改善空气质量、防尘降噪、将雨水循环利用、增加城市绿化率、丰富城市景观层次的坡屋顶绿化系统,可有效解决坡屋面的绿化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一种坡屋顶绿化系统,包括屋面结构层、防水阻根层、蓄排水层、齿状植被结构层、基质层、集水排水系统,所述屋面结构层上铺设有防水阻根层,防水阻根层上设有蓄排水层,蓄排水层上设有齿状植被结构层,所述齿状植被结构层包括植被沟、挡土沟壁、滤水层,所述植被沟内填有基质层,植被种植于基质层中;各层结构均倾斜设置,挡土沟壁防止基质层流失,此结构特别适合坡屋顶的绿化,增加城市绿化率;所述集水排水系统包括集水沟、导水管、集水箱、给水泵、给水管、雾化喷头及金属泥沙滤网,框架梁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低端处的下面,所述屋面结构层低端处设有集水沟并置于框架梁上,导水管水平设置在屋面结构层的下面,集水箱对应设置在结构层高端处的下面,集水沟将收集的雨水及蓄排水层排出的水通过导水管输送至集水箱,导水管与集水沟连接处设有金属泥沙滤网将雨水中泥沙过滤,集水箱内设置有给水泵,给水管的下端连接给水泵且垂直于导水管设置,给水管的上端连接雾化喷头,给水泵将收集雨水通过给水管输送至雾化喷头,雾化喷头喷出雾水浇灌植被,不仅能将雨水循环利用,还能起到防尘降噪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基质层采用蛭石、珍珠岩、泥炭和树皮材料混合而成的人工轻量基质,富含营养价值并且质量轻。进一步地,所述齿状植被结构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植被沟深度宜为10cm~20cm;挡土沟壁为齿状的,与植被沟为通长设置,挡土沟壁一侧垂直于屋面,另一侧垂直地面,透水层厚度为1cm~3cm。进一步地,所述防水阻根层使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卷材边缘延伸至屋面结构层底部,防水卷材上覆盖聚乙烯土工膜防根刺穿。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沟沿建筑周长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导水管为PVC塑料材质,且沿屋脊方向导水管每1m~2m设置一根,所述集水箱避开横梁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给水管与雾化喷头沿屋脊方向每隔1m~2m设置一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和优点是可降低雨水径流量、缓解市政排水压力、改善空气质量、防尘降噪、将雨水循环利用、增加城市绿化率、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可有效解决坡屋面的绿化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坡屋顶绿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齿状植被结构层细部示意图。图中,1为基质层;2为齿状植被结构层;2-1为植被沟;2-2为挡土沟壁;2-3为滤水层;3为蓄排水层;4为防水阻根层;5为屋面结构层;6为集水沟;7为导水管;8为集水箱;9为给水泵;10为给水管;11为雾化喷头;12为框架梁;13为金属泥沙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一种坡屋顶绿化系统,包括屋面结构层5、防水阻根层4、蓄排水层3、齿状植被结构层2、基质层1、集水排水系统,所述屋面结构层5上铺设有防水阻根层4,所述防水阻根层4使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卷材边缘延伸至屋面结构层5底部,防水卷材上覆盖聚乙烯土工膜防根刺穿,防水阻根层4上设有蓄排水层3,蓄排水层3上设有齿状植被结构层2,所述齿状植被结构层2包括植被沟2-1、挡土沟壁2-2、滤水层2-3,所述齿状植被结构层2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植被沟2-1深度宜为10cm~20cm;挡土沟壁2-2为齿状的,与植被沟2-1为通长设置,挡土沟壁2-2的一侧垂直于屋面,另一侧垂直地面,透水层厚度为1cm~3cm;所述植被沟2-1内填有基质层1,植被种植于基质层1中,所述基质层1采用蛭石、珍珠岩、泥炭和树皮材料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坡屋顶绿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结构层(5)、防水阻根层(4)、蓄排水层(3)、齿状植被结构层(2)、基质层(1)、集水排水系统,所述屋面结构层(5)上铺设有防水阻根层(4),防水阻根层(4)上设有蓄排水层(3),蓄排水层(3)上设有齿状植被结构层(2),所述齿状植被结构层(2)包括植被沟(2‑1)、挡土沟壁(2‑2)、滤水层(2‑3),所述植被沟(2‑1)内填有基质层(1),植被种植于基质层(1)中;各层结构均倾斜设置,挡土沟壁(2‑2)防止基质层(1)流失;所述集水排水系统包括集水沟(6)、导水管(7)、集水箱(8)、给水泵(9)、给水管(10)、雾化喷头(11)及金属泥沙滤网(13),框架梁(12)设置在屋面结构层(5)低端处的下面,所述屋面结构层(5)低端处设有集水沟(6)并置于框架梁(12)上,导水管(7)水平设置在屋面结构层(5)的下面,集水箱(8)对应设置在结构层(5)高端处的下面,集水沟(6)将收集的雨水及蓄排水层(3)排出的水通过导水管(7)输送至集水箱(8),导水管(7)与集水沟(6)连接处设有金属泥沙滤网(13)将雨水中泥沙过滤,集水箱(8)内设置有给水泵(9),给水管(10)的下端连接给水泵(9)且垂直于导水管(7)设置,给水管(10)的上端连接雾化喷头(11),给水泵(9)将收集雨水通过给水管(10)输送至雾化喷头(11),雾化喷头(11)喷出雾水浇灌植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屋顶绿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结构层(5)、防水阻根层(4)、蓄排水层(3)、齿状植被结构层(2)、基质层(1)、集水排水系统,所述屋面结构层(5)上铺设有防水阻根层(4),防水阻根层(4)上设有蓄排水层(3),蓄排水层(3)上设有齿状植被结构层(2),所述齿状植被结构层(2)包括植被沟(2-1)、挡土沟壁(2-2)、滤水层(2-3),所述植被沟(2-1)内填有基质层(1),植被种植于基质层(1)中;各层结构均倾斜设置,挡土沟壁(2-2)防止基质层(1)流失;所述集水排水系统包括集水沟(6)、导水管(7)、集水箱(8)、给水泵(9)、给水管(10)、雾化喷头(11)及金属泥沙滤网(13),框架梁(12)设置在屋面结构层(5)低端处的下面,所述屋面结构层(5)低端处设有集水沟(6)并置于框架梁(12)上,导水管(7)水平设置在屋面结构层(5)的下面,集水箱(8)对应设置在结构层(5)高端处的下面,集水沟(6)将收集的雨水及蓄排水层(3)排出的水通过导水管(7)输送至集水箱(8),导水管(7)与集水沟(6)连接处设有金属泥沙滤网(13)将雨水中泥沙过滤,集水箱(8)内设置有给水泵(9),给水管(10)的下端连接给水泵(9)且垂直于导水管(7)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宫照政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