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距离增强型的以太网传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70336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距离增强型的以太网传输方法,应用于一第一通信终端的一第一物理层与一第二通信终端的一第二物理层之间通过四个信道进行的双向传输过程;每个信道采用长度互为相同的传输媒介;以太网传输方法包括:实时判断传输媒介的传输距离是否小于一预设阈值;若是,则将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间的传输速率设置为一预设传输速率,范围在900~1100Mbit/s;若否,则将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间的传输速率设置为预设传输速率的1/10,范围在90~110Mbit/s;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通信终端与第二通信终端之间的信号传输兼顾短距离下的效率和长距离下的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太网传输距离限制的问题,且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距离增强型的以太网传输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信息
,尤其涉及一种距离增强型的以太网传输方法。
技术介绍
以太网物理层位于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简称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实现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如图1所示。以太网通常采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等作为物理介质,以10Mbit/s或100Mbit/s或1000Mbit/s或者更高速率传输数据。以太网物理层需要定义从与MAC(Media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简称MAC)层的MII(MediaIndependentInterface介质专用接口,简称MII),一直到与物理介质之间的MDI(MediaDependentInterface介质相关接口,简称MDI)之间的实现方案。以太网物理层点对点之间可以传输的距离,与传输的数据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信道衰减越大,符号间干扰越严重,传输的距离越短。图2所示为100米长度的五类双绞线的衰减图,随着频率的增加,信号的衰减也急剧加大。以IEEE制定的802.3ab以太网标准为例,其在四对五类双绞线上传输1000Mbits/s的数据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距离增强型的以太网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一第一通信终端的一第一物理层与一第二通信终端的一第二物理层之间通过四个信道进行的双向传输过程;每个所述信道采用长度互为相同的一传输媒介连接所述第一物理层和所述第二物理层;所述以太网传输方法包括:实时判断所述传输媒介的传输距离是否小于一预设阈值;若是,则将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的传输速率设置为一预设传输速率,范围在900~1100Mbit/s;若否,则将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的传输速率设置为所述预设传输速率的1/10,范围在90~110Mbit/s。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距离增强型的以太网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一第一通信终端的一第一物理层与一第二通信终端的一第二物理层之间通过四个信道进行的双向传输过程;每个所述信道采用长度互为相同的一传输媒介连接所述第一物理层和所述第二物理层;所述以太网传输方法包括:实时判断所述传输媒介的传输距离是否小于一预设阈值;若是,则将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的传输速率设置为一预设传输速率,范围在900~1100Mbit/s;若否,则将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的传输速率设置为所述预设传输速率的1/10,范围在90~110Mbit/s。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理层包括相连接的一第一介质专用接口和一第一介质相关接口;所述第二物理层包括相连接的一第二介质专用接口和一第二介质相关接口;所述单信道采用所述传输媒介连接所述第一介质相关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相关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专用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专用接口均在一时钟信号,以及对应所述时钟信号的每个时钟周期的数据位数的控制下进行传输;通过对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以及所述数据位数同时进行调整的方法改变所述第一介质专用接口与所述第二介质专用接口之间的传输速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网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传输距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第一介质专用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专用接口的每个时钟周期内传输的数据设置为8bit,以及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设置为115~135MHz;传输距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第一介质专用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裕太车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