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0198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及移动终端,该射频收发电路包括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配置在发射端与天线之间,用于对收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可调衰减电路,分别与接收端和所述收发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与所述可调衰减电路连接,在射频收发电路发射或接收信号时输出控制电压控制所述可调衰减电路的输出阻抗,以实现动态连续地调节所述收发信号的衰减量。本方案简化了电路结构,最大公用化了器件,极大的降低产品成本,可实现宽频带、高隔离度,且还可实现动态连接地调节射频收发电路的收发信号的衰减量,避免接收链路的饱和,提高了接收在大信号时的抗干扰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及移动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收发器是串并PIN二级管混搭配置结合阻抗变换的结构,阻抗变换是由集中参数实现的。由于集中参数存在自身内阻和分布阻抗,从而导致发射时一部分功率泄漏到接收端(即发射端与接收端产生干扰),如收发隔离度不够,既影响天线输出功率又会对接收器件造成大信号冲击。另外,由于带宽限制,频带越宽,收发隔离度越差。在接收大信号时,一般可通过控制收发器产生一固定衰减量,以衰减接收大信号,避免接收链路的饱和,进而实现大信号抗干扰性。由于现有技术只能产生固定衰减量,不能连续可调,局限了接收大信号动态抗干扰性。由此可知,现有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成本高,PCB占用面积较大;2、在200Mhz或者(300Mhz~500Mhz)范围内难以实现较高收发隔离度;3、在接收大信号时,收发器只能产生固定衰减,局限了接收大信号动态抗干扰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及移动终端。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包括:收发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配置在发射端与天线之间,用于对收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可调衰减电路,分别与接收端和所述收发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与所述可调衰减电路连接,在射频收发电路发射或接收信号时输出控制电压控制所述可调衰减电路的输出阻抗,以实现动态连续地调节所述收发信号的衰减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配置在发射端与天线之间,用于对收发信号进行收发处理;可调衰减电路,分别与接收端和所述收发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与所述可调衰减电路连接,在射频收发电路发射或接收信号时输出控制电压控制所述可调衰减电路的输出阻抗,以实现动态连续地调节所述收发信号的衰减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低通滤波电路,所述低通滤波电路串联在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收发模块之间,用于对发射端输出的发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包括收发链路以及与所述收发链路连接的第一阻抗变换电路,其中,所述收发链路连接在所述发射端与天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链路包括:电容C1、电感L2、电容C4、电容C2、电感L1、二极管D1以及电容C3;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所述电容C3连接所述天线;所述电容C2与所述电感L1串联后与所述二极管D1并联,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电容C4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抗变换电路包括电容C5、电感L3以及电容C6;所述电感L3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且所述电感L3的第一端还通过所述电容C5接地,所述电感L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玉明曾志雄胡江
申请(专利权)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